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讀懂廣州·粵韻|天南重地雷州半島 剛烈如雷包容如海

2025-04-16 16:57 阅读量:7k+

华人号:蓮花時報

雷州半島自古為「天南重地」,這片中國大陸南端的熱帶濱海之地,三面環海,雷聲激盪、火山遺痕與遼闊海洋交織出壯麗畫卷,中原文化與南越、俚僚文化碰撞的包容開放,孕育出獨特而厚重的雷州文化體系。

雷州文化中,驚心動魄的民俗技藝是其精神像徵。 「上刀梯」與「過火海」兩大絕技特別矚目,旁觀者無不緊張不已。千年傳承中,凝聚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挑戰。

從火山爆發到海浪低吟,從刀梯的鋒芒到火海的熱烈,這片土地以剛烈與包容,不斷書寫海洋文化的傳奇篇章。

鳥瞰雷州沃野千里

水火交融山海激盪

當我們從高空俯瞰,雷州半島猶如一條巨龍衝向南海,氣勢磅礴。東臨南海,西攬北部灣,南向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其地形以廣袤的平原與低矮起伏的丘陵為主,屬於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這片面積達1.32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更因火山與海洋的碰撞,塑造了獨特的自然禀賦。

高空俯瞰特呈島

雷州半島曾歷經多期火山爆發

海洋水汽交匯形成「雷暴走廊」

雷州半島相傳因雷電頻繁而得名。究竟頻繁到何種地步?雷州半島年均雷暴日多達百天左右,與世界著名雷區印尼爪哇島不相上下。 《唐國史補》曾生動記載:「雷州春夏多雷,無日無之。」「夏天雷公發威,一分鐘劈二十響都不稀奇!」湛江麻章世喬村村民許何昌說,在雷州半島,一入夏季,雷暴頻繁到竟能以分鐘計數。 「轟、轟、轟」,有時一整夜雷聲轟鳴不斷,電燈更是噼裡啪啦作響。從小聽著雷聲長大的人們,早就養成了一打雷就趕緊拔掉電線、關掉電燈的習慣。

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為何動不動就打雷?背後,是火山地質構造與氣候條件共同造就的結果。雷州半島曾經過多期火山爆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原本連在一起,同屬「雷瓊火山群」,曾是火山噴發和地震活動最活躍區域之一,該區域位於歐亞板塊與南海板塊交界處,地殼薄弱。距今250萬年前—1.5萬年前,火山爆發及地震活動,導致地殼斷裂,形成瓊州海峽,為岩漿上湧提供了通道,同時在地下留下了強磁區域。火山爆發形成的玄武岩富含鐵元素,好比給地層的磁場「充了電」。雷州半島磁場一強,就像有了個大「吸鐵石」,容易把大氣裡的電荷吸引過來,為打雷埋下了伏筆。雷州半島三面臨海,遼闊的海面持續蒸發,為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水汽,南海和北部灣的水汽輸送通道在雷州半島交匯,形成「雷暴走廊」。特別是5—10月,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產生強烈的對流活動,為雷暴精心籌備了一座「彈藥庫」,極易催生雷陣雨。

根據《湛江通史》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1949—2019年這70年間,登陸湛江的颱風多達54次,數量為同期全國之最。在影響雷州半島的各類氣象現像中,雷暴最為突出,也最具震撼力。

雷州半島最古老先民為百越族的一支,先秦時期稱「駱越」,南北朝以後稱「俚僚」。古人因無法解釋雷電頻發現象,將其視為「天威」,逐漸形成對雷神的敬畏。這片土地雖看似水汽充沛,卻因無高山阻隔「十年九旱」。那聲聲驚雷,彷彿呼風喚雨,承載著他們對生命之源──雨水的無限渴盼。

「雷州半島先民先是畏懼自然的雷,進而開始崇拜雷神。他們以各種儀式祭祀雷神,表示對雷神的敬誠,祈求雷神保佑風調雨順。」湛江市博物館原館長陳志堅說。雷州半島先民創造了威武而強悍的雷神形象:牛頭人身,黑面勾鼻,鳥嘴圓目,額角豎發,左手持鑿,右手舉斧。海康(今雷州市)、電白、遂溪等地建有雷神廟,當地百姓不向龍王求雨,而是虔誠地向雷神祈願甘霖。

