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讀懂廣州‧粵韻丨千年古樹述城史 萬木枝繁縈鄉愁

2025-04-16 16:57 阅读量:6k+

华人号:蓮花時報

植物繁茂、四季蔥蘢是大自然賦予廣州最美的底色,孕育著一批極其珍貴的「活」文物——逾萬株古樹名木,其中最年長的已逾1300歲。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多元文化在廣州的水乳交融,更生生不息陪伴代代廣州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對於廣州人而言,歲月輪轉,古樹是乘涼、聊天、下棋的好去處,是長情陪伴的「老友」,也是寄託鄉愁的載體。舊時光與新生活在古樹下交織,繪就了一幅幅人、樹、城和諧相融的廣州現代化畫卷。

何為古樹名木?

樹生百年,方成古樹;木載史冊,則為名木。具體而言,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

●絕代雙驕逾千年●

俯瞰廣州,滿目蒼翠,漫步在街巷,樹木蔥蘢。廣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少地方都是先有樹再有村,古村、古寺、古建築等依古樹而建。歷經歲月沉澱,截至2024年底,廣州現存已知的古樹名木逾萬株,數量僅次於惠州,名列廣東省第二。

最老古樹1300多歲獨居千年原因成謎

★古木:白花魚藤

★座標:增城區小樓鎮何仙姑景區的仙藤園

廣州最年長的古樹,住在城東。從中心城區開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增城區小樓鎮何仙姑景區的仙藤園,就能探訪這位千年「仙翁」-白花魚藤。記者進園後,遠遠就看見茫茫一片2層樓高的「綠茵」;走近一看,這片「綠茵」橫跨在眾多仿木的水泥棚架上,與5株樹相融共生。古藤上下翻騰,蜿蜒著,盤踞著,從空中俯瞰,就如一個「8」字形的盤狀龍。

廣州建城史有兩千多年,而這株古樹到2025年已有1315歲,「一眼千年」見證了廣州一半的城史。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工作人員熊敬華介紹,當地村民稱之為「盤龍古藤」,其藤莖圍1.68米,最粗部分2.3米,長度約150米,覆蓋面積達900平方米,在亞洲首屈一指,是我國的稀有植物。相關部門正為其申報金氏世界紀錄。

盛花期的白花魚藤,藤蔓上綴滿串串雪白花朵

如今白花魚藤「春探葉,夏嗅花,秋賞枝,冬觀」,四季皆是亮麗的風景。

身為廣州最長壽的古木,古藤藏著許多「秘密」。多年來,人們尋找古藤最早的根未果,週邊亦難覓食古藤的後代。這現象為古藤增添了神秘色彩,讓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樹木醫生」團隊的專家葉少萍感到不可思議。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編著的《古樹與鄉愁》記載,古藤與何仙姑家廟有關。小樓鎮是中國道教「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何仙姑家廟始建於唐朝,是道教文化得到尊奉與發展的時代。兩者同一時代誕生,歷經滄桑,保留至今。

「樹木醫生」團隊近年來多次到仙藤園「會診」,發現歷經千年風霜,古藤與5株樹交錯相融,已分不清是藤纏樹還是樹纏藤。春夏之際,藤蔓上綴滿串串雪白花朵。按理,花朵結果後,經過媒介傳播,種子會傳至四面八方。但周邊方圓數公里,並無古藤的後代。現今專家們正籌劃把古藤引入種原庫,透過種子或無性繁殖,解開古藤獨居千年的奧秘。

