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华e教育】我在英国留“假”学:90%同学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养一个孩子成本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5倍

2022-05-29 23:16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卡罗莱纳

第15期

热点扫描

我在英国留“假”学:90%同学都是中国人

来源:看天下实验室

英国大学又双叒叕要罢工了。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40所大学投票决定,在6月至10月举行进一步的罢工。

其中就包括我们学校。

提到罢工,我现在心情十分复杂。今年一月,我顶着新增病例日增10万+的压力来到英国上学,结果隔离结束还没上几节课,就遭遇了一场罢工。

是的,在过去一年里,英国高校的教师们,时不时就会来一场罢工,以争取提高收入、养老金等权益。

花着高昂学费和生活费,冒着疫情风险,来到英国,结果,经常就面临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我心中有一种想去消费者协会投诉的冲动。

另一件给我带来极大冲击的事件是,第一次和全班同学碰面,当我环顾四周时,我发现偌大的礼堂里坐着的,似乎90%是中国人。

总之,在英国留学的第一个月,我破防了。

01 仿佛留了个假学

如果要问我在这样一个班上90%同学都说中文的英国大学留学是怎样一种体验,那我只能告诉你:太有意思了。

你可以期待老师到底会用多离谱的发音念你的名字。拼音对他们来说太深奥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念没念对,你也不知道他们念的人是不是你。

老师对腾讯和阿里巴巴比你一个中国人还熟,提到“China”的次数快赶上拜登和特朗普。

分组讨论时,只需要一个眼神试探,同学们就会自动开启中文讨论模式。

对了,刚开学那会儿,学校还有专门给中国留学生答疑解惑的微信顾问。是的,这个职位就是叫“微信顾问”。

在哪儿都能听到中国话,有时候我也会有点恍惚,总感觉是我们组团花钱上外教课来了。

2020年9月21日,载有来自全国各地74名留学生的赴英复学包机启程前往英国曼彻斯特。

而在校园外,只要肯花钱,你可以买到一系列中文服务,从租房到外卖,从接机到旅游,时刻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祖国的强大。

我加的租房中介过年时还一度齐刷刷卖起了年夜饭,接机客服一天到晚在朋友圈更新旅游开团信息。打疫苗也可以去华人开的店里打。当然了,还有作业代写。他们总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出入各种留学生微信群,报价高昂,却从不缺客户光临。

在异国他乡能使用优美的中国话享受便利固然很爽,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某种困境。似乎我可以一直呆在舒适圈里直到回国,而所谓想通过留学带来成长,除非自己主动走出圈子,不然真的难以获得。而且,一旦适应了这样的舒适,走出圈子变得很难,尤其是在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总隔着一层口罩的情况下。

所以,我,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英国留学生,尽管上着排名还不错的学校,尽管也是克服了种种压力硬着头皮出了国,到了现场后心里却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我真是来留学的吗?这……是不是有点水啊?

02 鄙视链的底端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庭能负担得起留学开支,留学生和海归也越来越普遍。然而,在留学风越刮越热的同时,留学圈内也建立起了一条心照不宣的鄙视链。

很不幸,我正处在鄙视链最底端:一年制英硕。

大部分英国研究生项目实行授课制,前两个学期上课修学分,最后一个学期写毕业论文,一年就能毕业。因此,在很多人眼里,英硕虽然同时吃到了研究生和留学生双重红利,但它既不如那些要读两三年的研究生看起来“正经”,也不像那些海本、美硕动辄就要扔入几百万的高昂成本。给人感觉就是含金量不够,含“金”量也不够。

去英国读研究生,只要学校不是牛津剑桥,大概多多少少都会被亲戚这么问过:

你的学校是不是申请了就能上啊?

只待一年能学到啥?

是考不上研才去的吧?

