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惠安:全域整治促“蝶变” 良田纵横万亩连

2025-04-10 15:20 阅读量:6.9万+

华人号:惠安资讯

4月10日,《泉州晚报》

第12版刊发文章

《惠安:全域整治促“蝶变”

良田纵横万亩连

全文如下

惠安:全域整治促“蝶变”

良田纵横万亩连

2025年4月10日《泉州晚报》第12版)

  眼下在惠安,一片片零散耕地正蜕变为万亩良田,一条条溪流重焕“水清岸绿”生机,一座座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惠安县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重点推进走马埭、黄塘—紫山两大片区建设,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用好用活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等政策工具,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土地整治与多种要素跨界融合,实现腾挪空间、优化布局、改善生态、激发活力,全力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惠安样板”。

破局低效用地

“政企银”协同激活土地潜力

  惠安县曾因农村土地权属分割,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2亩,抛荒和“非粮化”现象严重。为此,惠安积极探寻破解之道。

  经过前期多次对全域土地的综合调研、摸排,掌握了村镇的具体需求后,2023年9月,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惠安县充分融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涉农政策,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四共机制”,创新开启土地综合整治“政企银”合作模式。

  所谓“政企银”模式,即政府主导、国企担当、银行助力。以黄塘—紫山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政企银”合作,引入惠安文旅集团为实施主体,由农发行提供授信资金3.8亿元,以农业招商的方式引进盛丰农业公司运营,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将3300亩农户土地统一流转至文旅集团,由文旅集团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整治完成交付给经营实施主体。

黄塘溪沿线高标准农田一隅 (惠安县自然资源局 供图)

  盛丰农业入场后开展规模化经营,率先试行“两稻两菜”新型粮菜轮作模式,实现粮菜双赢、稳产增收,亩产值由2500元提高至2万元以上,经营效益远高于个体种植户,带动周边就业岗位500个,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在黄塘镇松溪村,昔日的零散耕地通过集中流转、权属调整和设施升级,已建成3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土地活了,村民腰包也鼓了!”松溪村党支部书记蔡文彬感慨道,“政策引领—资本介入—市场运作”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资金瓶颈,更实现行政管理、市场运作与金融支持的“三方共赢”。

重塑土地格局

从碎片化到农文旅融合发展

  针对耕地零散、利用率低的痛点,惠安县实施“三跨整合”战略:跨镇域归并,以黄塘溪水系为纽带,串联12个行政村零散耕地,打造4个千亩连片示范田,在农业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个“千亩方”;跨部门协同,整合涉农资金2.2亿元,完成36.6公里河道清淤整治,构建生态治理专项基金;跨政策叠加,推进“旱改水”“宜耕开发”工程,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为破解耕地碎片化保护难题,惠安县运用“多田套合”机制,构建“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三级保护格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精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统筹土地复垦、耕地恢复等项目,实现“一地多能”。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覆盖率、粮食功能区达标率均达100%,4个千亩示范片区成为现代农业“样板田”。

  “过去地块分散,农机进不来,现在连片耕作,效率翻了几倍!”盛丰农业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项目区耕地连片度提升60%,粮食年增产超20%,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这种模式不仅让低效农用地向绿色、高质、高效的两稻两菜产业发展,更以黄塘溪慢道串联起生态景观与农田,形成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惠安县自然资源局地籍股负责人刘泽伟说。

惠安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图为惠女在油菜花田进行快闪秀。(王胜 摄)

  在下茂村,曾经的“脏乱差”河道经整治后变身“下茂花道”,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通过“保底租金+经营分红+就业收入”三重收益模型,年均增收超30%。“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村民陈大姐笑着说。

  生态治理产生的指标通过市场化交易反哺资金缺口,形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2023年,黄塘溪小流域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沿黄塘溪打造的20公里农文旅走廊,成为惠安生态治理的亮眼名片。

“碳汇+”模式

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

  农业现代化如何发展?近年来,惠安以走马埭为载体,在几十年的整治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壤改良与土壤碳汇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碳汇+”绿色发展路径。

  走马埭片区,这片曾经的沿海滩涂,经过世代围垦与整治,已发展成为连片万亩的良田。然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发现,惠安县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土壤酸化不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还加剧了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导致农作物减产,成为惠安县粮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惠安创新探索“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模式,即通过引进玛塔公司研发利用牡蛎壳废弃物制作成农业土壤调理剂,用于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同步配套制定《土壤改良碳汇核算技术规范》,打通“核算—认证—交易”全链条。该模式打通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路径,为土壤改良工作开辟了财政投入以外的新模式,2024年12月25日,全国首例土壤碳汇交易在惠安达成,首期碳汇收益10万元。

全国首宗土壤改良碳汇交易在惠安签约

  据了解,碳汇收益通过两种方式分配:一是免费向农民提供土壤调理剂,企业获取碳汇收益;二是农民购买调理剂并分享收益。通过对走马埭1812.6亩的酸性土壤区施用271.90吨玛塔牡蛎壳土壤调理剂,该地块的土壤pH值从5.11提升至6.05,有机质含量提高37.6个百分点,生菜产量提高20%。

  “土壤改良碳汇项目为土地增加了一个输送营养的‘新管道’,为农业碳汇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于农业作为绿色产业的认知,也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盛赞走马埭的“碳汇+”路径。

  青山着意绘芳辰,最是人间第一春。四月的走马埭,万亩良田披上新绿,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走马埭片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突破传统开发思路,形成了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走马埭的转型实践证明,通过持续的基础建设、技术创新和模式革新,传统农业可以实现向现代化高优农业的成功跨越。”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说。

  从“碎片化”到“规模化”,从“生态短板”到“发展引擎”,惠安县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支点,撬动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如今,连片良田铺展生机,绿水青山流淌幸福,一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阶段,惠安将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推广“跨乡镇统筹”“政企银合作”等创新模式,让绚丽的乡村振兴之花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持续绽放。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惠安:全域整治促“蝶变” 良田纵横万亩连》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尼日利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