從空中俯瞰,白花魚藤如巨龍盤踞

千年古荔雪後重生見證嶺南脈絡崛起

★古木:千年古荔

★座標:黃埔區玉岩書院

除了白花魚藤,廣州還有一株千年古樹,它就是黃埔區玉岩書院的千年古荔,據估測年齡已超1020歲。兩者同列千年「仙翁」,是廣州古樹的「絕代雙驕」。

4月初,記者來到千年古荔所在的山頭,只見巨石林立,漫山荔枝林鬱鬱蔥蔥。古荔枝樹高超5米,正掛滿白色小花。它的主幹從巨石間生長出來,分左右兩條,一粗一細。粗的樹幹內部已空,只留下半圈樹皮頑強撐起樹枝,老而彌堅,盡顯滄桑。這是一場意外造成的。李攀是千年古荔的守護者,他介紹,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冬,廣州下雪,樹木大部分被凍死,這株古荔枝樹被嚴重凍傷,枝丫漸腐,僅剩下半邊樹幹。就在人們以為它絕無生機之時,第三年,古荔枝樹絕處逢生,從樹莖底部萌發數條新枝,重煥生機。歷經千禧年滄桑,如今仍枝繁葉茂。

2021年,玉岩書院的千年古荔碩果累累

與白花魚藤一樣,千年古荔的來歷也無從考證。樹下石碑刻有民間傳說,稱千年古荔系呂洞賓雲遊四方時,投金丹於石縫,須臾成樹的。「傳說不可信。千年古荔更像是一株山枝,即山上自然生長的荔枝。」李攀介紹,直至800多年前的南宋,即古荔枝樹約200歲的時候,這片山林方熱鬧起來。南宋時,蘿崗鐘姓始祖鐘遂在此建種德庵,供子弟讀書,其子鍾玉喦和學生崔與之都在此求學,與古荔枝樹朝夕相伴,後均考中進士。

崔與之是出將入相的嶺南大才。在抗金前線,他令金兵聞風喪膽;在朝堂之上,他勤於政務,保境安民。南宋皇帝曾八次請他任參知政事,十三次讓他做右丞相,他皆推辭。在仕途巔峰期,崔與之急流勇退,歸隱廣州。1235年(南宋端平二年),一支軍隊叛亂,兵臨廣州城,官員聞風而逃,78歲的崔與之毅然登上城樓,向叛軍曉以禍福,又派人出城說服叛軍退兵,保護了廣州城。在學術上,崔與之被稱為「嶺南儒宗」,開創的「菊坡學派」被認為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皇帝親筆題寫「菊坡」二字相贈。史學家將他與張九齡並列,是嶺南文化的雙璧。

鐘玉喦晚年同樣辭官歸鄉,他將種德庵擴建為蘿坑精舍。他過世後,其子又將蘿坑精舍改為「玉嵒書院」。玉岩書院成為廣州歷史上12座著名書院之一,是廣州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書院之一。數百年來,依山而建的玉岩書院擁有樓閣、曲徑、水榭等景緻,形成「蘿峰四景」。眾多文人在此留下墨寶:唐代韓愈所題的「鳶飛魚躍」匾、明代海瑞為蘿坑精舍所題的楹聯、文天祥的木刻絕句、與湛若水有關的「山高水長」匾、張之洞所作的遊記…千禧年書院……千年古嶺相鄰,千南文的共同見證。

每當荔枝成熟,鄉親們會歡聚一堂,共慶豐收。黃埔區住房與城鄉建設局的趙永明介紹,讓人驚喜的是,2021年千年古荔結出累累碩果。更神奇的是,古荔的碩果竟有兩種味道。一種口感偏酸,果小核大,與山枝的味道相仿;一種口感較甜,果大核小,類似蘿崗本地桂味或糯米糍。其中原因,無人知曉。依據今年開花狀況,趙永明期待著,2025年千年古荔將又迎來豐收之年。

千帆過處萬木春

廣州逾萬株古樹如繁星點點,錯落分佈於11區中。歲月無聲,年輪裡記錄著廣州的變遷:扶胥港海紅豆,領略過盛唐廣州萬里通海夷道的波瀾壯闊;六榕寺古榕,聆聽過大宋蘇東坡的豁達與樂觀;海幢鷹爪蘭,見證了清代廣州一口通商時十三行的繁華……在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裡,中外文化在廣州水乳交融,古樹名木不僅是見證者,而且是精神文化的載體。

