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濠江傳奇:吳陳比武 震動港澳的世紀之戰

2018-11-02 12:12 阅读量:3k+

华人号:華人頭條-澳門

1954年,澳門的白鶴派拳師陳克夫挑戰吳式太極拳大師吳公儀,兩人簽下生死狀,在港澳名流何賢和澳門總督史伯泰等的擁躉中公開擂臺,觀者過萬,轟動一時。這場不足五分鐘的實戰被譬為“世紀之戰”。

這場世紀之戰令人稱奇之處絕不僅僅在於兩名功夫高手的生死搏鬥。這場比武,它不單為吳家太極根植港澳廣傳東南亞及美加奠定基礎,更引發了港澳等地區幾十年的武術熱,並催生了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金庸(查良鏞)。

梁羽生和查良鏞當年分別在《大公報》和《新晚報》任職,自從吳陳比武之後,社會上談論不休,《新晚報》》負責人羅孚看到市民對比武竟如此癡迷,便策劃在報上搞武俠小說連載。梁羽生醞釀了一天,《龍虎鬥京華》便見報連載。查良鏞一時興起,隨即又以筆名「金庸」執筆,寫成洋洋灑灑、飄逸自如的《書劍恩仇錄》。從而掀起了華人圈的武俠大熱。

成為大師的金庸,後來把他的紀念館放在澳門,就是為了紀念這場給與他靈感,傳頌半個世紀的吳陳比武。今日,《品牌澳門》採訪陳樹榮和鄭國強兩位澳門本地的文化名家,請他們講述這段濠江傳奇,以及這段傳奇給澳門的影響。

而筆者則有幸兩次與年逾90高齡的陳克夫先生品茗論道,傾聽他對當年那場震驚港澳的“世紀之戰”的解讀。

《品牌澳門》:翻閱港澳當代史,吳陳大戰無疑是一個傳奇性的著名事件。陳先生是研究澳門歷史文化的專家,請您給我們簡單還原一下那頁歷史。

陳樹榮:吳陳比武是1954年1月17日的事,是在澳門舉行的“吳陳國術合演暨紅伶義演慈善大會”的壓軸節目。旅居香港的太極拳家吳公儀在澳門迎戰白鶴拳家陳克夫,簽下生死狀,公開擂臺,觀眾逾萬。加上媒體推波助瀾,轟動一時。這場比賽引發了粱羽生《龍虎鬥京城》的問世,從此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

吳陳比武,由醞釀至達成協議,幾經周折,歷時數月。

俗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打武家動輒便要“手底下見真章”。吳陳比武的起因,也因筆戰而起。1953年8月,香港《中聲晚報》刊登了香港鑒泉太極社社長、吳式太極拳掌門人吳公儀的談話。說“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研究。”澳門泰山健身學院院長、白鶴派名師陳克夫看到這段新聞後,認為港澳武術界不應沉默,他正當盛年,血氣方剛,便挺身而出,在報上刊出應戰書。

由於中國拳師公開比武,在港澳兩地從未舉行,場地、器材、規則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均不易解決,幾經多次斡旋,吳陳雙方于1954年元旦正式簽約。4天后,即1月4日,吳陳比武的主辦單位澳門康樂體育會舉行記者招待會。澳門著名紳士何賢在會上正式宣佈,吳陳比武的目的,一是爲賑災籌款,一是爲弘揚武術。

《品牌澳門》:這個事件中的陳克夫當時是澳門白鶴派的少壯派,就您查閱的資料和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陳樹榮:陳克夫是當時香港西藏白鶴拳(和福建白鶴拳沒關係)宗師吳肇宗的得意第子、當時白鶴派在香港的代表人物,與師兄鄺本夫及陸智夫三人合稱“白鶴三夫”。他曾學過西洋拳、洪拳及日本柔道。後來從學於“白鶴拳”。

陳克夫為何敢於應戰?據當年一些澳門武術界前輩透露:陳克夫的師傅吳肇宗,久聞桃李滿門港澳吳公儀的大名,且有來往,早想與之較量,既可以切磋武藝,又可以藉此揚名,但他是白鶴派掌門人,在港澳已有名聲,不便親自出馬,便向陳克夫授計:抓緊機會,登報應戰。

比武時陳克夫年僅三十七歲,正值壯年,猶如一隻小老虎,膽敢與一代宗師比試。比武之後他致力弘揚中國國術,並將之推廣至世界各地,澳洲、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大馬、義大利,甚至以色列,也開設分館,可謂桃李滿門。

《品牌澳門》:吳公儀當年以五十多歲的年紀迎戰武林中的少壯派陳克夫。吳公儀又是個怎樣的人物?