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詳盡記載了雷州半島一年之中有「二月開雷」「六月酬雷」「八月封雷」三次敬祭雷神的祀典,以及「必供雷鼓敬酬雷神」的盛大民俗活動場景。雷州換鼓、雷歌、雷劇、雷字地名,乃至諸多風俗文化活動,皆與雷緊密相連,雷元素深深融入了雷州半島的文化血脈之中。

昔日赤坎古商埠有10座碼頭

被譽為天下四絕之首

「雷州換鼓」仍是個謎…

明代馮夢龍將「雷州換鼓」列為天下四絕之首。然而,「雷州換鼓」究竟為何物,因年代太過久遠,文獻典籍又未詳細記載,致使後世眾說紛紜。

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雷州換鼓」是一種人文景觀,是古代雷州舉辦的盛大的祭雷儀式。其二,是古代雷州半島每年都會出現的一次大雷,雷電引發奇特天象,令人驚嘆叫絕。其三,「雷州換鼓」是自然現象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古代雷州祭雷儀式中出現的「天人互應」現象,引發電閃雷鳴、雷聲大作的奇觀。此外,也有人提出,「雷州換鼓」或許是古時雷州人特製的一種鼓。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仍待後人探尋。

圖為素有「天南重地」稱呼的雷州。

敬畏自然崇尚德治

南粵先賢陳文玉在雷州開啟民智,被當地人敬為「雷祖」,從崇神到敬賢,雷州人這一思想的轉變,實則是越來越相信人的力量。而「雷祖」與「石狗」,作為雷州半島兩大核心文化符號,他們的關係,本質上是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在雷州半島調適、融合的結果。它們共同建構了雷州獨特的精神世界。

雷州之名始於唐代

百姓尊陳文玉為雷祖

雷州半島,扼瓊州海峽咽喉,古時是通南海諸國的必經之路。春秋時期,楚子熊惲受命鎮撫百越,至此開石城(今雷州市),建楚豁樓作為楚國疆界的標誌。秦平嶺南後,雷州半島屬於象郡。兩漢設合浦郡徐聞縣,南北朝至隋時稱古合州,唐改雷州,宋名雷州軍,元為雷州路,明清改雷州府,轄地徐聞、海康、遂溪三縣。雷城(今雷州市)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郡、州、軍、路、府、縣治所,素有「天南重地」之稱。 1994年,海康撤縣設市,改名為雷州市。今雷州半島主體屬湛江市。

雷州城西,雷祖祠氣勢恢宏,供奉其中的南粵先賢陳文玉,堪稱雷州半島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傳說南朝時,雷州獵戶陳鉷有隻神奇的九耳獵犬。有一天,獵狗從地裡刨出個石卵,陳鉷就抱回了家。次日,風雨大作,雷雨交加,一聲靂劈開了卵,裡頭筆蹦出個小男孩,左祖雷的故事'雷'雷',右手寫著。」伊祖。陳文玉自小學文習武,聰明勤奮,為人忠信厚道,鄉鄰無不欽佩。朝廷多次聽聞陳文玉的賢名,派人舉薦他入朝為官,均遭拒絕。在他心中,陪伴父母盡孝,遠比仕途更為重要。直至唐貞觀二年,雙親離世,陳文玉守墓三年。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起用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這時他已61歲。他推行漢俚融合政策,化解部落間紛爭;修築城池、興辦學堂開啟民智,讓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八年(西元634年),陳文玉上書朝廷,將東合州改名為雷州,雷州之名由此而來。陳文玉68歲逝世,雷州百姓悲痛萬分,尊之為「雷祖(開雷之祖)」,那隻發現大卵的狗也被神化為祥瑞象徵,受到崇拜。

宋代十賢澤被雷州

蘇遼蘇轍啟後世師表

宋代的雷州半島,因為一群流芳千古的賢才到來,中原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與本土文化繼續交融、碰撞,至今仍然滋養蔭澤後人。