菩提榕留下海絲佳話訶林曾住三國經學家

★古木:菩提榕、訶子樹

★座標:光孝寺

「嶺南第一古剎」光孝寺內,不只一棵聞名中外的菩提古樹,還有一棵珍貴的訶子樹。訶子樹矗立在大雄寶殿後方西側,與癭發塔相對而立,一人可環抱。

光孝寺的菩提榕

訶子樹的歷史可上溯至三國。彼時,因屢次頂撞孫權,經學家虞翻被流放嶺南。他定居今光孝寺一帶後,著書立說,授徒講學,成為《易》學大家親赴嶺南的第一人,助力廣州私學的興起,為嶺南文化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虞翻所居庭院栽植了大量訶子樹,連片成林,被人稱為「訶林」「虞苑」。虞翻身故後,家人舍宅為寺,即今光孝寺的前身。唐天寶八年(749年),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未成,輾轉來到光孝寺,見到了寺內的訶子樹,留下了「此寺有訶黎勒樹二棵」的記載。據《光孝寺志》記載,明末仍有訶子50多株。如今寺內僅存1株,如稀世珍寶。

502年,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從印度攜來菩提榕苗,栽於光孝寺戒壇前,中國第一棵菩提榕就此種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到了宋代,「光孝菩提」被列為「羊城古八景」之一。如今,六祖殿前,菩提榕精神生機勃勃,樹影婆娑。需要指出的是,今日光孝寺的菩提榕並非千年前的首棵菩提榕。這裡另有故事。清嘉慶年間,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榕被強風吹倒,搶救無效。寺僧從南華寺取菩提榕枝條植於光孝寺。兩地菩提榕本出一脈,南華寺的菩提榕是早期從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榕上取枝條種植而成的,繫「子枝」;如此,今日光孝寺的菩提榕可謂是「孫枝」。

2015年,光孝寺菩提榕有衰弱跡象,滿樹枯黃。廣州市迅速啟動專案保護行動。專家採用透氣鋪裝技術,改造硬質化的立地環境,宛如給菩提榕穿上大號「洞洞鞋」,讓根係得以重新自由呼吸,菩提榕再次煥發生機。

古木蔽日東坡題「六榕」 南海神殿紅豆解相思

古木:細葉榕

座標:六榕寺

古木:海紅豆

座標:南海神殿浴日亭

光孝寺往東步行600多米,就來到六榕寺。這裡花塔高聳,古樹參天。補榕亭西側,1株細葉榕鬱鬱蔥蔥,高20餘米,胸圍近4米,冠幅20餘米,與高懸的「六榕」匾額遙相呼應,講述著蘇東坡與廣州的故事。

蘇東坡兩次被貶嶺南,去惠州、儋州時都經過廣州。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奉召自儋州北歸,到達廣州時恰逢秋涼時分,景緻醉人。蘇東坡欣然前往淨慧寺遊玩,當時寺內有古榕六株,濃蔭蔽日。寺僧請他題詩留墨。在歷盡人事糾葛、顛沛流離失所後,才華滿溢的大文豪欣然提筆,手書「六榕」二字。雖然仕途不順,但蘇東坡豁達樂觀,隨遇而安,與他眼前的榕樹一般,能屈能伸,頑強生長。在廣州,細葉榕的一粒種子、一段樹枝、一截斷根插在泥土裡、在沙土上,甚至在石崖的縫隙中,都能繁衍,而這正是「榕」字的由來。《閩書》曰:「榕蔭極廣,以及能容,故名曰榕。」淨慧寺後來也改稱為六榕寺。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棵古榕遭到破壞。民國時期,為了紀念蘇東坡,人們在原址補種了六株榕樹,榕樹下建一方亭,叫作「補榕亭」。雖然如今的細葉榕並非蘇東坡所見,但也記得蘇東坡對嶺南文化的影響。

