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21:59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这次采访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生于1968》系列漫画书的修订以及作者对钢笔画的探索;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于漫画的一些看法。
1.关于《生于1968》系列漫画
Q:《生于1968》系列漫画是关于什么的?
A: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的二十余载,中国历经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从动荡狂热的 “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国家步入正轨,人民生活逐渐迈向富足。
本系列漫画书以主人公从孩童、少年成长至青年的视角,用幽默风趣的漫画形式,生动讲述了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故事。
《生于1968》系列漫画书共三册,分别为《生于1968·童年》、《生于1968·中学》、《生于1968·我的清华》。
从推铁环、玩滚珠轴承小木板车等童趣游戏,到火柴枪、弹弓、小人书等童年记忆;从打群架、学习联家小组,到小喇叭广播、小说连播的日常陪伴;从偷听被视为 “靡靡之音” 的歌曲,到邓丽君风靡内地、香港乐坛的黄金时代;从露天电影、看录像,到大学周末舞会、友好宿舍的青春时光;从红小兵积肥、下田参加农忙,到中学大型渡江活动、高考冲刺的拼搏岁月;从绿皮火车、集体澡堂、粮票换鸡蛋、集体秋游,到老乡聚会、英语角、气功热的社会现象;从军营军训、机房上机,到大学实验室挑灯夜战、学生会民主选举的成长历程……
从上山下乡的浪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伟大转折;从 “二王” 案件引发社会关注,到 “严打” 行动强力整治;从《跟我学》《春节联欢晚会》首播,到托福考试在中国落地;从张海迪、张华等时代楷模,到曲啸、李燕杰等思想工作者涌现;从 “四五运动”,到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再到 “小平您好” 彰显时代心声;从《南方周末》《读者》诞生,到苹果电脑面世、航天飞机上天的科技突破;从打倒 “四人帮” 举国欢庆,到冷战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重塑世界格局……
这套系列漫画书以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大背景”与“小生活”的相互映衬,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与精神风貌。书中描绘了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所经历的童年、中学与大学生活:从调皮捣蛋的童年游戏,到叛逆与成长交织的中学岁月,再到充满青春理想与浪漫思考的大学时光。同时,书中还还原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玩具、游戏、习俗与传统,许多如今已逐渐消失,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这套漫画不仅带领读者重回风云变幻的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亲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还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重温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它既唤醒了过来人的怀旧情感,引发共鸣,也为新生代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窗口,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受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该系列漫画以中国传统连环画的白描技法为基础,同时借鉴了国外主流传统漫画的表现形式。作品在素材选择上考究严谨,兼具轻松活泼的基调;画面与文字设计幽默诙谐,避免落入低俗套路,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叙事。
首版《生于1968》系列:
Q:创作这个系列漫画的初衷是什么?
A: 社会上充斥着大量怀旧的照片、图画和文字,但这些信息往往散乱无序。为何不将它们系统整合,以一种幽默、轻松且简洁的漫画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小故事的串联,让这些碎片化的记忆焕发生机,并结合时代背景的嵌入,使其更加丰满和完整。
正如一位读者所言:
“很早的时候,老唐就意识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非常有趣,不记录下来实在可惜。”
确实,将这些珍贵的往事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留存,不仅是对那个年代过来人集体记忆的致敬,也为新生代提供了一个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生活的窗口——无论是艰苦、快乐、荒唐、神秘,还是浪漫与趣味,都值得被铭记。
我认为这是一件极具意义且充满趣味的事情。既然无人问津,那就由我来完成吧。
再次引用读者的留言:
“愿《生于1968》系列漫画能让您会心一笑。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也愿我们的灵魂能如往昔般,永远纯净,永远执着,永远年轻。”
Q: 为什么要对原版做出修订?
