2025-04-15 04:40 阅读量:3.5万+
华人号:光明网【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
“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日前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启幕,展览在系统呈现文化大家张伯驹与夫人、画家潘素的书画人生与文献史料的同时,展示了当代书法家立足传统的创新实践。
张伯驹是集诗词、书画创作、京剧艺术、文物鉴藏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展厅中丰富的文献资料,诉说着张伯驹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成就。他九岁能诗,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奠定了他艺术人生的根基。他著有词集《丛碧词》、词论《丛碧词话》及《续洪宪纪事诗补注》《素月楼联语》。他曾组织“庚寅词社”,广纳贤才,切磋文艺;组建“北京书法研究会”,精研书法,弘扬传统;撰写《红毹纪梦诗注》,记录京剧生涯。与余叔岩合作编写的《近代剧韵》,书页早已泛黄,系统介绍了京剧十三韵,被誉为戏剧界“正音”之作。张伯驹因早年得康熙御笔“丛碧山房”,后别号“丛碧”,常以书画寄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提供的1932年版《丛碧书画录》,将他对国宝的鉴赏和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独到见解熔于一炉。
观众在欣赏当代书法家所书张伯驹诗词作品。 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摄/光明图片
展览呈现了张伯驹夫妇在文物鉴藏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张伯驹被启功誉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烽烟四起、国宝飘零之际,他以让国宝“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信念,尽其所能购得珍贵文物,又不计得失献予国家,用毕生心血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收藏史诗。张伯驹为留住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卖掉了位于北京弓弦胡同的宅院;以重金购得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以及范仲淹《道服赞》。1941年,遭绑匪勒索之际,他凛然应对:“头可断,命可丢,国宝不可失!”最终,家人凑足赎金保住了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毕生珍藏捐献给国家,共享于人民。他所捐赠的藏品占故宫顶级书画的近半数,被誉为“捐出半个故宫的人”。张伯驹曾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晚年他向吉林省博物馆捐献了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卷等60余件珍品。展柜中,他帮助该馆购藏珍贵文物的张张收据,印证着他为吉林文博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步入美术馆二层展厅,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呈现的张伯驹、潘素所捐部分书画作品,多维展示他们无私的壮举。
展厅中,张伯驹与潘素晚年一起挥毫的照片映照着这对伉俪的“双璧传奇”。张伯驹晚年独创的书法“鸟羽体”、潘素的《峒关薄雪》等作品,展现了他们的书画造诣。此次展览还特别汇聚了苏士澍、孙晓云、张继、毛国典等80余位当代书法家书写张伯驹诗词的作品,让今人在铁画银钩中感受张伯驹的诗魂词心,亦在笔墨纵横间勾勒出中华文脉的当代传承图谱。
据悉,继北京首展后,展览将在长春、天津、济南、南京、上海、重庆、西安、郑州等地陆续巡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6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