除了六榕寺,南海神廟也留下蘇東坡足跡。在宋朝,南海神廟一帶的扶胥港是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南海神廟西南角有一處山崗,上有浴日亭。古時這裡三面環水,拂曉時分,紅霞初現,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萬公頃碧波染金光,這就是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北宋紹聖初年(1094年),蘇東坡被貶惠州途中,來到南海神廟,揮毫寫下《浴日亭》一詩,並被刻成石碑立於亭中,浴日亭從此聲名遠揚。

歷史上,浴日亭西側曾種植海紅豆,後來因酷暑而自燃。幸運的是,亭東側長有一株高達15公尺的海紅豆,至今已有300多年。「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每逢南海神廟舉辦「波羅誕」,逛廟會的年輕男女總會採擷這「相思」之物送給心上人,留下了「第一遊波羅,第二娶老婆」的佳話。

未有海幢先有鷹爪見證中外交往

★古木:鷹爪蘭

★座標:海幢寺

在廣州海幢寺,有一株鷹爪蘭靜靜地長在一個八邊形的大花池中,池邊建有里外兩層的石架,鷹爪蘭破土而出,枝條攀著石架伸展,冠幅有近20平方米。這株鷹爪蘭已有近420歲,比海幢寺更古老,因此曰:「未有海幢,先有鷹爪。」工作人員熱情地指引記者從它茂盛的葉子中找出綠色的花朵與小小的果實。她介紹,鷹爪蘭夏季進入盛花期,花朵先綠後黃,香氣先清淡再濃烈,味如鳳梨,吸引街坊前來賞花。

《千年樹說》書內的鷹爪蘭

關於這株鷹爪蘭的來歷,傳說不一。其中一個說法是明朝時,粵商郭龍岳到海外做生意。印度一商人欠他千金,即將回國的郭龍岳也不急於討回。這位印度商人十分感激,將祖傳的、外觀形似枯木的佛花送給郭龍岳。郭龍岳回國後,在自家花園種下佛花。經悉心培植,沒多久就萌芽發枝,開花結果。明末清初,有兩位僧侶向郭龍岳募緣得此地建佛堂,並在門額寫上「海幢」兩字,佛堂就建在「佛花」旁。人們慕名前來觀賞,問及花名,僧人說:「這是遠渡重洋而來的奇花異草,其形狀如鷹爪,就叫鷹爪蘭吧。」從此名字沿用至今。

海幢寺鷹爪蘭結的果

到了清代,海幢寺也是文人雅集的場所,更是西方人了解中國的窗口。清乾隆年間,廣州「一口通商」,十三行貨如輪轉。乾隆、嘉慶年間,與十三行隔江對望的海幢寺一度成為兩廣總督的外事接待場所,18世紀末訪華的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荷蘭德勝使團都在此受到接見。這段時期,許多外國人的遊記與外銷畫都對海幢寺進行記載與描繪。鷹爪蘭自然是中外人士爭相目睹的勝景之一,累積下中外交往的點滴故事。

鄧世昌手植樹別有英姿華峰寺蘋婆樹見證不屈

★古木:蘋婆

★座標:鄧世昌紀念館、華峰寺

每逢蘋婆開花的季節,樹上掛滿「小燈籠」隨風搖曳。清末及民國時期,中國經歷百年磨難,而廣州有兩棵蘋婆不僅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其中一棵,在海珠區的鄧世昌紀念館。鄧世昌幼時手植的這棵蘋婆別有英姿,百年來,這株蘋婆歷經多次狂風驟雨,卻如鳳凰涅槃,愈加茁壯。盆景大師周炳鑑曾用其枝培育了多株盆景子樹,放置於紀念館內,寓意英雄輩出。 2002年,時任甲午戰爭博物館館長戚俊傑將盆景子樹移植於當年北洋水師基地,鄧世昌手植之樹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在兩地茁壯成長。正如鄧世昌紀念館館長潘劍芬所說,英雄之樹開花結果,意味著英雄血脈的趙續。