A: 很早以前就听到一种说法: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其实,何止电影,只要是创作,总难免留下遗憾。
早在首版创作、出版过程中,我就隐隐感到一些不足,随着时间推移,这份遗憾愈发强烈。而伴随
着各种遗憾的是读者和朋友们的厚爱与支持。
《生于1968》系列漫画的第一册《生于1968·童年》自出版以来已有13年,而最后一册《生于1968·我的清华》也已问世8年。在这段时间里,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反馈和联系。一位在抚顺书店偶然发现我的书的西班牙朋友,计划将其引进西班牙出版;一位山西太原的政府工作人员,因我的书籍而成为长期朋友;还有杭州的读者寄来新摘的龙井茶,唐山的读者寄来他的手工陶艺作品……有广东年老的读者给我指出《生于1968·中学》中关于张悦楷名字等细小的错误,在国外遇到一位小朋友对角色黄强的熟悉程度令我惊讶……一位清华学妹以我的创作经历激励女儿坚持绘画、出书,最终女儿获得了哈佛、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等名校的录取。更有不少同学、校友一下子购买了几十套与他们的同学、老师、朋友分享。
在北京的一次聚会上,北大的杨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她在机场书店看到《生于1968·童年》后,立即购买并推荐给她在清华出版社工作的同学周老师。周老师笑着跟杨老师说,他们正在编辑《生于1968·我的清华》呢。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在三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包括三联出版社的樊老师、东方出版社的郭老师、清华出版社的王老师等众多热心人士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经历与感受一直激励着我,利用业余时间,历经数载,完成第一个修订版本,把遗憾减少,更是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
修订版《生于1968》系列:
Q: 做了哪些修订?
A: 本次修订对内容、画面及文字进行了全面优化,其中《中学》部分近乎重构。
重点体现在三个维度:
1.大幅增加跨页全景画面,强化视觉叙事;
2.增设独立篇章,深化主题探讨;
3.系统性优化内容架构,提升作品完整性与专业性。
Q: 我首先感觉到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你提到的全景大图。看来你对大图情有独钟?
A:是的,大图创作因其复杂性和表现力而更具艺术挑战性与创作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全景构图,创作者能够
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元素有机整合,实现叙事的空间化表达。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信息密度,更通过细节的精心雕琢,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艺术解读空间。每一幅大图都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值得读者细致品味与深入探索。
下面是一些例子:
Q: 你提到这次修订还增加了一些章节?
A:增加了一些单独的篇章,或是把以前一带而过的话题展开。
《生于1968·童年》,增加了“边缘人”与“小人书与烟盒”这两章。“边缘人”这章描写一个在香港工作的老人、一个自梳女以及两个疯子的故事。这三类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都并非个例。
“小人书与烟盒“这章则是充分展示了6、70年代中国儿童风靡一时的娱乐方式。
《生于1968·中学》增加了“星光灿烂“这章,把原版中只是一带而过的80年代对国人产生强烈冲击、影响深远的港台音乐扩充为一章。
此外,还把原版中分散于一些章节的关于生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有趣故事整合到“猫鼠游戏“一章中。
章节中增加了中学对于早恋及学习压力的表现:
此外,修订版都补充了不少内容,如《生于1968·我的清华》中:
入学英语分级考试:
学生集体澡堂:
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
修订版都补充了很多时政元素,使得整个时代背景更为完整更加丰满。
其中一些例子:
《生于1968·童年》
《生于1968·中学》
《生于1968·我的清华》
宏大叙事之余,不忘初心。毕竟,本系列漫画书的主题是发生在身边的琐碎而又有趣的事。
比如说:
《生于1968·童年》
《生于1968·中学》
《生于1968·我的清华》
Q:我看过你的旧版,这次新版与旧版比有些场景似曾相识但又感觉不太一样。
A:是的,不少场景做了二次创作重新编辑。
例如:《生于1968·童年》
这是原版一个大场景中的一个角落——
作为那个年代很常见的一个游戏,新版中单独抽出来做了细致刻画:
原版同一大场景中的简单学车细节,新版也做了加强:
类似这样的场景重画还有很多,看下面的对比:
老师突袭检查联家小组:
旧版——
新版——
小河涌游泳:
旧版——
新版——
《生于1968·中学》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下面刻画主人公与同学在大操场上的叛逆行为。第一幅表现广阔天地任我行,第二幅表现把教室都踩在脚下的少年豪情。围绕这样的创作初衷,新版做了重新构图,画面也做了细化。
老版——
新版——
《生于1968·我的清华》
老版——
新版——
老版——
新版——
Q: 我注意到,除了《我的清华》,这次《中学》修订版里也加进了一些钢笔画。
A: 是的。当年《我的清华》一书出版后,发现不少读者误以为最后面的那些钢笔画是照片处理而成。当然,我很清楚,照片是无论如何也P不出这样的效果出来的。为了澄清,这次特意在这一辑的钢笔画章节开端加了两页这些钢笔画创作过程图。
Q: 这些钢笔画确实像照片,感觉跟常规的钢笔画不太一样。
A: 作为严谨的理工男,有追求真实的一面,但如果是跟照片完全一样的效果就没有意义了。照片可以轻易实现的又何必费工夫画出来呢?画得再像也只是个工匠而已。
