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叶 周:叶子铭、沈卫威《茅盾传》序

2024-05-19 04:14 阅读量:3k+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

叶子铭、沈卫威

《茅盾传》序

 

 

叶  周

 

 

叶周简介:美国著名华文作家,资深电视制作人,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

 

茅盾研究专家叶子铭教授的夫人汤淑敏嘱我为叶子铭先生和他的学生沈卫威三十年前所著《茅盾传》作序,我既感到荣幸,也感受到笔底的份量。叶子铭以茅盾研究的学术成就彪炳史册,他教书育人培养的许多学生,如今活跃在中国文学界和教育界,正引领着学术研究的新的方向。尤其是近期我回国参加的一些世界华文文学界的研讨活动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是学界的精英和学术标杆,他们中的有些人也是我的好朋友。当我在各种学术氛围浓厚的场合看到叶子铭先生的学生们的身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叶子铭先生的学术生命依然长存不息,并继续影响着后代。我能够为先生的心血之作写几句话,真是莫大的荣幸!在此也十分感谢汤淑敏阿姨对我的信任。

 

叶子铭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摄于1993年5月

(图片由汤淑敏提供)

 

记得1983年叶子铭教授来上海开会,我去酒店拜访他。闲谈中他谈起对当代文艺理论的见解时说:“现在的文艺理论可用两个三角来体现。西方文艺理论只强调内部规律, 即作家个性-风格-渊源。我国文艺理论则强调外部规律,即作品-作家-社会。两者都有偏废。正确的方法应是两者的融合。”他言简意骇,对东西方的文艺理论框架作了勾勒。后来我了解到,他原先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后来从古典领域转入现代文学。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研究,提供给他宏阔的视野。

 

后来他除了领军全国的茅盾文学研究,主编《茅盾文集》,还承担了许多事无巨细的大学的行政工作。以他不加拒绝的行事作风,他终致心力交瘁。我在离开上海赴美留学前,给他写了一封道别长信。没有想到那就是最后的道别。90年代末,在旧金山见到一位南京大学的副校长,向他问起叶子铭教授。得到的答复是他已病重不起,停止工作在家养病。我只能在遥远的彼岸遥祝他康复!

 

尊师的佳话古已有之,我所亲身经历的先父叶以群与叶子铭教授之间的互相成就却是如此难忘,他们的文学交流曾经是文坛的一段佳话。1960年代初,当叶子铭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时,他将一篇研究茅盾作品的大学毕业论文投稿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稿子转到出版社的社外专家叶以群手里,引起了他的重视。先父与茅盾交往密切,尤其在抗战年代陪都重庆时期,周恩来安排叶以群辅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他们并肩工作了很多年。叶以群看到一位素昧平生的初生牛犊对文坛巨擘作品的分析全面而又独具见解,满心喜悦。他及时给叶子铭去信提出修改意见,并建议他多花些功夫,把论文扩充成书。经过叶子铭的努力,成书后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内容翔实,结构严谨,所体现的扎实学术品格,使之成为茅盾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叶以群还以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的身份,亲自为该书作序称:《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是“第一部比较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茅盾的创作道路的著作,视野开阔,格局恢弘。”叶子铭先生的著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后来学者进入茅盾研究领域必读的入门书。

 

叶子铭先生的第一部茅盾研究著作

《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在岁月的洪流中,这一段文坛前辈扶植新人的佳话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文革”结束以后,先父叶以群已经含冤离世。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要重印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并因为叶以群还没获得平反,而要求作者删去叶以群的序言。叶子铭坚决不同意。

 

一年之后,以群含冤十二年终于获得平反。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编辑出版《以群文艺论文集》。叶子铭主动承担了编辑任务。在叶子铭为以群编辑文艺论文集期间,他曾和我通了数十封信,每一封信都不是三言两语,有的更是数页之长。如今记忆中仍能清晰地看见他那一行行纤细的向右倾斜的字体。从他的字里行间,我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个极其认真而又追求完美的学者。当时他还担任了包括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以群文艺论文集》出版后,我在《新民晚报》撰文:“应该感谢编者叶子铭同志写了周详的编后记。在考虑编后记时他曾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力避溢美之词,希望实事求是地做历史的评价'。现在我终于满意地读到了他既作为学生对其师长的敬重和缅怀,又是以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对此书作出的直率而又公正的评论。”

 

叶子铭先生编辑的《以群文艺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除此之外,叶以群和叶子铭还有一次跨越近二十年的接力合作。那就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撰写和“文革”后的修订过程。那是六一年四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周扬到会作了报告。会上周扬鉴于当时国内还缺少一本有一定品质的、符合国情的文学理论大学教材,便把这个任务交给叶以群,希望他组织一个班子,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把马列主义的文学原理同我国现代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经验与我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教材。回到上海叶以群立即从复旦、上海师院和华东师大抽调了一批年轻的理论教师,还请来了南京大学的叶子铭,开始着手教材的准备。

 

叶子铭先生参与撰写的大学文科教材

《文学的基本原理》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叶子铭曾回忆道:以群多次对组内的青年教师们说:“我国的‘文学概论'教材,解放前是抄日本和欧美的,解放后则是抄苏联的,我们应该打破这些模式,着重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新的理论体系。”在写作上,他不同意当时甚为流行的以观点代材料即所谓“以论代史”的说法,赞成“论从史出”,从文学实际中去寻找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叶子铭说:“就我所知,在以群同志的晚年,由于意识到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教训,他曾力图在当时客观历史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从我国革命文艺实践的经验教训出发,编写一部具有我国特点的,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的教材。这样的信念对他是坚定不移的。他殚思极虑,耗尽心血,带领一批青年教师,经历几度春秋,前后数易其稿……”

