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湾区好运① | “001号”通知书带来的幸福

2025-02-18 16:55 阅读量:5.4万+

华人号:《港真》

6年前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6年来,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正锚定总书记赋予的“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今年还是粤港澳携手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全运年”,更赋予了湾区加速融合的重要机遇。

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湾区好运》全媒体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在湾区建设各领域标志性事件中饮上“头啖汤”的“001号人物”以及在大湾区找到幸福生活的“好运星”。

077117b4879f0b99a8c7bedac75760f2_.png

开篇语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6年前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正锚定总书记赋予的“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今年还是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全运年”,更赋予了湾区加速融合的重要机遇。

 

湾区办好运,发展有好运,人人行好运。在大湾区不断改革探索的进程中,不仅有互联互通、规则衔接的大事件,更有身边人激情追梦、好运连连的“小确幸”。他们因湾区获得了好运,也见证着湾区的创新突破和融合发展。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湾区好运》全媒体系列报道,记者走近在湾区建设各领域标志性事件中饮上“头啖汤”的“001号人物”以及在大湾区找到幸福生活的“好运星”,听他们讲述好运故事,带读者感受湾区精彩、湾区活力、湾区机遇。

2022年8月,24岁的福建女孩刘东芊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创立后发出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

让刘东芊意想不到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这所新型高等学府里,她不仅完成了学业,还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在大湾区一步步完成人生重要蜕变,“从一个‘过客’变成定居者”。

刘东芊的求学经历见证了粤港两地教育融合的新篇章,她的人生故事更是大湾区机遇与好运的生动注脚。

2022年,刘东芊拿到港科大(广州)校史上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

突如其来的小确幸:穿着拖鞋收到校史上首封录取通知书

不久前,刘东芊回到了母校港科大(广州),行政楼前的“红鸟日晷”雕塑依旧是那么醒目、那么亲切,水道里的黑天鹅依然自在悠游。与当初刚入校时不同的是,“红鸟日晷”雕塑旁的树木长得更茁壮了,紫花风铃木开得更盛,阳光和煦,惠风和畅,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刘东芊不禁涌起一种“回家”的温馨。

2022年8月,港科大(广州)正紧锣密鼓为9月1日的正式开学做准备。就是在那个8月,刘东芊收到了该校校史上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

当时的场景,刘东芊仍历历在目。作为港科大(广州)“红鸟挑战营”第一期的助教,她那时已提前来学校,并住进学校统一安排的酒店。“收到老师的微信时我正在酒店房间,着急忙慌就下了楼,甚至还穿着拖鞋。”刘东芊笑着说,“在酒店一楼大堂,我接过了实体版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激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2021年9月,刘东芊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环球中国研究硕士(MGCS)。她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了硕士,为何还要选择来到港科大(广州)这所新大学再攻读一个硕士学位呢?刘东芊说,这要从她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求学经历说起。

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期间,刘东芊遇到了她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引路人——李中清教授。在李中清教授的课堂上,刘东芊接触到了丰富有趣的历史数据以及数字人文方面的知识。“这为我打开了通往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扇重要的门。我希望进一步夯实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积累。”刘东芊说,即将从港科大毕业时,她在老师们的推荐下,申请了港科大(广州)的红鸟硕士班进行深造。

1739832678990083089.jpg

谈及在港科大(广州)的求学历程,刘东芊认为,这里尤其注重通过跨学科的碰撞来获取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里有一间教室,墙壁四周都被优美的线条和图片装饰得十分美观,步入其中仿佛走进了小型美术馆,而这些都是刘东芊与同学们在该校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教授江斌的带领下完成的。当初,刘东芊就是在这间教室,一边听江斌教授讲授如何科学地度量“美”、解释“美”,一边用所学的知识来美化这间教室。这令她大获启发,大开眼界。

在导师张卓妮副教授的带领下,刘东芊还参与了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项目。这是针对广州的首个学术性的大规模家户追踪调查。她和同学一起负责职业数据的清理以及初步分析工作。“很开心的是,我们的初步分析报告得到了广州有关部门的关注,还推动组织了相应的座谈会。”

“这些实践机会让我学会了如何将学术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刘东芊说。

刘东芊(左一)一家三口开心玩耍。

落地生根的小美满:学业爱情双丰收带娃科研两不误

在港科大(广州),除了学业和科研能力的进步,刘东芊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入校之初,刘东芊担任“红鸟挑战营”的助教,与一同参加助教培训的赵俊杰相识。“我们比较有共同语言,很谈得来。”因为这个缘故,此后组建跨学科项目时,他们进入了同一个项目小组,在日常的交流、学习中,两人慢慢走近彼此。