陳樹榮:吳公儀是吳式太極拳創派人吳監泉的長子、吳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南傳香港的吳式太極拳掌門人,號稱一代太極宗師。他曾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教習,亦曾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又當任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許多名流都跟其習太極拳。

吳公儀在筆戰中,最初按兵不動,但其長子吳大揆氣壯如牛,一再表示要替父上陣,一展身手。吳公儀怕兒子年少氣盛,惹出事端,只好親自上陣。

在比武時吳公儀已屆五十二之齡,此戰之後,吳家太極拳名噪一時,吳師傅坐鎮香港,其長子吳大揆於九龍設立分社,次子吳大齊、侄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玻、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吳公儀則早於一九六八年以七十一歲之齡去世。

《品牌澳門》:香港是明確反對這種合法性的傷人,因此吳陳比武搬到了澳門。據記載,澳門的不少名流也在這場擂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請介紹參與這場比賽的其他名人。

陳樹榮:“吳陳比武”的筆戰一時間還只是處於“紙上談兵”階段。正巧碰上香港九龍石峽尾六村木屋大火災,一些熱心公益的澳門紳商名流便盡力促成吳陳公開比武搬上慈善舞臺,意在借機籌募善款以賑濟災民。

吳陳比武的主辦單位是澳門康樂體育會。梁昌任籌募大會主任委員,何賢任副主任委員兼裁判長,副主任委員還有崔德祺,著名香港電影明星張瑛擔任主持人,澳門總督史伯泰伉儷及澳葡官員都興致勃勃,到場觀戰。

當天的大會節目,除吳陳比武外,還由鑒泉太極拳社、泰山健身學院表演武術,並邀請香港八和會館紅伶馬師曾、紅線女、新馬師曾、何非凡、芳豔芬、鄧碧雲等義演助興。當時澳門的經濟不景氣,數千港客專程赴澳觀看,澳門街面上一時遊客湧動,非常熱鬧。

《品牌澳門》:“吳陳比賽”作為一場慈善比武大會,門票收入怎樣?收入主要用於什麽慈善公益項目?

陳樹榮:大會所得善款全部歸公,其中四成撥香港石硤尾六村災民賬款,四成撥澳門鏡湖醫院。二成撥澳門同善堂。而大會一切費用,則全由熱心公益人士贊助。

《品牌澳門》:這場世紀之戰,正式比賽不過五分鐘。打擂最後的結果被判是“不勝不敗不和”,引發民間不斷爭議。事實上,哪一個是贏家?怎麼判斷?

陳樹榮:吳陳比武中,何賢是裁判長,禢彥光是執行裁判。禢彥光是武術世家,其父禢鏡洲是黃飛鴻的徒弟。第一回合,吳公儀擊中陳的鼻樑,鼻血不停流出。紅線女說嚇得差點當場暈倒。休息五分鐘後,第二回合開始。雙方都置規則於不顧,拳腳並用,比武達白熱化,場面充滿硝煙火藥味。禢彥光宣佈第二回合結束。

其實比賽尚未打滿三分鐘,是為了避免發生事故。何賢示意裁判停止比賽。接著,何賢召開裁判會議,經過討論,投票決定比武就此為止,並宣佈比賽結果是“不勝不負不和”。

我曾經採訪何賢談到這個。他說當時的目的就是為火災籌款,並且宣揚武術。這兩個目的都達到了。

對於吳公儀和陳克夫,經過這場比武,他們的名聲都打出去了,後來好多人來慕名學武,他們的武館也開到了海外很多地方。所以他們都是贏家。

《品牌澳門》:這個擂臺之所以傳奇,一大原因便是引發了「武術熱」,還刺激了梁羽生和金庸創作靈感。金庸和梁羽生因為澳門的這場生死比武創作很多武俠小說,即而掀起了進半個世紀的武俠熱。鄭先生作為影視文化產業協會的會長,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鄭國強:「吳陳比武」在當時頓時轟動,大量的香港媒體到澳門採訪。也觸動兩個寫小說的人,一個是金庸、一個是梁羽生。他們從香港坐4小時船到澳門觀看這場轟動省港澳的比賽,從此就寫出很多武俠經典之作。以後他們的武俠作品被拍攝成為一系列的影視作品,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

所以可以說,武俠小說的產生是從「吳陳比武」開始的,「中國功夫」形成產業的起源地就是在「澳門新花園」。

一個建築只能讓一個城市變大,文化才能讓一個社會變得偉大。很遺憾澳門在中間沒有產生很大文化價值。由於澳門過去是個比較弱勢的地方,不像香港那麼強勢,但是我認為,香港澳門從來就是一家,要有這個胸懷和氣派。後來金庸把他的紀念館放在澳門的一個文化會館裡,也就能看出,包括大師中心哪些是影響他一生的出發點的地方,也就是澳門。

當事者陳克夫說

陳克夫師傅憶述,擂臺比武經報刊公開發表後,不少港澳名流、武館、體育會,甚至市井之徒,都開出博彩盤口,但當時並無像現時由博彩公司收受,屬於地下賭博,以及朋友之間互相對賭。

