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摄影的般若:从《金刚经》看摄影的本质

2025-04-08 07:41 阅读量:4k+

华人号:艺术家茶座

《金刚经》是佛教关于空性和无执著的重要经典,其核心思想与摄影艺术有着内在的呼应。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学习摄影不仅是掌握技术,更是培养观察力与心境的过程。通过借鉴《金刚经》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摄影中体会一切景象转瞬即逝的无常、领悟照片拍摄之后即由他人评说的无我,从而提升对瞬间的觉知力与创作的深度。以佛法为镜,我们能够在追求影像之美的同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摄影成为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摄影与“无我”:“我执”在摄影中的表现佛法中的“无我”思想,强调解除对自我的执著。在摄影过程中,“我执”常常表现为摄影者过度关注自我形象或利益,这些执念会成为创作的障碍。例如:风格认同:过于把某种摄影风格当作自我身份的一部分,觉得“这就是我的风格”,从而排斥其他尝试。

赞美依赖:作品需要他人的点赞或称赞来证明价值,一旦缺少外界认可便开始怀疑自我。

成就执取:执著于过去的成绩或头衔(如获奖作品、粉丝数量),因此陷入自满,或对可能的失败充满恐惧。

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所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真正的修行者不应执著于“我”的观念。同样,摄影人只有放下上述种种自我执念,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与不足,让创作变得更加纯粹自在。

在按下快门的那刻,优秀的摄影者往往进入“忘我”的状态:眼中只有景、心中无人我之分别。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观察,被摄世界仿佛不再与“我”对立,而与“我”融为一体。这对应了佛法所说的“人我皆空,彼此共生”。摄影师不是在“捕捉”图像,而是在与现实“共同创作”。照片并非个人强加于世界的截取,而是现实在个体眼中自然而然流露的表达​。

“作者”这一自我意识变得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对万物一体的深刻体验。摄影者与所见风景、人物融为一片,主客体界线消融。当下的拍摄即成为一场无我的禅定。这种体验对摄影者的自我提升大有裨益:一方面,它削弱了创作者的我执,不再固执于“我的作品”如何,而更关注作品本身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它让摄影成为一种认识自我的途径——每一张照片既是现实之相,亦是自心之相,透过长期观照自己的摄影作品,摄影者可以反观内心的变化与成长。

应无所住:不执著风格,灵活创作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重要观念,意指一个人应当在内心不执著于任何所缘境(不被任何对象束缚),却又能发起清净的初心。应用到摄影创作中,这意味着不要过度拘泥于特定的构图法则或风格套路。倘若我们把构图公式、器材运用等视为创作的桎梏,就可能错过许多灵感瞬间。反之,当我们放下对既有模式的执著,心无挂碍地面对眼前景象时,往往更能捕捉到独特的视角和转瞬即逝的灵感。

正如经中所言:“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这里的“色”指眼睛所见的色相(外在形式)。佛陀教导菩萨不应执著于色等对象来生起念头,而应抱持无所住著的心境去行事。对于摄影师而言,同样只有当内心不执著于某种固定框架,才能在创作时保持灵活、自由的心态。

一切现象本质上皆因缘而生、虚幻不实​。对于摄影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应尝试以“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被摄对象,不被表面的既定观念所束缚。当《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提醒我们眼中所见的形相只是假象;若能“见诸相非相”,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摄影师威廉·尼尔(William Neill)所说:“当你走近拍摄对象时,先让自己静下来,直到被摄对象感应到你的存在。然后,别离开,直到捕捉到它的本质”​。这种态度亦是一种观照:放下主观成见,与对象同在,超越表面现象去凝视其“如如本性”。

面对一棵普通的树,不要只是看它“长得平平无奇”,而尝试感受其形态中的独特韵律和生命力。许多禅意摄影作品喜欢利用光影、质感来传达超越具象的意境。在观看时,我们训练自己看到光色背后的情绪、形式背后的结构乃至空白处蕴含的意味——正所谓“见相非相”,才能有所悟。这一点在正如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所主张的“万物同一”,认为“若一事重要则事事重要”,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美学或题材​。这种平等无分别的观看方式,正契合了佛教破除分别心的智慧,使摄影者能从任何日常琐碎中看到美和意义。

梦幻泡影:影像的真与不真

《金刚经》中有偈语形容诸法“如梦幻泡影”,点出缘起世界的虚幻与短暂。摄影本质上是在记录一个当下的片段:快门按下时,光线、场景、人物等因缘汇聚成影像,但这一切在下一刻已经改变,无常使每张照片都成为过去。当我们凝视照片,它仿佛是对真实瞬间的再现,却终究只是当时当刻的幻影——既有其纪录价值,又并非完整的现实。换言之,基于真实景象而来影像既“真”,又“不真”,其所反映的情境已消逝且片面。体悟到这一点,摄影者会更珍惜每一刻稍纵即逝的画面,也能以平常心看待影像的成败得失。

