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一访伊川书院

2025-04-16 07:26 阅读量:5.5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一访伊川书院

北宋时期,文化高度发达,学术空前活跃。名人雅士、思想大家辈出,其中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5 位杰出人物被称为“北宋五子”。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师同一门,文同一宗,世人以“二程”称之。他们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创新和传播,将传统儒学概括为以伦理学为中心的自然观、认识论、道德观,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一元论、本体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把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升华到哲学高度,奠基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他们创立的理学思想体系,经几代弟子的传承,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上承孔孟儒学之宗,下开宋明理学之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程朱理学”。

南宋之后,程朱理学逐步取代了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思想领域的权威学说,直接影响中国思想界达800余年。自南宋至元、明、清各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均尊崇“二程”理学为宋代“理学之源”。

我对“二程”理学向来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探访理学之源便成了萦绕于心的愿望。2022年春,我因公去武汉黄陂,曾到“二程”出生地文教巷及少年读书处鲁台山踏访;2024年7月初,我与文友崔战杰、海萌辉、周首林相约同行,专程来到“二程”理学的策源地——伊川书院,追溯理学文化之渊源,探访先贤的人生轨迹,感悟“二程”的文化思想。

伊川书院所在的鸣皋镇,因《诗经、小雅》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句而得名。这里南面九皋山,东临伊水河,山环水抱,气聚风藏,风景优美,后又因为程颐在此传授其理学思想而闻名。伊川书院位于该镇中央,我们沿着民宅夹持的逼仄小巷前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那里。时值正午,烈日炎炎,大门闭锁。我们从侧门入内,直接来到大成殿前。大成殿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古朴庄重;东西厢房各两座,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给人以饱经沧桑之感。院内古柏森森,修竹簇簇,花木扶疏,香气四溢,于盎然的绿意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院正中有一棵须三人才能合围的刺柏巍然挺立,昂首向天,冠盖葱郁,遮天蔽日,传为当年程颐和弟子手植,距今已历千年。旁立“有元敕赐伊川书院碑”。元大德九年(公元1306年),驻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希读程颐的《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目睹书院经200余年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就自筹资金,在旧址重修了书院。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铁木耳承父遗志,复建古阁一座,藏书万册。元仁宗感其父子兴学之举,敕名“伊川书院”。由翰林院直学士薛友谅撰文,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刻石立牌,为后人留下了这一文化珍品。

古柏一侧的东厢房,门楣挂着“立雪堂”匾额。墙上张贴的图文详细介绍了“立雪堂”的来历:相传一年冬天,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从南方来探望老师,到达书院时程颐正在午休,二人遂立于门前恭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醒来时,二人仍站在雪地里,白雪已积了半尺多深。自此,“程门立雪”成了家喻户晓的佳故事。我在“立雪堂”廊下遐思,不觉又想起了“如坐春风”的故事。相传程颢在汝州为官时,常到临汝书院讲学。当时的知名学者朱光庭慕程颢才学,专程来汝州拜师学习,听程颢讲学,每次都听得入痴入迷,津津有味。一个月后,他心满意足地学成回家,逢人就夸程颢知识渊博,授课精妙,说“光庭在春风里坐了一个月”。于是,“如坐春风”也成了一段佳话。“如坐春风”“程门立雪”两则生动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为人师表和敬师尊教的典范。

在伊川书院内东西两侧,还立有几通珍贵碑刻,分别是:立于嘉庆十一年丙寅春月的《创建赵文敏公碑楼记》;立于大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重修克烈公祠即围垣碑记》;立于乾隆四十四年的《重修大成殿程祠棂星门碑》;立于雍正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的《重修大成殿棂星门两程祠碑记》等。从这些碑刻文字中可以看出,伊川书院在元、明、清诸代都是学员济济,书声琅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伊洛之滨学子向往的知名学堂。如今的伊川书院已渐渐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书院功能,但它作为宋代理学的肇始之地,仍“端坐”在那里,无语地向来人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见证着“二程”理学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后人的怀念和敬仰。此刻,我走进宋代理学的源头,走进了这座古老的书院,仿佛走进了大宋王朝的历史深处,也走进了“二程”的人生世界——