……

之前我还会据理力争一下,比如好学校都看重本科院校、绩点和实习经历,比如课程其实很紧凑,课业压力也挺大,比如这两年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了,在国内能保研的成绩也可能会被刷……

2021年7月9日,英国波尔顿大学毕业生戴口罩参加毕业典礼。

但当我终于坐在礼堂里,看到身边的中国同学时,心态确实崩了。

不过破防之外,这学上都上了,我总得弄明白,英硕,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让人产生“水硕”的印象的。

至少,咱们得先挖一挖英国高度商品化的教育产业。

03 办大学,比足球豪门还赚钱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对于英国大学的资金支持就一直在削减。在80年代以前,英国大学还可以按照聘用学者的数量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但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缓解当时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决定把这些开支砍掉一大半。

资助大幅削减了,但办了几百年的大学又不能停,没办法,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搞钱了。

走上商业化道路的英国大学就像回宫后的嬛嬛,过去也许还有几分真情,现在满脑子只想着“搞事业、搞事业、搞事业”。

英国政府作为“万恶之源”,也只能默许甚至鼓励大学的圈钱行动。

首先就是学费疯涨。对英国本土学生,政府将学费上限从每年3000英镑上调到9000英镑。这个价格还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上限,很多学校的学费不止这个价,比如我校。

我校对本国学生的收费普遍在一万英镑以上,而对于海外留学生,他们割韭菜的手更狠了,收费可以达到本土学生的2.5倍甚至更多。医学、商科这类热门专业,一年学费三十多万人民币(约3.5万英镑)不在话下。

北京第22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英国留学展台。

不光如此,针对国际学生的涨价还得到了官方许可。在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的网站上写着:由于通货膨胀,海外学生的学费每年都有可能上涨,具体涨多少取决于学校,请同学们做好心理准备。

我校官网上也有类似说明:本校保留涨学费的所有解释权,每年都有可能上涨3%到5%,不过涨的主要都是海外留学生的,其他同学请放心。

住宿费也是大头。英国大学会为学生提供宿舍,自营,或是与校外公司合作。这些学生公寓相比于社会房源有两个特点:面积更小、价格更贵。但对于初到英国的留学生来说,学生公寓往往是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的首选。

此外,奖助学金的发放也在缩减。政府从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变成了提供更多学生贷款,这样一来,经济压力就转移到了学生自己身上。

奖学金的申请也有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对授课型硕士项目。在申请的时候,我望着高昂的学费流下热泪,抱着一丝期望点开了奖学金项目的页面,然后发现一个我能申的都没有。

对于博士,英国高校同样本着“有钱你就来”的态度,能自费就自费,不能就走CSC(国家留学基金委),总之不要想从学校身上薅到一丝羊毛。

靠着高昂的学费和住宿费,英国大学赚得盆满钵满。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仅2019-2020学年,英国高校的总收入就达到了424亿英镑。

对比一下,你或许会对这个数据有更直观的概念。在2018到2019这一年里,曼联俱乐部的收入是6.27亿英镑,而同样地处曼彻斯特的曼大,在这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亿英镑。

04 瞄准的就是中国人?

当教育被高度商品化后,很多事情都变味儿了。

在英国大学的眼里,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变成了消费者。他们提供教育资源的目的,从教书育人变成了尽可能地招揽客户,以及想尽办法留住他们。

至于一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就像是英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打造的氪金服务。

不过,在这里我要破一个洗脑包,“中国留学生多≠英硕只有中国人会读”。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来看,英国人自己才是授课型硕士的主力军。

以2020年的入学情况为例,这一年入学的授课型硕士中有38.535万是英国本地人,是其他所有海外留学生总数的1.5倍。而且在疫情开始暴发的2020年,跑去读研的英国人比前一年一下子多了6万。也不知道是他们失业率太高了,还是居家办公闲得慌。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英国人对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并不在意,他们往往会选择多花一年时间读个非全日制的硕士,这样一来,他们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就小了很多。

但海外留学生几乎不会考虑非全日制的授课形式。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在英国读非全硕士的人当中,有91%都是英国人。

其实英国大学想圈所有人的钱,但由于从本国人身上薅到的羊毛有限,才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而中国大学生对研究生学历有着很高需求,又因为语言和地理限制,了解英国高等教育真实情况的渠道有限,存在信息差,于是便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糊弄”的一批人。

从2010到2020年,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多了接近10万,单是2019到2020一年里,这个数字就涨了4万,从数据来看,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读研究生的。

疫情期间,博尔顿大学在校园内引入了大量的防疫安全措施。

为了迎合需求,英国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开得越来越多,名字也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申请时只能依靠学校的QS排名或者中介的话语来判断学校和项目的好坏。

