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6:30 阅读量:6.5万+
华人号:妙文赏读今天,我们继续共读《效率脑科学》这本书。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脑科学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话题:“改变”,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推动他人和自我的长久改变。
如何正确提意见?
改变,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主题,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最终目的就是改变自己,或者改变他人。
我们先来看改变他人这个方面。
在推动他人改变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困境。
无论是职场中的项目危机,还是家庭关系的紧张对峙,传统的方法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不过在我们学习了脑科学的科学原理之后,也许就能够更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改变他人时的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如何正确地提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向他人提意见,无论是工作中的反馈,还是家庭中的建议。
然而,提意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帮助”对方,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冲突。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提意见呢?
首先,我们应该避免“反馈三明治”的陷阱。
很多人认为,提意见时应该先表扬,再批评,最后再表扬,这就是所谓的“反馈三明治”。
然而,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往往无效,甚至有害。
因为无论你如何包装,批评的部分仍然会引发对方的威胁感。
为此作者还做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作“砒霜三明治”,虽然这个“三明治”看起来可口,但里面的“砒霜”依然致命。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反馈意见的本质问题。
反馈意见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往往会引发对方的地位威胁感。
当我们说“让我告诉你别人都是怎么看你的”时候,对方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种威胁感会激活对方的大脑边缘系统,使其进入防御状态,而不是开放和接受的状态。因此,反馈意见很难真正推动改变。
其实,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那就是“促进他人自我反思”。
与其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不如帮助对方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比如,你可以说:
“你觉得在这个项目中,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提问方式不仅降低了对方的威胁感,还激发了对方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提供解决方案。
当我们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往往会急于提供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做法通常无效,甚至会引起对方的抵触。
因为提供解决方案会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地位和自主性受到了威胁。
相反,我们应该帮助对方自己理清思路、增强觉察能力,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你可以问:
“你觉得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这种方式不仅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还能提升对方的能力。
因此,提意见的关键就在于引发对方的思考,避免对方产生威胁感,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对方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觉察能力。
正所谓,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对方自己的洞察,而不是外部的反馈。
如何推动他人的改变?
接下来,从提意见这个具体问题出发,我们再来看如何推动他人进行更多的改变。
在改变他人时,人们常常会陷入“胡萝卜加大棒”的误区,试图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但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
如果想要有效地推动他人的改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点注意事项是:创造安全感。
改变往往引发威胁感,因此,推动他人改变的第一步是创造安全感。
我们可以利用“SCARF模型”来完成这个目标。
这个模型的名字是五个词语的英文首字母,这五个词语分别是:地位感、确定感、自主感、连接感、公平感。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安全感,从而推动改变。
比如,在团队中,领导者可以通过公开肯定某人的贡献来提高其地位感,或者通过明确目标和期望来提升确定感,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团队成员积极地做出改变。
第二点是:引导注意力。
一旦创造了安全感,下一步是引导他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改变的核心。
因此,你需要帮助他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上。
比如,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新的可能性。
就像作者所说,故事是“洞察传输装置”,能够帮助人们改变脑中的图谱。
第三点是:设立“积极目标”。
设定目标是推动改变的重要步骤,但目标的性质至关重要。
积极目标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动力,而消极目标则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和压力中。
比如,在团队中,你可以设立“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样的积极目标,而不是“减少客户投诉”这样的消极目标。
积极目标不仅让团队感到更有动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连接。
第四点是:保持新回路的活跃。
在推动他人改变的时候,要注意重复与注意力密度。
改变是需要时间和重复的。
注意力密度,指的是对某个行为的关注频率和强度,它决定了大脑中新的连接能否形成。
神经科学家杰弗里·施瓦茨提出了一个叫“自我引导神经可塑性”的理论,告诉我们,改变的本质是注意力持续聚焦所引发的大脑回路重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彻底地改变他人的某个习惯,就需要定期的回顾和强化。
我们需要帮助他人定期回顾和强化新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在团队中,你可以通过定期回顾任务目标和行动过程,来修正偏离行为,保持前进方向。
那总的来说,推动他人改变的关键在于创造安全感,引导注意力,设立积极目标,并通过重复和注意力密度来保持新回路的活跃。
如何推动自身改变?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推动自身的改变。
改变自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因为我们经常会陷入旧有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当中。
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运用各种手段,像改变他人一样,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分析、去改变。
首先,注意力是改变的关键。
这一点也是改变自我和改变他人的不同之处。
改变自我,根本上说是要改变我们的大脑。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改变的关键在于注意力。
正如神经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如果大脑是一个交响乐队,那么,注意力就像指挥家,能够将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协调起来,形成新的连接。
因此,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首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上。
第二点,和改变他人一样,是要学会设定“积极目标”,用积极向上的目标帮助自己改变。
比如,与其设定“我要减肥”这样的消极目标,不如设定“我要每天运动30分钟”这样的积极目标。
积极目标不仅让我们感到更有动力,还能帮助我们建立新的习惯。
第三点也是要利用“SCARF模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推动改变。
例如,如果你想要坚持锻炼,可以通过提高自主感来增强动力,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同时,提升确定感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坚持目标,比如制定详细的计划,精确到每周、每日,坚持打卡,这样也能激发我们大脑的动力。
最后,在推动自我改变的时候,也要注意重复与注意力密度,通过重复和强化,来塑造新的行为。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设定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并通过记录和反思来保持注意力密度,强化自己的新认知、新习惯。
总而言之,改变自己和他人都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通过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提意见、推动自身改变,还是推动他人改变,关键在于降低威胁感,引导注意力,并通过重复和反思来巩固新的连接。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面分享的各个主题的内容,会发现,“改变”二字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
无论是运用脑科学原理去处理任务还是应对压力,无论是追求工作效率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成长,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让改变发生、让自己更优秀、让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而为了满足这样的目标,我们从神经科学的视角,看到了了大脑的局限性,了解了情绪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学习了社交的复杂性,以及推动改变的难点。
通过理解这些原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我们找到了高效决策、保持专注、调节情绪、改善合作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推动积极的改变,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好、更符合我们的期待。
好了,到这里《效率脑科学》这本书的共读就全部结束了。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