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雷建德与《普救寺与西厢记》的光影织锦

2025-04-14 15:05 阅读量:4k+

华人号:奇异新西兰

 由雷建德编剧的旅游电视专题片《普救寺与西厢记》,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山西电视台五彩缤纷栏目分别播映。全国和省级主要媒介均予以好评,与此同时获得行业大奖。《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版对此好评:“它通过简洁明快的艺术手法,既展现了新修复的普救寺的俊逸风采,又撷取了《西厢记》中的主要故事情节,首次将普救寺的风光和历史名著《西厢记》相交流,充分体现了‘西厢’、‘普救’连理红的主题”。

dbc8bf4c22fb33f4d98fb6682bc0f3c

57712242a63f05b0a2033117e125209

(《普救寺与西厢记》在央视和山西台黄金时间播出)

(一)

1990年2月24日,当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将镜头对准山西永济普救寺时,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悄然展开。雷建德编剧的旅游电视专题片《普救寺与西厢记》,以影像为舟楫,载着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与隋唐古刹普救寺,从历史长河的深处驶来,在当代荧屏激起层层涟漪。这部时长仅18分钟的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国旅游专题片的经典范式,更在文化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寺重生:废墟上绽放的文化之花

普救寺的命运与《西厢记》紧紧相连。这座始建于北周的千年古刹,历经唐武宗灭佛、明嘉靖大地震、抗日战争烽火,至20世纪80年代仅存一座13层的“莺莺塔”和“三大士佛洞”残垣断壁。1985年,由山西省旅游局投资435万元,永济县政府启动普救寺修复工程,历时三年,按照"保持原貌、恢复意境"的原则,重建仿唐、宋、明三朝建筑23座,再现了"梨花深院"的诗意格局和"白马解围"的历史场景。

雷建德在修复现场目睹了工匠们从瓦砾中清理出一通金代王仲通《普救寺莺莺故居》石碑的过程,业界称其“镇寺之宝”,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厢记》唯一的相关实物佐证。这块记载着崔张故事的石碑,成为雷建德专题片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在拍摄中特别运用航拍镜头,将寺院的中轴线布局与《西厢记》的叙事结构巧妙呼应:从山门到莺莺塔的108级台阶,暗合佛教"人生百难"的隐喻;梨花深院的月洞门开合之间,恰似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

修复后的普救寺在1990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而专题片的播出则如同一场文化盛宴的开场锣鼓。《人民日报》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写道:“当莺莺塔的蛙鸣声通过电视传向千家万户,人们仿佛听见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影像叙事:文学经典与建筑空间的对话

雷建德的创作团队在拍摄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将《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的宏大叙事浓缩进仅仅18分钟的专题片内。他们最终选择"以景说戏,以戏映景"的手法,在普救寺的建筑空间中重构戏剧场景。

在“白马解围”段落,镜头从莺莺塔的风铃摇动向寺院广场,似乎重现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张场面。而在"月下听琴"场景,似乎从梨花深院传出古筝音,让乐声在回廊间回荡,营造出"隔墙花影动"的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被《光明日报》评价为"开创了文学经典影视化的新路径"。

专题片的解说词更是独具匠心。当镜头扫过莺莺塔的砖砌塔身,解说词突然转为元稹《莺莺传》的原文:"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将建筑空间转化为文学意境的载体。这种"空间叙事"的创新,使得专题片在1990年全国旅游电视大奖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文化共振:从蒲州古城到世界舞台

专题片的播出引发了强烈反响。199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副刊指出该片"首次实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交融"。山西电视台数据显示,该片在本省的收视率达到37.6%,创下当年专题片纪录。

雷建德并未止步于国内传播。1997年,他带着专题片远赴海外,由于普救寺里“莺莺塔”奇特的回音效应“石蹬琴声”(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回音建筑,还被誉为“世界六大奇塔”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惊叹:“这是建筑与文学共同创造的声学奇迹。”雷建德编剧的旅游电视专题片《普救寺与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文化“走出去”的早期典范。

2023年,普救寺景区推出沉浸式夜游《梦境·西厢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剧中场景。当游客们在数字化的"梨花深院"中与虚拟红娘互动时,雷建德在接受采访时感慨:“33年前的旅游电视专题片,只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今天的科技,让西厢故事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从1990年的荧屏初现到2025年如今的数字重生,《普救寺与西厢记》见证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时代变迁。雷建德用镜头搭建的文化桥梁,不仅让普救寺从废墟走向世界,更让《西厢记》这一文学爱情经典在当代焕发新生。当莺莺塔的蛙鸣声依然在峨嵋塬上回荡,我们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仍在继续。

(二)