另一棵蘋婆長於黃埔區的華峰寺。記者現場所見,這棵蘋婆有4~5公尺高,冠幅約5米,但樹形圓且優美。這棵蘋婆是黃埔區唯一的名木,已超200歲,其死而復生的神奇經歷象徵了中國人不屈的精神。

根據記載,抗戰時期,華峰寺是抗日遊擊隊在禾豐一帶建立的活動據點之一。 1942年,日軍闖入華峰寺,逼僧人交代遊擊隊員的行蹤。僧人不從,日軍便濫殺無辜,縱火燒寺。蘋婆樹被燒後,一度僅剩枯枝。神奇的是,2013年,華峰寺大雄寶殿落成之際,當年被燒焦的蘋婆樹罕見地開花結果,至今傳為佳話。

古樹名木綻繁花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和先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廣州的園林瑰寶。自1980年代以來,身處改革開放前線陣地的廣州,銳意進取,在全國率先開展古樹名木普查鑑定工作,創新古樹年齡測算方法,建設古樹公園,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保留珍貴的古樹名木資源,承載起市民共同的鄉愁,把人、樹、城和諧珠定格在雲共生山的畫面。

首創古樹測齡「三段法」

1983年,我國開展全國第一次古樹名木普查工作。當時,中國的樹齡普查方法單一,誤差比較大。成立僅5年的廣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即今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承擔起了技術攻關的任務。老一輩的科研人員發現,與人相似,樹木生長模式符合「慢—快—慢」的生長模式,第一階段:初生木質部年輪較窄(前3-10年),此時生長速度較慢;第二期,年輪間距逐漸增大,持續約10-30年;基於此,廣州首創出樹齡鑑定的「三段法」,並於1985年在《中國園林》首次發表,在測定的2萬餘株樹中,年齡誤差縮小至5%以內。

從此,中國有了測定古樹年齡的廣州方案。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畢可可介紹,樹齡鑑定的「三段法」已廣泛用於全國各地。2014年在福建省,廣州的專家們將朱熹手植的兩棵樟樹作鑑定。在典籍上,朱熹手植樟樹的時間有明確的記錄。但為了驗證廣州「三段法」的準確性,福建方面特別沒有事先告知。經「三段法」測定,兩棵樟樹的年齡超830歲,與根據典籍記載所推測的當時樹齡876歲誤差很小。

首開古樹全冠移植先河

2022年,廣汕高鐵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必經之路上,增城區石灘鎮白江村生長有一棵樹齡達128年的細葉榕。這棵細葉榕樹高約21米,胸圍約8米,冠幅約29~34公尺。

高鐵若因此改道將耗資龐大,又該如何保護這棵樹?廣州成立的首支「樹木醫師」專家團隊發揮了力量。經過專家評審,施工團隊找到一個能吊起約1000噸的吊機,先連樹帶土,挖出一個直徑9米、深2.5米的土球,再用吊機吊起這個巨大的土球,將整棵細葉榕移位100米。此次古樹全冠移植,細葉榕古樹樹齡高、遷移施工技術流程複雜,在全國實屬首例,創造了樹木全冠移植的工程先例。

增城區林業及園林局工作人員賴桉良介紹,3年來,細葉榕枝繁葉茂,狀況良好。

首棵樹木全冠移植的細葉榕

首批古樹公園廣州開園

今年1月,國務院頒布《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自3月15日起施行。這是中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應遵守的行為規範。在廣州,有關古樹名木的保護開展得更早,範疇亦較廣。年齡在80年以上的古樹後續資源已納入保護與調查的範疇。

2023年10月,白雲區彭加木古樹公園、花都區水口營格木林公園、黃埔區創新古樹公園、增城區永寧街龍山古樹公園被評定為廣州市第一批古樹公園。目前,廣州市已擁有古樹公園15個;按照計劃,至2027年,廣州全市將建成古樹公園、古樹鄉村30個。