不小心选到了都是中国人的项目?来了发现一个硕士专业能收七八十个人?不好意思,个人选择,个人负责,个人认栽。

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看待之后,教育质量的下跌似乎成为了必然。大学为了尽可能地留住和吸引更多学生,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和提高考试通过率,以此保证付出高昂学费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英国大学学位整体上可以分为荣誉学位(honours degree/bachelor’s with honours)和普通学位(ordinary degree/bachelor’s without honours)两种。荣誉学位按等级从高到低细分为一等学位、二等一学位、二等二学位和三等学位。

据《卫报》报道,从2010年到2019年这十年时间里,以英国一等学位毕业的学生比例从16%上升到了30%。

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机构(OFS)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丹德里奇 (Nicola Dandridge) 表示,73%的英国大学的一等学位毕业生人数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增长,而这种“无法解释”的成绩通胀很可能会削弱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

英国大学公信力的下降从网友的反应中可见一斑。在reddit论坛上就有不少对英国高校放水行为的吐槽。有匿名网友笑称,没有学生会在英国读研期间挂科,如果有,那值得震惊一整年。

一位名为“UShah”的用户则说:“我见过中国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带着中英字典,有的人无法用英语正常交流。我真的很怀疑上课内容他们到底能听懂多少。如今的教育,只是大学的生意罢了。”

05 老师:我要去罢工了

可以说,英国大学将高等教育打造成了一款奢侈品,但又通过扩招、放水等一系列操作,让这款奢侈品变得越来越不保值。

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概念来说,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学习知识,获得文凭,靠文凭找到工作,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化资本转换经济资本的过程。

但教育一旦成为了奢侈品,就意味着一个人首先得拥有丰厚的经济基础,才有获得文化资本的机会,单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路被堵死了。同时,伴随教育商品化带来的学历贬值,也使得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更难获得对等的经济回报。

另一方面,英国高校似乎只有在创收时才把学生当成可以割韭菜的消费者。在其他时候,这些学校既没有为学生提供与高学费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也没有给予学生作为消费者应有的维权和投诉渠道。

就拿每年都要上演好几回的英国高校联合罢工为例。我才上了一个多学期的课,就经历了两次罢工,有一次罢工更是长到接近三周。在这三周里,老师不会从事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不上课,不回邮件,也不改作业。

如果不是每个老师都给我发了一遍邮件,我都不知道他们也被资本主义剥削得那么惨。从2008年起,在学费涨了两三倍的情况下,他们的工资却减少了20%。还有不少教职工与学校签的是短期或临时合同,甚至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

2018年2月22日,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参加罢工的老师堵住了学校侧门,阻止学生与员工进入校园。

赚的那么多钱都去哪儿了?老师们也不清楚。

对此我表示很同情。但老师们至少还能够罢工抗议,学生们的损失却是无法讨回的。我和同学粗略算了算,三个星期不上课,约等于三万块就这么打水漂了。我曾经天真地询问老师既然罢工了,是否可以考虑退点学费给我们,得到的答复是:亲爱的,不可能。

这下好了,不光是短时间看不到经济回报,还白白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学生的权益在大学内部的利益争夺中被牺牲了,但我们连维权的武器都没有。

在豆瓣“2020s艰苦留学组”里,不少在英留学生都表现出对罢工的愤怒和无奈。用户“人類不宜飛行”表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工作挣的,接二连三的罢工让她很后悔选择来英国读研,可她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只会签公开信表示支持老师,就没干点实事”。

“那我的权益呢?”小组成员“人類不宜飛行”的回复,也是我,还有其他英硕人的心声。

可是明知道有坑,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往里跳。

因为它可以让人以最短的时间同时获得硕士学历和海归身份。这意味着投简历的时候不容易被刷了,落户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方便了,对于手头还算宽裕的中国中产来说,它看起来依然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在中国养一个孩子成本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5倍

来源:视角学社

这种问题,一般没有什么量化标准。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国际私立学校。有的孩子,就在住宅最近的学校随便上上。

不过,有人制作了一个以“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本。来对比几个大国的养娃成本。

数据显示,在中国抚养孩子的可支配收入倍数,是16倍,全球最贵。

日本、韩国紧追其后,分别为9倍和10倍左右,万恶的美国则是5倍。

最便宜的,是澳大利亚,德国,瑞典,2~4倍。

总的来看,在中国,养一个孩子成本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5倍。

在中国为什么养孩子那么贵?