地下賭博最先看好吳公儀

由於吳公儀的名氣較大,初時人們都看好吳公儀,

在比賽之前的一、兩個月,買吳公儀贏的是四比一,比賽三星期前又出現變動,是三比一,比賽前一周是二比一,至比賽前一日,兩人的支持比數已非常接近。

兩人愈打愈勁起腳犯了規對於有傳當時比武規則是雙方不准起腳可為事實?陳師傅道出原委:「由於當時何賢恐兩雄相鬥如手腳並用,可能會搞出人命,故大會規定雙方在比武時不准用腳。

但兩人其後在武臺上愈打愈勁,尤其是雙方互有中招後,便忘了規矩,而動起腳來。何賢見狀連忙終止比賽。

事後成好友歡樂飲宴頻

對於比賽後個人得失的看法,陳克夫稱由於比武被腰斬,輸贏未定,所以未能體現得失的感受。但此後,他與吳公儀成為好朋友,在比武之後,除吳陳兩派相互設宴款待對方外,他並笑稱,在賽後三個月,疲於奔走港九新界及澳門,為的是出席各地上流社會人士、社團、鄉親、朋友設宴的款待。總的來說,比武對他應該是只有得,沒有失。

發揚中國跌打醫,老當益壯的陳克夫師傅,在美國、加拿大、澳洲,以至菲律賓、香港等地都有設館授徒,但在澳門只開設一所跌打中醫館,與其女愛徒甘麗君懸壺濟世。

擂臺外的高手何賢

何賢在比武前與陳克夫交談。任何比賽都有勝負,不勝不負就是和,可是,何賢卻判這場比武是「不勝、不和、不負」,擂臺是打了,但竟然無事發生,當年曾引起激烈的爭論。不過四十八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不勝、不和、不負」雖然夠妙,更妙的是將一切都轉化進慈善之中,才真正做到面面俱圓。

首先是兩位主角,本來希望得出一個勝負的結果,由於何賢不忍看到有人躺下,經過數分鐘的較量,竟然連和也不是,但當見到為慈善籌得可觀的數字,實際上給兩位師傅很好的下臺階,兩師傅都欣然接受。記者問陳克夫,若果比武繼續下去,誰人會佔優勢?陳說:「時間太短,很難看出高下,但能為慈善出力,亦一樂也!」受到慈善比武的感染,此後的數十年,他經常在外國為華人社會出力,被冠以「慈善拳王」美譽。

其次是觀眾,大概都是想看到自己支持一方的對手血流披面躺於臺上,追求那一刻的快感,對「無事發生」的判決,總會覺得這場比武欺場,不喊「回水」才怪,但與「慈善」掛上勾後,入場券的收入是用來做善事,人們並無怨言,都開開心心地離場。

偶遇陳克夫師傅

一場世紀大戰的“吳陳比武”雖已過去逾半個世紀,然而,至今仍是港澳人士津津樂道的永久話題,其影響武壇的意義也早已大大超出了一場拳賽。2011年的夏季,在澳門下環附近的一家中式酒樓裏,筆者見到了赫赫有名的國術大師陳克夫先生。

依當年比武的年齡推斷,陳克夫先生今年95嵗高齡,然而,老先生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言語中仍透露出習武之人的豪邁和非凡的膽識。對於當年的那場比武,陳克夫先生所言甚少,他更關心的則是如何盡一己之力,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他介紹說,這些年他致力弘揚中國國術,並將之推廣至世界各地,澳洲、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大馬、義大利,甚至以色列,也開設分館,可謂桃李滿門。用他的話說:“洋學生們都很刻苦、很認真的學習中國功夫,我們中國人更要把中國傳統武術推廣和發揚光大。”

陳老先生並不忌口,各種廣式美食、海鮮料理均坦然接受,從不顧及膽固醇、卡路里的限制,問其90餘嵗高齡仍能保持激情的源動力時,陳老先生笑言,從不刻意去限制做什麽,人生最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2011年6月2日,在陳克夫先生及其徒弟麥榮興的推動下,陳克夫功夫體育會正式成立,數百名來自海外嘉賓出席就職典禮宴會,場面熱烈。

該會永遠會長兼總教練陳克夫、會長麥榮興和主席伍永超等分別於會上致詞。麥榮興表示,中國功夫不單純拳腳運動,更是我國中華民族智慧結晶、體現傳統文化。為弘揚中國功夫精神,在陳克夫師父帶領之下,創辦「陳克夫功夫體育會」。麥榮興稱,在未來一年該會將會計劃到香港、台山、湛江、廣州、江西以至澳洲等各地進行交流,新春期間將計劃舉辦「百獅匯演賀新春」及中國功夫表演,屆時將會邀請世界各地好友參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濠江傳奇:吳陳比武 震動港澳的世紀之戰》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奥克兰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