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国内外名家大师心目中的《西厢记》

  微信图片_20230817200755

(普救寺顾问雷建德集锦国内外名家大师心目中的<西厢记>)

雷·西厢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爱情戏曲的巅峰之作,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名家大师的高度赞誉和深入解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这部作品,既体现了其文学价值的普世性,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西厢记》在文学、文化乃至人性层面的璀璨光芒。

一是国内学者的经典评价

1.明清文人的推崇与争议

•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将《西厢记》与《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并称为“六才子书”,盛赞其为“天地间妙文”“天地之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认为其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超越时代,甚至直言:“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后日定堕拔舌地狱”。

• 李贽(明代思想家)称《西厢记》为“化工”之作,认为其情感表达浑然天成,远胜刻意雕琢的“画工”作品,体现了人性解放的深刻主题。

• 王世贞(明代文坛领袖)评价《西厢记》为“北曲之冠”,语言风格如“龟兹乐”,读之令人“飘扬欲飞”,而《琵琶记》则如“陈情表”,催人泪下,二者各擅胜场。

• 汤显祖(明代剧作家)受《西厢记》启发创作《牡丹亭》,间接印证其影响力。明清刊本中常假托其名评点《西厢记》,可见其地位。

•朱权(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贾仲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一部《西厢记》唱遍大江南北,“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凌波仙》),这既是对《西厢记》文本价值的绝好定位,也是对《西厢记》舞台传播效果的绝好概括。

• 曹雪芹(清朝作家)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其“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反映其在文人群体中的经典地位。《西厢记》在曹雪芹心目中地位很高:《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三十五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九回、第五十一回多次写到《西厢记》(个别地方标为《会真记》)。

•明清还有戏曲家对《西厢记》推崇备至:《曲藻》王骥德说:“实甫《西厢》,千古绝技。”《曲律》张琦说:“今丽曲之最胜者,以王实甫《西厢记》压卷。”《衡曲麈谈》清代李渔说王实甫“才人如天”《闲情偶寄》。

  1. 近现代学者的学术定位

• 王国维(近现代国学大师)在其著作《宋元戏曲考》中对《西厢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西厢记》达到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的境界。在他看来,《西厢记》对人物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娇羞、矛盾与坚定,通过唱词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其对景物的描写也别具一格,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景衬情,营造出了一种凄美而动人的氛围。而在叙事方面,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仿佛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王国维的评价,奠定了《西厢记》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寅恪(近代国学大师):从文化的角度对《西厢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西厢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张生和崔莺莺冲破门第、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同时,作品中所体现的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诗词歌赋的文化氛围,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陈寅恪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西厢记》不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林语堂(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在《元稹的酸豆腐》中结合元稹诗词,论证《莺莺传》的自传性质,揭示了《西厢记》故事的现实悲剧底色。

•钱钟书(现代学者):他赞赏《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认为其词曲优美,既有文采又通俗易懂。剧中的唱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将崔莺莺的离别之泪和怨恨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钱钟书还对《西厢记》的结构布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情节安排巧妙,张弛有度,能够紧紧抓住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

• 鲁迅(著名思想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莺莺传》时,指出元稹以张生自寓,揭示《西厢记》故事原型与作者亲历的关联,为后世研究提供考据基础。

• 郭沫若(杰出文学家、历史学家)评价《西厢记》为“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且普遍的生命”,并强调其原发地普救寺的文化旅游价值。

• 王季思(著名专家、学者):于1982年主编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将《西厢记》划定为喜剧,认为一个剧本之为悲剧、喜剧,或悲喜剧,同它的结局关系最大。还作诗并书法一首赠普救寺顾问雷建德:“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中条山色黄河水,常与莺娘驻好春。”

• 许渊冲(著名翻译家):其翻译的《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他在翻译中充分考虑西方读者审美需求,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 蒋星煜(著名教授):认为区别《西厢记》悲剧或喜剧不能单单从结局来考察,全剧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因素至关重要,他觉得《长亭送别》冲淡了之前的喜剧化效果,不能认为《西厢记》是一部典型的喜剧。