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总有一些作品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独特的魅力触动观众的心灵。1990年2月24日,雷建德编写的旅游电视专题片《普救寺与西厢记》在中央台神州风采栏目、山西台五彩缤纷栏目分别播映之后,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新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反响。

雷建德怀揣着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对艺术创作的热忱,精心打造了这部旅游电视专题片。他深知《西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普救寺作为《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一种新颖而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成为了他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追求。

专题片一经播出,便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全国和省级主要媒介纷纷予以评介,这足以证明其影响力之广泛。《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版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它通过简洁明快的艺术手法,既展现了新修复的普救寺的俊逸风采,又撷取了《西厢记》中的主要故事情节,首次将普救寺的风光和历史名著《西厢记》相交流,充分体现了‘西厢’‘普救’连理红的主题。”这一评价精准地概括了专题片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在片中,普救寺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在镜头的捕捉下尽显俊逸之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世界;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则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解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观众带入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之中。两者的完美融合,不仅让观众领略了普救寺的自然风光,更深入了解了《西厢记》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众多报刊纷纷编发该片的评介消息,进一步扩大了专题片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部专题片。这些报道就像文化的使者,将《普救寺与西厢记》的魅力传递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专题片还获得了行业大奖。雷建德为此相继被《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中国电力作家名典》等部辞典收录,还被吸收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且于1991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青年文艺创作者大会。这一荣誉的背后,是雷建德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文化传播事业的执着追求。它不仅是对雷建德个人创作才华的肯定,更是对《普救寺与西厢记》文旅专题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普救寺与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化传播领域的经典之作。它让《西厢记》的故事在普救寺的山水间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也让普救寺的风光因《西厢记》的传说而更加迷人。雷建德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学与现实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这部专题片将在文化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1990年正月十五,永济普救寺的残雪还粘着褪色的春联,雷建德却在北京央视播出机房嗅到了黄河解冻的气息。当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片头音乐响起时,监视器里的莺莺塔正将七百年前那轮月亮投射到二十世纪的电子显像管——这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有摄像机穿越元代杂剧与唐代佛寺的时空结界。

三年前的秋雨曾打湿过雷建德的信心。彼时他看着笨重的M3摄像机在中条山麓徘徊,修复中的普救寺脚手架林立,像极了被拆散骨架的《西厢记》线装书。电视编导那句"风光片怎能拍成戏曲片"的质疑,被他揉进蒲州桑落酒一饮而尽。直到某夜踏勘时,月光突然将梨花深院的轮廓投影在残垣上,他猛然顿悟:普救寺本就是西厢故事的立体书签。

拍摄方案在黄河凌汛期破茧。雷建德将王实甫的二十一折拆解成七组视觉意象:张生策马踏过的蒲津渡浮桥,竟与现存铁牛文物形成古今对话;崔母训女的长镜头里,真实游客误入画框的惊诧表情,恰似现代人穿越进元曲的蒙太奇。最绝的是"月下听琴"段落,琴师在残塔弹奏《霓裳羽衣曲》,声波震落檐角积雪的刹那,摄像机竟捕捉到了传说中"石蛙回声"的物理显形。

《山西广播电视报》提前泄出的拍摄花絮,意外引发学界震动。运城师范的退休教授守着1989年11月14日的报纸,用放大镜逐帧分析剧照里的唐代柱础纹样;电力工人们则在周末版争论"红娘夜奔"场景中,灯笼的光晕是否符合光学原理。这些市井回响,都比不过《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那柄美学的量天尺——"连理红"三字判词,让雷建德团队在机房通宵剪辑时反复摩挲:原来架在普救寺的升降镜头,真拍出了古典爱情与历史建筑共生的年轮。

颁奖典礼上的镁光灯远不及某个冬夜震撼。当山西电视台首播时,永济全城电视机同时亮起的蓝光,让普救寺塔影在雪地上生出奇幻的赛博格。最年长的观众、古稀之年的蒲剧名伶王秀兰,指着荧幕里"长亭送别"的航拍镜头颤声道:"这就是我师傅说的'戏脉'啊!"而在千里之外的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宿舍里,有个戴眼镜的青年反复倒带研究镜头运动——二十年后他拍出《刺客聂隐娘》时,仍说侯氏长镜头的启蒙老师是这部电视片。

新世纪某个清明,修复一新的普救寺新增了AR导览系统。当游客用手机扫描"白马解围"遗址时,虚拟影像竟自动调用雷建德团队当年的拍摄素材。那些在1990年早春捕获的光影,此刻正以数字形态与元杂剧刻本、明清年画共同悬浮在赛博空间,而当年剧组遗落在梨花院的场记板,早已长成寺中最老的连理枝。

编辑:shengjuan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雷建德与《普救寺与西厢记》的光影织锦》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奥克兰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奥克兰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