刘东芊坦言,起初她对自己在港科大(广州)的求学生涯并没有恋爱、结婚的规划。在爱情不期而至后,她拿不定主意,便开玩笑说带男友回家给父母“面试”。赵俊杰顺利通过了刘东芊父母的“面试”。两人顺理成章领证结婚,并在2023年8月暑假期间生下了可爱的小宝贝。

在校园里,他们申请到了家庭宿舍,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我怀孕后,老师们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刘东芊说。

不过,刘东芊坦言,宝宝的到来也一度让她感到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她也经常因为身体不适,没办法在预期内完成工作而苦恼、难过。“大块的时间变少了,我只能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

尽管生活节奏紧张,刘东芊依然保持着高效的学习状态。她认为,孩子的到来反而促使她更加珍惜时间,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时间管理是我在港科大(广州)学到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刘东芊说,“这种能力不仅帮助我完成了学业,也让我在科研工作中更加高效。是这个小生命教会了我们很多事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刘东芊的先生赵俊杰给了她极大支持。两人通过协调课程时间,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赵俊杰也会主动照顾家庭。“从怀孕时每天做家务、给宝宝做胎教,到生子后无数个需要爬起哄娃喂奶的夜晚,一路走来,他真的一直把照顾家人、爱护家人当成习惯在做。我很感动也很幸运,命运里能够有他在身边。”

2024年,完成港科大(广州)的学业后,刘东芊一家三口开始了在香港的新生活。但与三年前刚到香港求学时不同的是——如今,她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实现了从一个湾区“过客”到在这里落地生根的蜕变。

刘东芊和同学讨论科研项目。

不断延续的湾区缘:本科从外地来湾区交流如今穗港往返见证融合

现在,刘东芊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李中清教授的研究助理,同时继续远程支持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项目。丈夫赵俊杰则到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刘东芊告诉记者,选择在大湾区继续谋求发展,并不只是缘于她的两段硕士经历。

其实,早在大二暑假时,刘东芊就与大湾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她对创新创业非常着迷。由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有校区,她便与另一位同学一起组织了13位同学来深圳拜访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当时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节奏特别快,氛围很积极,让人很想创新创业。”在校友的帮助下,他们走进多家创新企业学习考察。此行让刘东芊感到收获特别大,事后,他们还将这次参访经历总结成册,并获得了学校“十佳社会实践团队”称号的表彰。因此,在大学毕业准备继续深造时,她便将目光投向了大湾区,并最终选择了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

如今,刘东芊已申请到了两年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这对于我往返香港以及内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刘东芊说,在两年期间,她可以在香港就业,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往返香港和内地开展学术活动、探亲访友、旅游购物。

得益于湾区交通的发展,穿梭于穗港两地所花的时间,几乎与上班族同城通勤的时间相当。从香港西九龙站乘坐高铁到港科大(广州)只要一个多小时。“2024年我们毕业搬家、回校拿学位证,往返都很方便。今年3月,我还要再回港科大(广州)开组会。来来回回,都非常方便。”刘东芊说。

如今,对自己选择来到大湾区发展,以及在穗港两地求学、生活,刘东芊时常感慨很幸运,大湾区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政策支持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希望,能继续在大湾区深造,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湾区印迹

教育融合步伐加快创新创业好运连连

●2022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颁布实施后成立的首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2024年,中山大学在香港设立首个内地高校在港综合性研究机构——香港高等研究院。

●目前,全国4所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大学全部落户广东,加上2所中外合作大学,广东省合作大学总数占全国(11所)的一半以上。

●广东实施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24年安排21所高校专项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计划1600余人。同时,广东积极引导香港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来粤申请就读,53所本科院校可接受香港学生升读本科。

●广东还以学校结对的形式促进港澳学校来粤交流,自2004年起每年组织开展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工作,粤港澳姊妹学校覆盖广东省所有地级以上市,至今已缔结1546对,占内地结对数的一半以上。

●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已汇聚三地45所高校入盟(广东29所、香港9所、澳门7所),在联盟框架下先后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多个学科专业和高校管理领域积极拓展务实合作。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
执行:何超、张毓
统筹:王晨阳、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苏俊杰
版式:徐锦昆、黄思勤
插图:王紫凤、王斌、陈运成、曾鸿悦
视频、海报制作/广报G视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湾区好运① | “001号”通知书带来的幸福》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温尼伯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