• 黄天骥(著名博导):称《西厢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喜剧,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让观众笑着与过去封建的思想与制度告别。

•马少波(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兼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史>及<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欣然命笔专门作诗一首赠雷建德:“离愁千缕从何剪,全凭着情真意坚。有情人都成美眷,早些也月儿圆,迟些也月儿圆。”

• 谢柏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指出:《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固有模式,达到了空前的“五本二十一折”,仅从篇幅上就具有史诗鸿篇巨制的特色。此外,《西厢记》表现出的“两情相悦”“才艺激赏”“细节描绘”“冲突推进”“心理刻画”等特色,以及主人公“以身相许、以身相酬”的爱情宣言,奠定了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爱情史诗的典范。

•张庚(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明确指出:“从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抒情诗剧。在语言的运用上,《西厢记》则堪称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

•赵寻(原文化部副部长,时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著名戏剧理论家)作诗一首赠雷建德:“普救寺内一片情,牵动多少儿女心,坚贞岂止传元宋,莺莺塔上有回声”。

•郭汉城(时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酬韵两首并且书法赠雷建德:1、“蒲关驿道去行人,小院梨花谁掩门,一度凭窗肠一断,中条山竹染啼痕。” 2、“山围平野已无城,剩得黄河万古声。红叶霜林曾怨女,斜阳鞭影旧啼痕。江山再造新萧寺,文采长流重会真。想象西厢今晚月,夜深恍欲觅伊人。”

• 西戎(原山西省作协主席、山西文学“山药蛋派”文坛五老之一)路过永济,特地游览了修复不久的普救寺,并且不由分说挥毫泼墨:“塔影蛙声明月在,西厢痴侣诗词中。”

•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讲到:“《西厢记》的结局是理想的,又是真实的;是美好的,又是艰难的;既代表着健全的情感形态和婚姻形态的必然方向,又依靠着一系列可信的偶然性机遇的佑护--这才是人们真正喜爱、长久喜爱的大团圆。”因此可以这么讲《西厢记》无论是在中国戏剧史上,还是中国京剧舞台上都具有“流动的永恒性”。

• 吴梅(近代戏曲理论家)认为《西厢记》的结局设计(草桥惊梦)巧妙规避了传统团圆俗套,既保留悲剧张力,又暗含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 戚世隽(青年学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解读《西厢记》,认为该剧表达了人们的心声,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二是国外学术界的视角

《西厢记》译介到海外已有300多年历史。300多年以来,《西厢记》先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收录到多部著名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著作以及文学和戏剧选集,得到了海外学者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甚至被搬上戏剧舞台,这些都表明《西厢记》在国外备受推崇。

戏剧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海外,《西厢记》英语译本多达23种,非英语译本达55种,包括日语、韩语、泰语、越南语、阿拉伯语、俄语、拉丁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最早翻译《西厢记》的是18世纪末日本的冈岛咏舟,他将《西厢记》翻译为日语,开启了《西厢记》海外传播之旅。1811年朝鲜文艺史巨匠金正喜把《西厢记》翻译成朝鲜语,之后朝鲜先后出现了《待月西厢记》《悬吐注解西厢记》等数种译本。

1.大百科全书的权威评价

《美国大百科全书》称《西厢记》是“无与伦比的华丽文笔写成的爱情戏剧”,其诗句优美,展现了“罕见的美”。

《英国大百科全书》肯定其文学价值与历史影响,认为其篇幅之长和对后世戏剧的启发“远超其他元曲”。

《法国大百科全书》赞誉其为“元代浪漫主义杰作”,以爱情为主线,充满“迷人的情趣”。

《日本大百科事典》评价“积极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使《西厢记》成为元曲的最佳作品。”

《苏联大百科全书》将其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列为元代戏曲艺术的高峰,强调其社会批判意义。

2.国外名家大师

• 儒莲(Stanislas Julien):最早将《西厢记》翻译为法文,称其为十六折喜剧,是中国戏剧的杰作,认为这部作品高贵、感人的抒情咏叹,贯穿着诗歌的美感。