在龍山古樹公園,分佈有300餘株大樹,不少已過百年,主要樹種為格木。這裡留有明朝大儒湛若水的足跡,湛若水曾多次告誡村民要保護後龍山古樹。這觀念在鄉間世代傳承。

開園以來,有了人的照顧,龍山古樹公園的格木長得更加鬱鬱蔥蔥。 「樹木醫生」團隊的專家葉少萍稱,格木是一種奇怪的植物,年少時群居,年老時孤獨。原來,格木早期耐蔭性強,中期對光照需求增加,格木上層個體冠幅大、透光率低,導致中間個體淘汰率高,因此存活的老格木特別珍貴。

高科技養護24小時天眼照顧

廣州流花湖公園內,一棵橡樹茁壯成長,已比2個成人高。橡樹原產於歐洲,壽命悠長,在華南地區露天栽培則實屬罕見。橡樹之所以來到廣州,背後有段古。159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帶給明朝萬歷皇帝,表達了英中兩國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遺憾的是,使者在途中遭遇不幸,未遺失的信件此後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她將那封390年的信送來中國。在訪華最後一站廣州,伊莉莎白二世來到流花西苑,親手種下一棵來自英國溫莎大公園的橡樹苗,寄寓兩國友誼像橡樹一樣長青、長久。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手植的橡樹

遠道而來,橡樹在廣州容易水土不服,怎麼辦?高科技登場了。流花湖公園在橡樹旁安裝了一個天眼,24小時監測橡樹;工作人員會每天觀察,精心做好各項保護措施。

放眼廣州,採用高科技養護古樹名木已成常態。廣州每一棵古樹名木都有各自的「身份證」,被納入廣東省古樹名木資訊管理系統。一個覆蓋省、市、區,甚至公園的多層天眼看護體系已成型,重要地段的古樹名木還裝有感測器連動監控。工作人員登入古樹名木智慧監管平台或古樹名木巡檢App,就算古樹名木被震動一下,都能第一時間被人知曉,實現一天24小時即時監測、精準回饋、快速處置等閉環管理。

木棉古樹下奏響歌頌英雄樂章

廣州春日,木棉花開,芳菲燦爛。 「英雄花開英雄城」2025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活動3月拉開序幕,全市30個核心場館聯帆起航,奏響了一曲歌頌英雄的華彩樂章。

在中山紀念堂的最美木棉王旁,以「紅棉為媒」,推出了「紅棉映雲裳」香雲紗走秀、「紅棉文創」展示、「木棉王」詩詞聯擂台賽、攝影比賽等活動。48萬多市民前來打卡,8,000多人次現場觀演,在最美木棉王下聆聽春天的故事,回味古樹見證的悠悠歷史。

中山紀念堂的木棉王

這株最美木棉王2025年已355歲,樹高約27米,胸圍約6米,冠幅約33米,如高大威武的英雄矗立於中山紀念堂東北角。幾百年時光如梭,古樹蒼翠挺拔,枝幹伸展,猶如張開的手臂,迎接四方賓客。越秀區林業和園林局工作人員週秉堯介紹,2018年,這株蒼勁古樹被評為「中國最美古樹」,也被稱為「木棉王」。每年3月前後,木棉花開,花碩大,紅如火焰,極為壯觀。

一棵古樹名木紮根廣州沃土,一圈圈年輪錒刻著城市永恆記憶。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古樹與鄉愁》的序言中深情地寫道:「漫步在千年花城的街頭巷尾、古寺院落與鄉間田野,驚嘆'中國最美古樹'木棉王之英氣、明悟佛門聖樹菩提樹之厚重、品味嶺南佳果荔枝之甜美、領略獨木成林榕樹之頑強……它們已然成為羊城的歷史沉澱和文化符號,孕育了自然絕美的生態奇觀,承載了廣州市民的鄉愁情思,見證了廣州山河田海的滄桑巨變。 」

•石磴泉飛山欲靜,洞門雲掩晝夜多陰。 ——明·海瑞

•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宋·蘇遼《浴日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讀懂廣州‧粵韻丨千年古樹述城史 萬木枝繁縈鄉愁》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澳门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莲花时报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