雷州半島曾是歷史上的貶抑地。雷州西湖北側宋園裡,靜靜立著十賢祠,紀念宋代諦居或貶官經過雷州的名臣。步入祠內,文天祥所撰、姚文田手書的《雷州十賢堂記》碑寫道:「敬賢如師,疾惡如仇」,這正是雷州人性格的真切體現。這十位賢能,三位做過宰相,兩位當過副宰相。名相寇準最早到雷州,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他沒因仕途不順而消沉,反而勸農種桑、修水利,傳授天文地理知識,還辦學堂傳播中原文化,最後逝於雷州。雷州古城的寇公祠,就是為紀念他而建。

公餘策馬到英靈,幸有官僚伴使星。

人物熙熙風景盛,好將佳會入丹青。

——(宋)寇準

蘇公亭

寇準之後,北宋大文豪蘇遼、蘇轍兄弟的到來,更為雷州增添了一抹璀璨的文化光芒。宋紹聖四年(1097年),宰相章惇嚴令貶謔之人不能住官舍。蘇轍被貶化州別駕(官職),安置在雷州。雷州知府張逢因敬重蘇轍,在官舍接待,自己反倒獲罪。蘇轍處境艱難,百姓不畏風險在南門外蓋房子供他居住。章惇知道後讓官府追查,虧得蘇轍藉據清楚,這事才平息。蘇轍感恩雷州百姓,「願以所知,施及斯人」,教百姓用藥治病,還傳授木工、製陶、紡織手藝,蘇轍這些善舉,贏得了雷州百姓的衷心愛戴。後人在他住處修了「遺直軒」紀念,此地也叫「蘇樓裡」。

同年四月,章惇又把蘇軒貶到儋州(海南),兄弟倆在雷州相聚,同遊羅湖、雷祖祠。蘇轍在羅湖有感而發,寫下《同子瞻過遠重字韻》。蘇遼給天寧禪寺題了「萬山第一」的匾額。雷州百姓為紀念蘇遼把羅湖改名西湖。三年後,蘇遼遇赦北歸,路過雷州半島西部海域時遭遇暴雨,在興廉村一住多日。 《雷州府志》記載,蘇軒常到「興廉學塾」給學生上課,留下《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淨院校》《雨夜宿淨行院》等詩篇。走時,他把珍藏的石渠閣瓦硯送給學塾教書先生陳夢英,對他說「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後來,陳夢英在興廉村建了文明書院,成了當時雷州三大書院之一。

直到現在,雷州半島大小村落仍流傳著東坡先生的故事。他面對厄運時的達觀,潛移默化影響當地民眾,讓如今的雷州人骨子裡多了份堅毅樂觀。

潁川築室久未成,夜來忽作西湖夢。

——(宋)蘇轍

晨登一葉舟,醉兀十里溪。

醒來知何處,歸路老更迷。

——(宋)蘇遼

「石狗奇觀」獨一無二

從見證漢越融合到走出時尚創新之路

「雷祖」與「石狗」,是雷州半島兩大核心文化符號,兩者的關係,本質上是中原漢文化與南越文化在雷州半島調適、融合的結果。它們透過功能互補和融合,共同建構了雷州獨特的精神世界。

先秦時期,雷州半島為百越俚僚的聚居之地,狗被視為能夠驅邪納吉的靈物。彼時,石狗雕像作為部落圖騰,莊重地立於村口、路口或墓前。唐代,漢人移民大量湧入雷州後,將中原的「人神信仰」(如雷祖信仰)與本土的石狗崇拜結合,逐漸形成了「上拜雷祖,下敬石狗」的多元體系。從此,石狗被賦予了豐富的漢文化元素,如今,在雷州博物館內,便能看到融入八卦元素的明代石狗雕像。石狗職能也愈發多樣,它們蹲伏在村口、路邊、巷頭以及門旁,不僅能夠鎮風止煞、求雨護田,還肩負起送子添丁的重任,面容也不再猙獰威嚴,而是昂首咧嘴,含笑露善的形象。