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保罗·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黑客与画家》中指出:“黑客也是创造者,与画家一样。“
其实,反过来说就是:画家应该跟黑客一样也是创造者,而不应该只是跟随、模仿。
艺术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创造力,这跟科技的关键是要创新一个道理。创作,就应该与众不同,要有照片等其他手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我追求的是既像照片但感觉跟照片又不太一样的效果。
艺术与科技既有创新方面的共同点,也有不一样之处:科技追求精确可复制,而艺术则强调个性与变化,即使同一风格也应呈现独特面貌。真正的艺术创作,应在写实与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既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说回到钢笔画,常规的钢笔画一大特点就是线条。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疏密不一的排线或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阴影。
这是我大学时创作的两幅钢笔画,就是采用上述传统的画法,但其实也有点新画法的尝试了,特别是伦敦塔那幅:
Q: 你现在的钢笔画都没有用到线?
A: 在这次书中大部分钢笔画的创作,我都放弃了传统的线条表现手法。我认为线条并非自然界的固有存在,包括轮廓线。而传统钢笔画描绘不同层次阴影所用到的疏密不一的排线或点更只是人为的表现手法。我选择以面的形式进行艺术表达,通过纯粹的黑白面来呈现自然光影的丰富变化。这种极简的表现手法要求作者深入理解光影关系,并充分考虑观者的视觉经验与想象空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在艺术表现与写实呈现之间寻求平衡,有时候也得做出适当的妥协与调整,既保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又确保物象特征的可辨识度。这种创作方式可以看作既是对传统钢笔画技法的突破,也是对自然光影本质的探索。
Q: 为什么要这样创新的画法?
A: 艺术创作应追求多元化表达,单一化与趋同化将削弱其生命力。正如古典音乐领域中,既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等传统交响乐经典,也存在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等突破常规的创新之作。视觉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这种多样性,即便创新性作品可能引发争议,其探索价值仍是值得的。艺术的发展正是在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进。
Q: 这种画法,感觉黑白对比非常强烈。
A: 自然界的光影是非常美妙动人的,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这种极端的黑白画法冲击力很强,我发现特别适宜于阳光灿烂下的建筑场景,或者是对于雪景的表现。
2.对漫画的看法:
Q:何时接触漫画的?
A:如果从小看连环画的影响不算,可以说是大学二年级左右同宿舍一个同学送我一本薄薄的5毛钱的五角丛书《外国漫画精选》开始。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撼:原来漫画可以这样好看,原来漫画是可以这样创作的。
人物漫画,人物外形特征的夸张手法只是基础,更深一层、更高明的表现还应该充分结合人物的性格、职业、精神特质等层面,做到形神兼备:
日常的幽默漫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夸张又合乎情理,幽默搞笑又发人深思:
Q:对当今漫画的现状怎么看?
A:时政漫画曾在中国报刊界占据重要地位。以华君武、方成、丁聪为代表的老一辈漫画家,以及《羊城晚报》美术编辑方唐(陈树斌)等中生代创作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创作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然而,当下媒体环境中,这种兼具艺术性与批判性的时政漫画已日渐式微,独立批判精神的缺失使得针砭时弊的优秀作品难觅踪影。
科学分工?(华君武)
武大郎开店(方成)
回想(陈树斌,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金奖)
幽默漫画方面,以前引进了非常多优秀的国外漫画家的经典之作,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美国舒尔兹的《花生豆》、阿根廷季诺的《玛法达》,还有波兰的兰格仑,丹麦的皮德,瑞典的雅各布生,阿根廷的莫迪洛,德国的施密特、比特纳、施拉德尔……每个漫画家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视觉语言体系,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国际幽默漫画版图。
这是丹麦漫画家皮德的作品——人物神态与肢体语言刻画的大师。
可惜,现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上充斥的尽是各种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或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碎片化、快餐式的漫画,很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就像说起音乐,我们会想起贝多芬的交响乐;说起绘画,我们会提及梵高会说起印象派。但说起漫画,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有过那么多大师的经典大作,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事。
Q:上述列举的都是国外的漫画家,有你喜欢的国内的漫画家吗?对你影响大的漫画家有哪些?