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程家祖籍徽州篁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后迁居中山博野(今河北定县)。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官至兵部侍郎、文明殿学士。皇帝赐宅第于京师,居开封泰宁坊,子孙遂为河南人。后来,“二程”的父亲程珦将其父坟茔迁葬于伊川,其家也从开封迁居洛阳履道坊。宋太平兴国年间,“二程”的祖父程遹任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区)县令,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卒于任上。程遹长子程珦以门荫入仕,候补郊社斋郎,起任黄陂县尉。程珦之妻侯氏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生子程颢,次年生程颐。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程珦调任江西南安军(治大庾,今大余县)通判,全家随迁江西。在这里,程珦与周敦颐成了同事。周是湖南道县人,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珦与之交谈,知其见识不凡,遂让两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周是大学问家,此时年近30岁,其思想与学问体系已基本形成,“二程”谦心求学,师徒教学相长,学问大进。周敦颐以“诚”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天道为法则、以德治养万民、慎刑的治世理念,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思想等,对“二程”影响很大。“二程”理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即来源于周敦颐的教诲和启发,周因此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程颢、程颐一起到京师准备应试。当时陕西关中人张载在相国寺坐虎皮,说《周易》,听的人很多。一日晚,“二程”到来,与张载讨论《易》学。第二天,张载便撤去了虎皮,对众人说,近日有“二程”新到,对于《易》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你们可向他俩学习。遂后,张载便把讲坛让给“二程”,自己回关中老家去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月,26岁的程颢中进士,宋仁宗御殿亲试。程颢作《南庙试佚道使民赋》《南庙试九叙惟歌论》《南庙试策五道》。在这些文章中,程颢提出了推行仁政,加强教化以厚风俗的主张,其修人事而达“天道”的理学核心观已经显现出来了。

程颢入仕后,历官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赵顼起用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程颢经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被授予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他向神宗进言,应以至诚仁爱为本,求贤育才为先,实行尧舜之道,效法“三代”之治。这些主张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相抵触,遭到了王安石的打击。他被调离京师,先后任京西提点刑狱、澶州(今河南濮阳)镇宁军节度判官、监汝州酒税、扶沟知县等职。程颢志不在官而在传道授业,在扶沟任上,他兴办学堂,让学生游酢掌管,公务之余就亲自执教。后来,这所学堂被命名为“大程书院”。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程颢以奉亲为名回到洛阳,与弟程颐一起聚徒讲学,四方学者慕名而来。“二程”用理学观点向学生讲解《四书》《五经》,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很高的名望。程颢在《秋日偶成》中以诗论道:“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与人同与物同与天地同的哲学意境。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哲宗嗣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诏令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因病未及赴任,于六月十五日病卒,时年54岁。宋代有“重臣死后要葬在距京城500里内”的规定。“二程”的族伯程琳曾任仁宗朝宰相,皇帝在河南府伊阙县(今伊川)神荫乡赐给他一块墓地。按照程颢生前官阶,够不上皇帝亲赐墓地。但程颐此时正在崇政殿说书任上给哲宗皇帝当老师,高太后为让他安心辅养圣德,就在程琳墓地西侧赐给程颢坟地120亩。这里由此成为“二程”家族墓地。程颢的葬礼很隆重,程颐撰写了墓表,文彦博题写了“大宋明道先生程君伯淳之墓”碑,翰林学士韩维撰写了《明道先生墓志铭》。

与哥哥仕途略有不同,程颐没做过地方官,一生都在从事儒学研究与教书育人。20岁时,兄弟俩到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程颐很快写出了《颜子所好何学论》,论述颜子的追求以及圣人之道德境界。他在文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胡瑗展卷,不禁击节赞叹,如此宏论,真乃高见!于是授以学职。程颐遂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堂堂太学的讲坛。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程颐考进士不中,从此不复试,在开封开馆教学。同窗吕希哲首先拜程颐为师,既而四方儒生,求学者日众。尔后他又在汉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游学。期间,不少权贵慕其才名,请他教授指点子孙,并请他代为起草奏章。程颐乐此不疲,借奏议朝政之机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颐居洛期间,想办所书院,就给时任宰相文彦博写信,希望将洛阳城南龙门山上方寺旧址及附近“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就把自己在洛南鸣皋镇的一处庄园连同粮地10顷,赠给了程颐,于是有了“伊皋书院”。“二程”学识渊博、义理精深、诲人不倦,故而书院一创办,“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此后20年,程颐大部分时间在这里“讲易经、授理学”,著书立说,并与张载、邵雍、司马光等研讨学术问题。

宋哲宗元祐初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得势掌权。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上疏荐举程颐,说他力学好古,安贫守节,不求仕进,乃圣世之逸民,国家不可多得之人才,程颐于是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次年应诏进京,入见太皇太后,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任务是教小皇帝宋哲宗赵煦读书。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引起一些人的妒忌。但程颐不以为然,以辅养圣德为己任,教导小皇帝学才养德,习帝王之道。在皇帝面前讲书时,他评议时政,抒发见解,针砭时弊,无所顾忌,律己责人,均甚严苛。当时,苏轼也是哲宗的讲学老师,两人由于性格迵异,理念不同,出现摩擦,后来演化为蜀派与洛派之间互相攻击。程颐因故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回洛阳去管理设在那里的太学。他也因此获得充足时间,重操旧业,聚众讲学。慢慢地,程颐发现自己更适合读书讲学,索性脱离政治生活,专注探究学问。