雷州博物館珍藏了上千隻石狗

為了更能保護這些珍貴的石狗,雷州博物館陸續進行蒐集工作,如今已珍藏了上千隻石狗,形成「石狗奇觀」。其中,一尊明代頸繫鈴鐺的坐式石狗重約千斤,尤為引人注目,被稱為「石狗王」。這些珍藏在博物館的石狗,只是雷州石狗文化的冰山一角。 「整個半島散落的石狗數量兩萬多尊,堪稱'南方兵馬俑',其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在全國範圍內都絕無僅有,2008年,'石雕·雷州石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雷州博物館副館長李永恆說。

雷州石狗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並未因時光的磨礪而褪色。 70歲的雷州石狗雕刻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葉美三,至今已雕過上千隻石狗。從50多年前跟隨父親學藝至今,一直保持著每日雕鑿的習慣。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斷探索中,走出了一條傳統文化傳承的守正創新之路。 「90後」海歸陳苗毅然辭去銀行工作,回到家鄉開啟創業之旅,從事文創設計研發。從時尚都市白領轉身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者,她成立了雷州石狗非遺傳承工作室,經她之手,古老的石狗遺存搖身一變,成為青春洋溢、潮流感十足的時尚文創產品。

石狗王

精神圖譜 剛直包容

明萬歷《雷州府志》形容當地「俗尚樸野」——雷聲滾滾的大自然,三面臨海的地理位置,鍛造了雷州人剛直不阿、包容如海的性格。

民風強悍義勇不畏強敵

「老糖人」立志填補工業空白

雷州人尊崇賢能,愛憎分明。宋徽宗即位後,曾經權傾一時的宰相章惇被貶到雷州時,也向百姓租房住,百姓不肯。 200多年後,雷州人建十賢祠,摒棄身敗名裂的章惇,反而將未到過雷州、死後被追貶為雷州別駕的王岩叟(北宋名臣)選入十賢,加以祭祀。

明萬歷《雷州府志》形容當地「俗尚樸野」。雷州人說話聲若洪鐘,中氣十足,雷州方言剛勁有力,雷劇唱腔高亢激昂,尾音拖長,恰似雷聲轟鳴,劇中角色也常展現出敢愛敢恨的豪邁性情。

當地還有「上刀梯」與「過火海」兩大民俗絕技。 36把鋼刀豎立成梯,赤腳攀登者如履平地,既是祭祀祈福,亦彰顯無畏;後者則是元宵節祈福習俗,村民赤腳踩踏烈焰,祈求平安。從「火海」中踏過的村民說:「連'火海'都敢踏過,往後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怕,就好像'過火海'一樣大步衝過去就行!」

水店村「下火海」儀式上,勇者從火海飛奔。

在近代抗法的烽火硝煙中,雷州人更是將「寧斷頭顱,不失寸土」的剛烈寫入民族史詩。我們走進湛江市博物館,《湛江人民抗法鬥爭陳列》呈現了那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廣州灣原稱廣洲灣,是吳川縣南三都(今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南端濱海一個村落。明清地方志和史籍均有記載。其名可能源自於當地漁民對海灣的稱呼,或與附近「廣洲」(「洲」指沙洲)的地形有關。 1898年4月22日,法國海軍悍然在雷州府遂溪縣海頭汛登陸,民眾奮起抗爭。法軍到處插旗,平樂村14歲少年黃文開,約上四五個同伴,夜裡把法軍插在村邊的小旗全拔了。人們在抗法雷歌中唱道:「大家義氣不怕死,去打番奴不怕伊,死去得入忠臣廟,死早更強過死遲。」盡顯雷州人的無畏。

1899年初,遂溪知縣李鍾珏積極籌備團練,訓練出一支抗法勁旅,在赤坭嶺誓師。在新埠、東菊、平石等地的戰役中,抗法隊伍連戰連捷,沉重打擊了法軍的囂張氣焰。 1899年11月16日,法國軍隊突襲黃略村。黃略義勇與民眾浴血奮戰,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同日,《廣州灣租界條約》簽訂。因畏懼人民反抗,法軍將租界西線從萬年橋(現遂溪縣新橋糖廠附近)退至赤坎西面的文章河橋(今寸金橋),租界範圍大幅縮小。這場歷時20個月的抗法鬥爭,雖悲壯落幕,卻與虎門銷煙、三元裡抗英一樣,成為近代廣東人民愛國的不朽豐碑。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廣州灣回歸祖國,因古屬椹川縣(「椹」為當地一種樹木,後簡化為「湛」),境內有鑑江、南渡河等河流,最後定名「湛江」。