A:国内也有很多我喜欢的漫画家,像丰子恺、华君武、方唐(陈树斌)。国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美国的索尔·斯坦伯格(一位至简图形的大师,其线条的灵动和穿透力是无人能及的),一个是法国国宝级漫画家让·雅克·桑贝。喜欢他们简约、夸张又极具洞悉力的漫画风格。
丰子恺作品
斯坦伯格作品
让·雅克·桑贝作品:
Q:你刚才提到连环画,除了漫画,也喜欢连环画?
A: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到连环画的熏陶,也受到这些优秀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成长那个年代正是中国连环画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很多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像刘继卣的《鸡毛信》,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华三川的《青年近卫军》及至前些年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无一不是经过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几易其稿而成,极具艺术价值。这也鼓励了我断断续续花费数年时间做出了修订版。
《鸡毛信》
《山乡巨变》
《青年近卫军》:
《地球的红飘带》:
Q:你认为什么样的漫画才是好的漫画?
A:首先,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性与视觉舒适度,遵循"能简勿繁,能隐勿显"的美学原则;其次,在艺术表达上注重幽默感与审美价值,即使讽刺题材也应避免过度丑化,而以优雅的艺术手法呈现;最后,在思想内涵上应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使观者在会心一笑之余获得深层思考。这种平衡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创作理念,正是优秀漫画作品的本质特征。
举两个例子,911之后世界各国的漫画家创作了大量的漫画。
下面这幅就是很普通很直白的表现手法——
比较下下面这幅时代周刊年度优秀漫画,高下立判——
又如韩国疯牛病期间的两幅漫画。同样是表现韩国总统李明博为疯牛事件焦头烂额,一幅让人看上去感觉不舒服——
而这幅则是幽默搞笑之余又不会让人有难受的感觉——
一幅好的时政漫画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而且让人忍俊不禁,带来会心一笑的效果。
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后,各路漫画大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极尽各种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之能事。这是几幅优秀的作品,既有极简睿智的风格也有常规的一本正经的幽默表现:
在国外,漫画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那些具有天马行空创意的时政漫画更是犀利的武器,有些漫画甚至会引起轩然大波,引发重大的影响。
《纽约客》杂志封面长期以夸张漫画表现。这是《纽约客》一幅名为《恐惧的政治》的封面漫画,把奥巴马夫妇刻画成恐怖分子,后面是“基地”组织头目拉登像,下面火炉焚烧的是美国国旗。奥巴马身着穆斯林传统服装,他的妻子米歇尔则是爆炸式发型,肩挎AK47。奥巴马夫妇站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以美国黑人独特的击掌方式庆贺,用的正是奥巴马确定提名时,夫妻两人开心碰拳的小动作。《纽约客》的封面果然激起话题,新一期杂志周一上架后,媒体在街头访问,发现许多从来不看《纽约客》的人,都会在报摊、书店翻阅这本杂志,但是多数人其实对文章不感兴趣,并不知封面和内文有明显落差。民主党超级代表则对此怒不可止,要求发动大规模抵制《纽约客》,呼吁民众唾弃这本杂志。
位于法国巴黎的《沙尔利周刊》(又译为《查理周刊》)以刊登讽刺性漫画著称,多次因刊登政治和宗教人物漫画引发争议。2011年11月曾因封面刊登涉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遭炸弹袭击。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多次收到死亡威胁,并因此生活在警方保护之下。
《查理周刊》封面:腐烂的夏天——天空下起了“失业雨”(2012年7月)( 画面中是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
2015年1月7日,《沙尔利周刊》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枪击事件发生后,更过的漫画家,拿起了画笔,此刻画笔比武器更有力:这场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就好象漫画界的“9·11”。
Q:如果以一幅漫画作品作为结束,你会给我们的读者呈上怎样一幅漫画?
A:这是我多年前创作的一幅作品,当年放到德国漫画网toonpool上,被土耳其一个地区的教育机构选
中,作为一个学生统考的题材——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