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十八岁平均要花费48.5万元。

其中,北京和上海家庭的平均养育成本最高,分别达到了96.9万元和102.6万元。

这组数据仅仅计算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十八岁的用度,还不包括读大学以及进入社会的后续成本,比如结婚,比如买房,比如彩礼……

如果算上大学成本,那么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

另外,如果计算平均生育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来对比在全球养孩子的难易程度,中国的这一倍数为6.9,在全球仅次于韩国,高于众多发达国家。

所谓的“生育成本”,既包括怀孕到分娩的成本(即“生的成本”),也包括养育和教育成本(即“育的成本”)。

生育成本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原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进行的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

“经济负担重”、“年龄太大”、“没人带孩子”。

这三者的比重分别占77.4%、45.6%和33.2%。

这三个原因,无疑就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生娃成本高的问题所在。

今天我们来一一分析。

从2019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来看。

中国老百姓,在吃饭、居住、交通上花的钱太多了。

这三个加起来,就占到了消费的70%。

再分解一下,就是食物贵、房子贵、交通成本贵。

房子,就不再多提了。

掏空3代人的6个钱包,才能换一对年轻夫妇新家的首付。

很多人每个月的房贷就占了收入的一半,基本上赚的钱大头都被房贷吃掉了。

食物贵和交通成本贵,这一点在物价涨幅上也能看出来。

5年来,几乎都是正增长,很少有物价下降的情况。

没有钱,是减少生娃的最关键原因。

除了房价、物价的高生活成本之外,职场关怀,和社会福利保障的缺失也是很多中国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我们知道,日本和韩国,推出了很多育儿奖励。

比如幼儿园免费,女职工假期有数月之久,此外,还有大量的生育补贴。

欧美国家在这上面,相应的措施更加给力。

比如冰岛,自2003年起,便给予每对夫妻9个月的假期来照顾新生儿。

有全日制工作的父母在育儿假期间还能得到80%的工资;此外,90%的冰岛儿童都能进入到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公立幼儿园就读。

丹麦的法律,则给予夫妻双方各32周的“父母假”,休完产假后,产妇有权回到原来的岗位照常上班。

不过,由于中国还没有进入发达社会层面,这些补贴和照料,暂时还跟不上。

很多年轻夫妻生了娃,马上就要去上班,孩子只能交给自己父母照顾。

毕竟早教机构和幼儿托儿所不是免费的,自费的价格,非常高昂。

一个家庭,二个夫妇,生三个孩子,养四个老人。

八点上班,晚九下班,费十分力气,还百万房贷。

自己正在被996毒打,如果再生个吞金兽,稍有不慎,就会滑坡。

2021年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40%,“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仅为1.66个,比“80后”低10%,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规模同比减少近370万人。

当我们去挖掘现在年轻人躺平和内卷的原因时,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或许就是一个考量点。

而解决的方法,也很直观。

降低房价、物价、教育成本和完善社会福利。

只有构建一个宽裕、友好、平等的社会环境,才是目前提高生育率的良计。

希望我们早日等到这一天。

【华e教育】责任编辑

宋丹琪 (Catherine Song),复旦大学新闻学士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硕士。两个学校均以荣誉毕业。在来到美国之前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球英语广播担任高级主播和高级时事记者。2015年起担任多个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合作伙伴和导师。 她也是教育频道“哈佛家长百家谈”的主要作者。

邮箱:danqisong@yahoo.com

【华e教育】常设栏目

育在其中:置身美国教育的亲身经历、见闻或感想。

权威指南:教育专家、博主的经验介绍和专业建议。

热点扫描:美国教育、申学、升学、留学等最新政策或者事件。

华e访谈:访谈美国本地有特色或卓越成绩的学生、教师、家长。

成长之路:华人孩子在成长、求学、技能培训过程中探索及收获。

华语教育:有关教育资讯,以及华语教师以及华二代学习华文过程中的收获。

信息窗:各类与美国教育有关的政策类、比赛类、服务类资讯。

欢迎提供线索、推荐和合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华e教育】我在英国留“假”学:90%同学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养一个孩子成本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1.5倍》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奥克兰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招兵买马!认真要人!

张伟用谈美国留学2022-06-07 11:16

美国玛丽伍德大学MBA面向全球招生

张伟用谈美国留学2022-06-06 10:30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