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在當代依舊閃耀。被湛江人尊稱為「老糖人」的林水棲,便是典型代表。 1990年代初接手瀕臨倒閉的國營糖廠後,他在廠房一住就是6年。面對「用甘蔗製綿白糖近乎天方夜譚」的質疑,林水棲沒有絲毫退縮,他高薪聘請技術專家,硬是用甘蔗榨出中國南方第一捧綿白糖,成功填補了我國利用甘蔗直接生產綿白糖的技術空白。

五方雜處多種方言

雷州文化海納百川

海洋賦予了雷州人開放相容的精神品格,對外來多元文化如「海納百川」般包容。

早在漢代,雷州港(古稱「徐聞港」)就已是我國古代「海上絲路」的始發港之一。唐宋時期,雷州港可泊千石大船,雷州窯瓷器暢銷海內外,成為雷州半島文化與貿易繁榮的鮮明標誌。明代,吳川梅菉港、徐聞海安港、遂溪赤坎港會館林立,熱鬧非凡。 「廣州灣商會會館旁便是赤坎老街古商埠的10座碼頭,碼頭之上是長長的青石台階,一直通往大通街和街上數不勝數的商號。」站在古碼頭遺址,赤坎區博物館館長邱苑丹介紹。

蘇東坡在《雷州伏波廟記》中寫道:「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於此。」根據《湛江通史》記載,從東晉末年至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我國歷史上有三次人口南遷高潮,中原政治、經濟制度以及文化風俗傳入雷半島。雷州城南天后宮的對聯「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道出了閩南移民與雷州的深厚淵源。宋元時期,大批閩南人遷來,逐漸成為雷州半島居民主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當時客戶佔雷州總戶的69%。閩語與土著語融合,催生雷州話,閩南語系雷州話民系形成,雷州文化輪廓初現。

宋元時,大批廣府商人來到雷州半島開店,吳川梅菉、廉江等地率先通行粵語。明清時,順德、恩平、高州等地商人湧入,推動粵語在吳川、廉江傳播。粵語傳入後受土著語影響,逐漸形成湛江白話。

明朝中葉後,部分客家人從福建及廣東新會遷至雷州半島。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提及「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這裡的「客戶」指客家人,所以當地也有人講客家話。

在當地能看到一個有趣的景象,在熱鬧的酒席上,雖然大家都是老鄉,同桌而坐卻可能出現「雞同鴨講」的奇特場景。據說,若能熟練三種方言,便可稱得上是「本地通」了。

雷州半島,就這樣在不同時期、不同民系的遷徙與交流中,不斷融合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廣府文化的精髓,形成獨有的地域文化——雷州文化。

民俗酒席。

古雷新聲生生不息

從百越之地,到海絲節點,再到現代化的濱海都市,雷州半島演繹了滄桑巨變。今天,在老街古巷的悠悠歲月裡,在年例狂歡的熱鬧氛圍中,在百姓的日常煙火氣裡,雷州大地綿延千年的文化血脈,依舊蓬勃湧動、生生不息。

老街古巷流光溢彩

濱海都市生生不息

傍晚八時,記者一行人走進雷州市曲街歷史文化街區,古騎樓、古橋、古牌坊等歷史遺跡彷彿將人們帶回了「舊時光」。暮色漸濃,曲街燈明,數百公尺長的老街頓時流光溢彩。 「哇!太美了。」遊客「咔嚓、咔嚓」拍照聲此起彼落。

追溯至宋代,曲街的街巷便已縱橫交錯,隨著對外貿易日益繁盛,到了明清時期,逐漸形成獨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街。今天,漫步曲街,兩旁百年老字號店舖錯落有致,靜靜訴說著百年前的昌盛與繁榮。