• 巴赞(Antoine Bazin):在《中国戏剧选》中提及《西厢记》,并称其为“喜剧”,还认为《西厢记》的美在于优雅的语言、生动的对话及和谐的诗韵。

身为法国汉学家、翻译家巴赞撰写的《中国戏剧》(1938年)一书,也是欧洲最早介绍《西厢记》的著作,在《元朝的时代》中介绍了这部作品:“《西厢记》是一部优美的作品,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在中国取得如此真实和辉煌的成功。它的美在于优雅的语言、生动的对话及和谐的诗韵,后者是所有评论皆承认的。”

• 莫朗(Soulié de Morant):在《中国文学评论》中认为《西厢记》是一部“风格高雅、富有诗意,感情表达细腻,但情节过于简单”的著名“喜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评价《西厢记》:“《西厢记》是最优美的诗剧,和我们中古诗剧一样,只有十三世纪的中国才能创造得出来”。

•瓦西里耶夫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中介绍了王实甫《西厢记》的梗概。俄国汉学家对元代戏曲的评论不多,但瓦西里耶夫院士的论述却相当精辟。他在《中国文学史纲要》里简述中国古典戏剧的演变,指出《西厢记》和欧洲最优秀的歌剧相比,毫不逊色,说它“语言精丽”,“如果撇开语言不谈,仅就情节和剧情的发展,再加上台词和曲词,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出多少这样优美的剧本”。

•宇文所安(美国汉学家):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西厢记》。他将《西厢记》与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故事进行对比,发现《西厢记》中的爱情更加含蓄、细腻,注重情感的积累和表达。与西方文学中直接热烈的爱情表达方式不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通过眼神、诗词、书信等方式委婉地传达。宇文所安认为这种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和含蓄,让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浦安迪(美国汉学家):他将《西厢记》与西方戏剧的结构进行对比,发现《西厢记》采用了独特的“套数”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样,能够容纳更多的情节和人物。同时,《西厢记》的叙事节奏也与西方戏剧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浦安迪的研究为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西厢记》的叙事艺术提供了借鉴。

•田中谦二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他对《西厢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田中谦二指出,《西厢记》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本质。他认为《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田中谦二还认为《西厢记》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指出,日本文学中有很多作品都受到了《西厢记》的启发和影响,如《源氏物语》等。

•越南华裔汉学家李文复:字喃《西厢记》红娘自然成为当时越南社会生活中进步势力的代表,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说服了崔夫人,成全了崔莺莺与张君瑞的婚事,这强烈地冲击了当时越南门当户对、父母包办的婚姻观念。

三是核心主题与艺术价值的共识

1.反封建与人性解放

学者们普遍认为,《西厢记》通过崔莺莺与张生反抗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成为人性解放的宣言。这一主题被《牡丹亭》《红楼梦》等后世作品继承。

2.语言艺术的巅峰

王实甫融合诗词雅韵与俚语俗话,使《西厢记》兼具文学性与舞台性。明代王骥德称其语言“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金圣叹更赞其“镂心肝、临腑脏”的细腻刻画。

3.结构与人物的创新

戏剧冲突设计(如老夫人与青年对抗、角色内部矛盾)被视作古典戏曲范本。红娘的形象突破传统丫鬟角色,成为智慧与正义的化身,甚至在后世衍生为独立的文化符号。

四是争议与多元解读

道德评判:明代张凤翼批评《西厢记》“宣淫导欲”,清代顾公燮更称其作者因“口孽深重”堕入地狱,反映保守势力对反叛主题的抵触。

版本考据:学者对评点本真伪(如徐渭、李贽署名刊本)的争论持续至今,侧面印证《西厢记》在出版史与评点学中的特殊地位。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价值跨越时空与文化边界。从明清文人的评点争议,到近现代学者的学术考据,再到国际视野中的文化认同,它始终是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与语言艺术的标杆。正如郭沫若所言,其生命力源于对人性真实的永恒探索。

国内外名学大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他们的观点和见解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这部经典之作。《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编辑:shengjuan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国内外名家大师心目中的《西厢记》》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奥克兰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奥克兰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