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17:21
华人号:上海侨联我出生在上海,在普陀区曹杨新村长大。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我从小就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机械和模具:祖父是一名机修技师,20世纪 50年代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父亲子承父业,是一名纺织机修理工,家里面修修补补的活儿他经常带着我一起干;外公是一位民族工业实业家,于20世纪 30年代在上海创办了印染机器厂;姨父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他曾对我说模具是工业之母,永远不会被淘汰。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我在学生时代选择了理工科专业,毕业后从事机械和模具行业。从日本留学回国于2000年到上海市松江区创业,我本着匠心造物的初心,相继成立了“三维精密”“三佳机械”两个公司。这两个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1987年,我考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攻读精密机械工程专业。在大学课程里我特别喜欢机械制图,那时候没有电脑和软件,全靠绘图板、丁字尺、铅笔和橡皮进行制图,在画了擦、擦了画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空间想象力,也培养了我耐心、细致的做事风格。
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工作,在精密加工实验室里学习坐标磨床的操作编程和加工工艺。我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我牢记着大学老师的教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艺员。后来,研究所与日本三菱筹建合资公司,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公派人员,于1992年赴日本研修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次赴日本研修,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机遇,研修期间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还自学了日语,更受到了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的熏陶,对我后来的工作乃至创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3年研修期满回国后,我在研究所与日本三菱的合资公司里从事CAD/CAM软件的开发工作。1996年经朋友推荐,负责为一家即将来上海投资建厂的日本公司开展筹备工作,工厂选址、厂房租赁、装修施工、设备引进、员工招聘、规章制订等,每一件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只能边学边做,日本老板和公司同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工厂有了雏形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市场营销、客户开发、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每个体系和流程都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我作为亲历者和实践者,实现了个人能力从技术到管理的跨越。
为了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2000年,我辞去了日企收入不菲的工作,注册成立了上海三维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在桂林路上租了一间只有300平方米的房子,开始了酸甜苦辣的创业历程。那个年代很多模具厂都是靠车铣刨磨和手工作业来生产模具的,但我在模具研究所和日资企业里体会过数控加工的优越性,所以下定决心要购买先进的数控机床。我决定购买的第一台机器是来自日本品牌的加工中心,价格75万元,就算放到今天也是价格不菲的设备,在当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那时候上海市区的房价每平方米才几千元。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卖掉了两套大房子,我和太太带着5岁的儿子住回父母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再向朋友借了一些钱,总算买下了这台机床。
经过3年的初创期后,公司积累了一定的人才、技术和客户资源,但由于需要不断地添置设备,所以资金方面经常捉襟见肘。然而,这时厂房租约即将到期,续租租金要大幅上涨,我决心不再为房东打工,“不自量力”地设想买地建厂。在几乎跑遍了整个上海后,我最终选择了位于松江区九亭镇的松江高科技园区,因为九亭镇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政府新建的标准厂房可以先租后买,这意味着我可以用最少的前期投入来拥有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跟园区签订了5000平方米厂房的先租后买协议,于 2003年 10月把工厂乔迁到了新址,公司从此有了一个永久的经营地点,形象和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员工更安心,客户更放心。这个决定虽然有些冒险,但也成为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敢于冒险,但并不鲁莽,其实在签约前我做了很多功课,比较过买房与租房的利弊,评估过公司的经营状况,测算过未来的付款能力。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付清了房款、办理了房产证、还清了贷款,另外还自建了一幢2500平方米的新厂房,公司主营业务从早期的冲压模具、工装夹具、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扩展到了新能源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无人机、电解水制氢、OA设备、医疗器械等领域,业务蒸蒸日上,从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决心,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规划,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创业虽然艰难,但我们这代创业者是非常幸运的,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市场经济进入了快车道,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受益。在创业生存之后,我们要将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回馈社会,从而实现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我们是国内最早从事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金属双极板”研制的企业之一,早在 2006年就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共同开发燃料电池水冷电堆金属双极板,2021年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合作为北京冬奥会氢能客车提供金属双极板,产品技术水平及性能指标领先,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我们还与同济大学等著名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高精度高耐蚀大幅面钛双极板关键制造技术研究”,并在国外联合发表论文。
为了适应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司于 2023年新建了一个燃料电池双极板量产工厂,拥有模具制造、冲压成形、激光焊接、真空镀膜、密封注胶等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检测设备,核心团队由机械、材料、流体力学、电化学、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构成,自主掌握产品研发与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为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生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公司的发展也得到了松江区和九亭镇两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三佳机械的“氢燃料电池电堆零部件投资建设项目”被松江区确定为 2022年区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2023年获得松江区九亭镇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补贴,九亭开发区还推荐我们公司参加“创赢未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暨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松江选拔赛并成功入围。
公司在 20多年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荣誉。2006年纳税总额首次突破 100万元,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创税佰万元企业”奖牌,并连续多年获得园区颁发的“诚信企业”奖牌。2020年被评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被评定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获得了松江区九亭镇科技创新奖并受到表彰;同年,公司的“超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成形技术及模具”荣获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一等奖,还荣获了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理事会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获得了松江区九亭镇高速增长奖。
时光荏苒,我已经走过了 20多年的创业和发展之路,要实现基业长青就要面临接班和传承的难题。制造业对新生代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懂市场、懂技术、懂管理,自然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和沉淀。我儿子留学回国后目前正在国内读博,他在学习之余,主动来工厂实习,下沉生产车间、旁听公司会议、参加展会论坛,还为工厂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出谋划策。工厂的兴衰存亡关乎中国制造的未来,希望“厂二代”们继承父辈的创业精神,实业为本,接续奋斗,以创业式传承把家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想这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应有之义。
展望未来,我们将立足松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深耕先进制造这一主业,努力成为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隐形冠军和百年老厂,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清洁能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