曲街南洋騎大樓

湛江市赤坎老街在充滿煙火氣的喧鬧聲裡,依舊保留著千年商埠獨有的古樸韻味。透過微改造,廣州灣商會舊址變身為「小林漫畫藝術交流空間」;深宅大院靜園經過修繕,活化為「歲月如光」主題展覽館;老舊的「染房街」被打造成非遺文創一條街和特色民宿。老街改造後,吸引眾多遊客紛至沓來,隨處可見頭戴簪花、身著漢服的遊客開心地拍照打卡。水井頭,人們圍坐在一起,愜意地吃著油條,喝著海鮮湯;清代水仙廟前的水井,井水依然清澈見底,每天下午,人們取水的習慣延續至今。

年例堪稱民俗文化「活化石」

「上刀山闖火海」精神昂揚

年例是粵西獨特且盛大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至今已延續上千年。在雷州半島有「年例大過年」之說,每至新春年例之時,各村熱鬧非凡,木偶戲、舞獅、穿令箭等各種古老的民俗表演接連登場,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浩浩蕩蕩的巡演隊伍中,東海島東山鎮東山圩村,傳統人龍舞表演隊伍一亮相,便贏得現場觀眾的歡呼喝采。不少遊客為看全6場表演,追隨隊伍步行2小時,足見人龍舞魅力。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爬刀梯活動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人龍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享有「東方一絕」的盛譽,常在海邊、沙灘上演,承載著雷州人對風調雨順、出海平安、豐收的祈願。王宏偉,這位湛江人龍舞藝術團團長、東海人龍舞第六代傳承人,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同參演,父子三人攜手,讓這傳承百年的技藝薪火相傳。湛江人龍舞藝術團每年都會精心舉辦4至6次「非遺進校園」活動。王宏偉滿懷期待地說:「我盼望著不久的將來,人龍舞能像英歌舞一樣大放異彩,廣受歡迎。」

雷州半島的年例,至今仍能看到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過火海」(當地也稱為「踩火場」),以及驚心動魄的「爬刀梯」。每年元宵節凌晨4點,雷州市白沙鎮國實村鑼鼓喧天,吶喊聲此起彼落。當地村民赤著雙腳,毅然踏入熾熱的火場,腳掌與炭火接觸,瞬間揚起細微火星,可他們腳步堅定,穩步向前。每年農曆二月十一,在麻章區麒麟村的年例之日,村民們在平地上豎起一座高達18米的對稱木梯,36把鋒利閃亮的鋼刀整齊斜綁在木梯兩側。光腳裸掌的表演者們,在歡快的嗩吶聲、激昂的鑼鼓聲以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毫無懼色,一步一步堅定地登上刀梯頂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雷州人「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大無畏精神。

這或許就是雷州文化最動人的底色:既能在香火繚繞中守住千年根脈,又敢在時代浪潮裡勇踏新路。

過火海

「過火海」,也稱「踩火場」,源於雷州半島先民對火的敬畏,透過光腳踩踏火場接受「火的洗禮」,以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2012年,「過火海」被列為湛江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火海」儀式在元宵節期間舉行,包括點火、巡火、驗火、叼犁頭、踩火、取火等環節。

人龍舞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人龍舞」承載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出海平安的祈願。激昂的鼓聲響起,擔任「龍樁」的青壯年穩穩紮起馬步,負責「龍身」的少年們迅速爬上「龍樁」肩頭並順勢躺下,雙手彷若靈動的「龍爪」,與前後同伴緊密相連。剎那間,一條栩栩如生的「人龍」靈動舞動,盡顯雷州人昂揚精神。

爬刀梯

「爬刀梯」又稱「上刀山」,是湛江麻章區麒麟村每年農曆二月十一盛行的大型民俗祭祀儀式,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爬刀梯」源自於該村祖廟所敬奉的張興武大將軍築人梯破城,為民除害的傳說。村民們赤足徒手在18公尺高的刀梯上上下自如,以示膽藝高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讀懂廣州·粵韻|天南重地雷州半島 剛烈如雷包容如海》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澳门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莲花时报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