正如《金刚经》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佛陀以梦境、泡沫、露水、电光等比喻有为诸法(即由因缘生出的现象)的幻灭无常,提醒我们应当如此观照世界。摄影师若能以此视角来审视手中的影像,就能更加深刻地领会生命刹那之美与其背后的虚幻本质。

无法说法:摄影的表达局限与空性的体会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但正如佛法所说“无法说法”,有些真谛是无法完全用语言(或影像)传达的。《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告诉我们,任何言说的“法”都只是权宜的表达,终究离不开空性。类似地,一张照片即使再精彩,也无法穷尽现场的全部真实。照片可以传达情绪和故事,但它捕捉的仅仅是某个角度、片刻和框架内的景象。摄影者在创作中若能体会到这一点,就会明白影像的局限与背后的“空”——懂得留白与含蓄的重要,知晓照片之外尚有无尽意蕴。

佛陀在《金刚经》中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金刚经》

即使是在讲解佛法时,所谓的“说法”也只是方便之举,因为绝对的真理无法以语言完全道尽。类比到摄影,我们用照片在“说”故事,但必须承认照片本身并非完整的现实,只是一种载体和媒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拍摄和解读作品时会保持谦逊和开放,不会被影像的表面所局限。

当我们以空性来创造影像,照片本身的意义也会发生转化。《金刚经》告诉我们,不仅人无我,法也无我,一切事物本无固定实性。一张照片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它的“法相”是空的。摄影作品并非客观现实的凝固,而更像是一场由摄影者、被摄主体、观看者共同完成的“缘起”互动。一张照片在不同观众眼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正如佛法所言:“我们所看到的影像其实都是内心的倒影”。

观者往往以自己的知识、情感去投射意义——正如有人看到佛像会投射出自己心中慈悲的佛陀形象一样。摄影者应意识到:照片的意义并非由作者单方面决定,而是在作者与观者的互动中流动变化。这种认识能让我们在表达上更谦逊开放,不以单一诠释绑架影像。

在影像表达上不过度直白地呈现一切细节和答案,而是为观众留下想象和感悟的空间。正如有摄影师所追求的:“我宁愿让照片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宁愿它引发观众的好奇与思索,而不是一眼看透”。通过构图留白、隐去部分信息,营造出一种“意味的空性”。这种不完全呈现恰如公案,促使观众带着自己的心境去完成诠释。在这一过程中,影像的意义因观者而生,也随观者而异。意义不是固定在那里,而是在观照中显现。

“金刚经式”摄影:风格与美学的探索

留白与空境美学

受“空性”启发的摄影美学,重视画面的留白和虚实相生的意境。就像中国水墨讲究“计白当黑”,摄影中运用空旷的背景、大片的负空间来凸显主题,也是一种空性美学的体现。日本摄影师山本昌男(Masao Yamamoto)的作品就是典型例子:他以禅宗“空”的哲学为基础进行创作,将照片制作成极小的纸片,分散陈列,使每张影像都独立又互相联系如同一个“社区”。没有一张照片被赋予具体标题,仿佛在强调影像的无分别、无独立自性。这种做法打破了单张照片的宏大叙事,以碎片化、留白的方式让观者自行联想拼接,体验影像集合所营造的空寂氛围。类似地,许多追求禅意的摄影师善用朦胧的光影、简单的构图和柔和的色调来创造静谧空灵的感觉,让观众在观赏时获得冥想般的宁静。

捕捉幻相与梦境质感

《金刚经》结尾将世间万象比作“梦幻泡影”,因此“金刚经式”的摄影或许会着力表现出虚幻飘渺的感觉。具体方法上,一些影像通过长曝光让流动的事物如云、水、人群变得半透明模糊,呈现出梦境般的效果;另一些则利用特殊镜头或后期制造出迷离的光斑和散焦,让真实场景带有不真实的质感。这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提示观者:摄影不一定要清晰呈现现实,有时恰恰是通过这些模糊与变形,才能传达出现实的暧昧本质和易逝特征。比如,早期摄影大师卡梅隆夫人拍摄人物肖像时刻意柔焦,营造出人物如同圣像幻影的氛围;当代摄影师迈克尔·凯纳(Michael Kenna)的夜景长曝使动与静融合,云海如烟、星轨如轮,仿佛在描绘时间的幻相。这类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不真实”的观感,却能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实,进而印证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之义。

