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镌刻在时光里的“古巷门楣”

2025-02-24 14:35 阅读量:6k+

华人号:华人头条-陕西

今年1月1日起,央视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播出 “门楣之上” 系列节目,如同一股强劲的文化浪潮,掀起了研究门楣文化的新热潮。节目以门楣之上的牌匾为物质载体,通过历史故事情景演绎、文化学者或家族后人实地解读等多种表现形态,讲述古今家风一脉相传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

在渭南韩城的古巷深处,一方方镌刻着岁月密码的门楣也悄然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据考古人员推测,门楣文化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辉煌过往与深厚底蕴。

比如,“三槐世家”这扇门楣背后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相传,北宋大臣王佑亲手在庭院中种下三棵槐树,并预言自家后世必有位列三公之人。果不其然,他的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期出任宰相,“三槐王氏”自此声名远扬,“三槐世家”也成了王姓家族荣耀的象征。延陵是春秋时吴王少子季札的封号,季札自号“延陵季子”。金城吴家巷一户吴姓人家的砖刻门楣上题字为“延陵旧家”,成为吴姓的标志。

明清时期是韩城四合院建筑的定型时期,权贵炫耀着自己的功名和地位,在门楣之上雕刻诸如“父子御史”“十马高轩”“世进士”“文魁”“武举”不一而足。南潘庄“秩重华封”砖匾是韩城现存最早的门楣实物,已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简单的四个字,表明这里曾经的主人,显然是个官位显赫之人。

在名门望族影响下,门楣题字逐渐在寻常百姓家开始盛行。这些普通百姓家的门楣题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憧憬。

比如,“耕读第”是最为常见的门楣题字之一,它宛如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现了耕读并重的生活境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正是百姓对耕读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他们希望子孙后代既能脚踏实地,勤劳耕作,又能勤奋学习,知书达理,让家族的血脉在耕读的传承中延续,让美好的品德在书香的熏陶下发扬光大。

比如,“谦受益”,则是百姓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他们明白,骄傲自满只会让人停滞不前,而谦虚则能使人不断进步,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正如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这种谦虚的品质,不仅让他们在为人处世中赢得了尊重,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从家族标志到地位展示,再到价值追求,门楣题字成为韩城千年文脉的有力承载,时至今日依然盛行。

随着时代变迁,门楣内容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人更喜欢用“自立自强”“和谐门第”等,表达着对新时代的赞美和个人的美好期待。

每一扇门楣,都隐藏着一段或动人或传奇的故事,成为家族记忆与地方历史的独特注脚。以韩城党家村的120余座“四合院”为代表的明清建筑,户户有门楣题字、家训和对联,呈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知识的尊崇。

门楣题字之中,科举功名类匾额格外耀眼。看到“父子御史”“兄弟司马”“太史第”“进士第”匾额,便会将人们的思绪带回才子金榜题名的高光时刻。街巷锣鼓喧天,全村上下、家族老少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自豪喜悦之情。在他们眼中,这些匾额从来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牌子,而是对学子勤奋苦读的最高褒奖,激励着子孙后代向善向学,有所作为。

对家风的传承。

韩城的门楣题字言必称圣贤,语必出六经,将“仁义礼智信”与“和谐自然”的理念交融在一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中,“安详恭敬”“勤俭持家”“忠厚”“笃敬”“忠信”等质朴格言,多被作为祖训代代传承,提醒后代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成为弘扬良好家风的生动教材。

对艺术的钟情。

韩城的门楣题字往往是内容、书法和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题字多出自文人墨客名家之手,配以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技艺,极具观赏收藏价值。“三槐世家”的阴刻刀工、“诗礼传家”的飘逸行书等,无不展现“建筑为纸、刀笔为墨”的独特技艺,呈现“文史之乡”的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门楣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守护文化记忆。

守护非遗不仅仅是存档历史,更是为未来存续文明基因。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既要修缮保护好现存门楣题字,又可借助现代科技为其“延年益寿”,让传统门楣文化“触手可及”。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支持和鼓励民间艺人、手工艺人从事门楣相关的传统技艺创作与传承,让门楣题字技艺不断延续。

传承文化力量。

将门楣展示的家风培育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将精神富有落下。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向民众普及门楣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使古老家风为当代人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完善保护机制。

加强对古建筑,特别是门楣匾额的保护力度,对古民居、古建筑中的门楣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保护档案,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同时,可设立门楣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门楣建筑的修缮,推动门楣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探索传承与保护门楣文化的有效途径,让古老的门楣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镌刻在时光里的“古巷门楣”》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陕西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陕西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