但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程颐想脱离政治,政治却让他脱不了干系。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争斗中,新党再度执政,程颐被列入“奸党”成员,先“放归田里”,后贬“涪州编管”,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在弟子、涪陵人谯定的帮助下,程颐在涪陵北岩讲学,其间,程颐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周易程氏传》。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卒,徽宗即位,程颐遇赦返洛阳。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朝廷将司马光等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称为“元祐党人碑”,程颐被列入元祐党名单。翌年,有旨“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为躲避党禁迫害,程颐遣散学生,举家迁到陆浑岭下,即今嵩县田湖镇程村。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九月十七日,程颐在程村逝世,享年75岁。程颐去世20年后,靖康之难发生,北宋成为历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二程”兄弟生前并不得志,但他们的理学思想却并未随着他们的去世和北宋的灭亡而湮没,反而逐渐得到完善和发扬,日益深入人心。“二程”桃李满天下,除程门“四大弟子”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外,北宋时的知名学者吕希哲、谯定、侯仲良、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皆从师于“二程”。这些人都是学富五车的学问家,从师者众。通过众多弟子世代相袭,逐渐形成了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濂溪)、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关中)、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伊洛)、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福建)等理学四大流派,开启了中国学术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程”的理学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后人在学术承接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强调内心静修的修养方法,陆九渊、王阳明等大致沿着程颢的思路,发展为心学;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其理论经弟子杨时传罗从彦、又传李侗,再传朱熹,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朱熹博采众长,将“二程”的理本论、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集为大成,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理先气后的理气论;通过个性修养去恶从善的心性论;用人伦道德、尊卑等级支配和指导行为的道德伦理观;知先行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知行观等。这些理论学说,把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把儒家学说哲学化、大众化,构筑起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

当然,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时代产物,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程颐所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礼教思想和行为规范等,就是轻视和束缚妇女的枷锁,经历代儒家的大力宣扬,对宋代以后社会产生了深远又恶劣的影响。今天在各地遗存的烈女祠、贞节牌坊等,就是这种思想流毒的产物。但这些封建思想糟粕,正是封建王朝用以奴役和统治底层人民所需要的。

程朱理学为封建王朝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指导,得到后世历代帝王的尊崇,于是,作为理学开创者的程颢、程颐,备受尊崇。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宁宗皇帝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理宗皇帝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明宗皇帝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廉、洛、关、闽之学不讲”。明成祖朱棣将程朱理学奉为“一道德而同风俗”的最高统治思想。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代宗皇帝诏令“二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祭文称颂“二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代,康熙帝赞程朱理学是“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将“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门下、汉唐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三月十八日,清高宗视察中州,派官员专程到“二程”墓园祭祀,并御书祭文。有了历代这么多帝王的加持,“二程”身价日增。他们生前从过政、办过学、生活过的地方,均以“二程”圣迹为荣,纷纷为他们建祠堂,修故居,以“二程”之名办书院,兴儒学。河南,尤其是伊洛地区,是“二程”活动最多的地方,是理学文化孕育的沃土,伊川的伊川书院、“二程”墓园与祠堂、登封的嵩阳书院、嵩县的程村“二程”故里、扶沟的大程书院等,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受官方重视而得以修建或重兴,从而留下了大量“二程”文化遗迹和文物,形成了厚重的“二程”理学文化积淀。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文化先贤用智慧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煌煌史册。“二程”创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珍宝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二程”理学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天理合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诚敬为本”的处世规则、“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至公无我”的执政理念、“利不妨义”的义利观等,仍被人们所普遍认可并遵循,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只要我们坚持继承和弘扬先贤的文化思想,不断地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中华民族就会永远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底气!

伊洛文化照古今,文脉悠悠润中华。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和三位文友在古柏前合影留念。这时,我望着刀劈斧削般虬龙苍劲的树干,恍然觉得,这棵古柏俨然程颢、程颐的化身。他和兄弟二人的灵魂凝聚在一起,根植伊洛沃士,才能在千年沧桑岁月中,任凭风吹雨打,巍然屹立,枝繁叶茂。

作者在黄陂鲁台山双凤亭考察二程文化遗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一访伊川书院》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尼日利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