 

《文学的基本原理》于两年后出版发行,成为全国文科大学的文学理论教材,它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明显烙印,更带着以群和一批青年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愿望走进了大学教堂,它曾经滋养了无数代人,使他们从略知文学一二,走上了从事文学事业的道路。

 

“文革”结束后,教育部要求重新出版《文学的基本原理》。1979年4月叶子铭来上海说起:一次在北京开会讨论该书的修改。周扬、林默涵、罗荪出席了。叶子铭提到:“这本书以前说它是毒草。”周扬说:“‘四人帮’讲它是修正主义的,但现在教育部指定要出书,做教材,没有社会主义的,就先用修正主义的。”周扬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对修订该书的计划,周扬强调:“主编以群不在了,书要尽量保持其本来的面貌,作小改。”他特别强调,“你们可以在当年以群的意见当中选。”很显然周扬很了解以群,知道以群当年想突破的一些教条框框,但是那个时候有所限制,无法突破。一年后该书的修订本再次走进大学的课堂。

 

如今,前面提到的前辈都已离开我们远去,但前辈们体现的师生情谊,相互赏识,相互扶持,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我祈愿他们再度重逢,再创辉煌。

 

当我面对叶子铭教授和沈卫威先生合著的《茅盾传》,就想起当年叶以群在为《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所作的序言中写道的:“这部论著的特点是,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的特点和茅盾在这些斗争中的地位,来评论茅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同时又结合茅盾的社会活动和思想发展,来评论他各个时期作品的成就和缺点;这样,使读者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五四运动以来四十年间的中国革命运动中,作为文学战士的茅盾站在什么地位,参与了什么斗争,而这些革命斗争又怎样促成了他思想上的演变和发展,并以某种形式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叶以群的序言写于1957年,叶子铭先生在听取了出版社和叶以群的意见后,对原作作了两次修改和补充,从六万字发展为十万字的著作。

 

叶子铭与沈卫威合著的《茅盾传》

美国南方出版社2024年版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如今我有幸读到《茅盾传》的书稿,史料翔实,考据严格,承继了叶子铭年轻时撰写《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的宗旨和特点,始终把茅盾的人生和他参与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挖掘。譬如茅盾在创作长篇小说《虹》时,从身边伴侣说的故事中获得素材;后来在创作处于低潮时,又是身边所见所闻,使他暂时舍弃了不熟悉的农村生活,开始了《子夜》的创作;在《子夜》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又以短篇小说的体裁完成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林家铺子》,这些故事都是在回老家乌镇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作者所经历的人生变故,以及身边发生的事如何促成和影响了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在传记中都有颇为翔实的叙述,而正是以上这些作品奠定了茅盾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的重要地位。《茅盾传》中的文字对于研究作家创作的发展演变,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的人生阅历都是不可或缺的,必然成为茅盾研究中的珍贵文本。

 

《茅盾传》文稿中叶子铭先生修改的篇章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这本完成于1991年的《茅盾传》根据沈卫威的记述:是在叶子铭教授的指导下,沈卫威起草了第一稿,然后由叶子铭进行修改。修改进行到第二稿时,却由于某种人为的原因被迫中断了。看到修改稿中叶子铭纤细而工整的字迹,有些地方是只言片语,有些地方是大段的增删,从细如游丝的钢笔线在行文间穿梭,字迹却依然清晰,足见叶子铭教授绵密的思绪。

 

叶周与汤淑敏

2014年摄于北京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如今距离《茅盾传》的写作年代已经三十多年过去,再读稿本,我十分鲜明地感觉到,既便是涉及到茅盾先生一些有争议的往事,行文中也是严格按照历史的事实,并着重于生活对作家创作影响的角度来加以开掘。作为撰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故意渲染一些个人隐私,哗众取宠,而是始终紧紧抓住作家与生活,作家与作品,生活与作品的关联和互相影响等文学要素进行书写。这样的书写在世界文学中十分正常,但是到了中国文学的语境中难免遇到一些阻碍,也并不奇怪。

 

作家的作品完成出版后即属于社会,作家所产生作品的生活,在文学研究者眼中同样是公众的财富。《茅盾传》的撰写者客观地展示了作家的人生路径,以及这些路径与读者熟悉的作品的关系。当三十年后再读叶子铭先生和他的学生沈卫威的文字,当年的争议应该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作为读者的我丝毫感觉不到任何为尊者讳的必要。当前辈们渐行渐远,作为后世希望看见的是鲜活的逝者,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的人格风貌,甚至包括他们的人生挫折,以及留下的缺憾,都使他们的形象更其栩栩如生。

 

所以说,在《茅盾传》中,叶子铭教授和沈卫威先生合著的文本是他们作为文学研究专家对作家的解读,显示了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析。毋庸置疑,必然是一本其他传记无法替代的独特文本,将在茅盾研究领域享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2023.12.6 于洛杉矶

 

本文为叶子铭、沈卫威合著《茅盾传》序言

网络首发于“白先勇衡文观史”公众号(经授权转载)

 

2024年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茅盾传》书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矛盾(沈雁冰)丰富而曲折的一生作了忠实,详尽的记叙,不夸张,不掩饰,这些是建立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又与传主有许多直接的接触,因而传记就写得比较准确,真实而可信。(《茅盾传》在巴诺书店和Books-A-Million上发行,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书作者简介:

叶子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提前晋升教授、博導,曾任国务院文科学术委员重负责人。主买著作有《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梦回星移》《文学的基本原理》。 

 

沈卫威:叶子铭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著述颇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叶 周:叶子铭、沈卫威《茅盾传》序》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