无执多样,风格随缘

如果说“金刚经式”的方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拘泥于特定方法。正如《金刚经》教导菩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摄影者若想体现无住精神,也不会让自己局限在某一题材或技法上。例如,前面提到的提尔曼斯 在艺术手法上横跨纪实、人像、抽象、暗房实验等诸多领域,从不固守单一风格。这种多样性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应无所住”的流动美学:根据当下的直觉和缘分选择表达手段“生其心”。由此产生的作品系列可能风格各异,却贯穿着作者真诚的好奇与体悟。在这样的创作观下,每一张照片都是新的起点,摄影师保持“初心”去探索,符合禅宗所倡导的初心体验,即以初学者之心对待每一次拍摄。

禅意日常,平凡中的觉悟

许多受到禅宗/佛教思想影响的摄影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题材往往取自最平凡普通的日常,却能拍出发人深省的意味。这体现的是《金刚经》的“平等心”和“悟于平常”。一片树叶、一只茶杯乃至自己日影,都可以成为审美与哲思的对象。关键在于摄影者是否以觉知去对待。在平凡中看见不平凡,这正是禅的精神。据报道,有摄影师将自己的创作称为对日常物件的“如实观照”,并从中参悟生命共同体的道理:例如发现人和植物、动物在基因上高度同源,从而拍摄一系列作品来表达万物一体的理念。这样的作品乍看只是日常风物,但内里包含着对存在的观照与反思,可谓“借相说法”。因此我们不妨说,一种“金刚经式”的摄影美学,并不限定于宗教题材或宏大场景,反而可能是于细微处见真章:通过对日常万象的体悟拍摄,流露出万物皆空、万物皆同、万物皆幻的哲理美。

摄影作为修行:“不住相”地看、拍、分享当我们将摄影提升到修行的层面来看,就需要练习在看、拍、分享各个环节都保持“不住相”的心态。

具体而言:看(观照):在观察取景时,不被表面的既定印象所迷惑,以开放和清净的心看待所见的一切。不急于贴标签或下判断,让直觉与觉知引导我们取景构图。

拍(创作):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不执著于预期的结果或他人的评价,全心投入当下。以平等心对待被摄对象,与眼前的景致建立真诚的连接,用无所得的心去捕捉瞬间。

分享:在作品发表后,不因为赞美或批评而心生起伏。不执著于“作品属于我”的念头,将照片视作一种因缘的分享,以平常心面对观众的反馈。

如此一来,摄影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修心的过程,每一次取景和按快门都在磨炼我们觉察与放下的能力。

正如《金刚经》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不要企图以有形有相的表象去寻觅真理。套用在摄影上,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执著于表面的形式和声誉,否则便偏离了摄影的初心与真谛。唯有摆脱对表相的执著,我们才能通过镜头见到更深层的“如来”——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性与内在光辉。

透影像见空性,借创作修自由经过以上种种修习,我们最终会发现:摄影不仅收获了更高的技艺与艺术表现力,更成为了一条观照空性、体验自由的修行之道。摄影者在取景框里所见,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风光或人物,而是能够透过表象见到其背后的无常与虚空。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放下了执著与妄念,内心变得更加自在,不再为成败得失所束缚。当我们能如此以平等心对待影像、以解脱心从事创作时,摄影便超越了一般的兴趣爱好,升华为自我觉醒的一种实践。

将《金刚经》的智慧融入摄影实践,并不是让我们去刻意拍摄佛教题材或在照片上附加经文,而是用这些思想来反观摄影的本质和自身的心态。通过空性,我们学会以开放和清明的眼光看世界,捕捉超越表象的瞬间;通过无我,我们放下身段,与被摄对象平等相融,令照片超越自我表达而接近合一;通过非相,我们懂得不迷信影像的表面,还原摄影作为幻影游戏的本质;通过无住之心,我们在创作中自在游戏,不为成败得失所困。

当代摄影早已不限于记录美丽的事物,而更在于传达摄影者对世界的认识和心灵的映照。《金刚经》指引我们在纷繁万象中保持一颗清净心:镜头之前,观看即修行;快门之后,表达成智慧。这样的摄影道路,既丰富了影像的内涵,也升华了摄影者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地去摄影,也许就能拍出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具哲思启迪的作品——那将是技术和心灵、水和月交融的结晶,是真正不留痕迹又意味深长的影像。

正如《金刚经》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摄影的般若:从《金刚经》看摄影的本质》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尼日利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