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师昌绪:我的人生观就是要祖国强大

2024-11-27 13:55 阅读量:3.1万+

华人号:侨园杂志社

人物简介:

师昌绪(1920—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

在近一个世纪里,师昌绪和同时代的科学家走了一条救国、报国、强国的道路。

师昌绪1920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北徐水县农村的一个大家庭,五代同居、四世同堂,祖辈出过进士。

师昌绪小时候饱受战乱之苦,特别是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刚上高小一年级的他在班里嚎啕大哭。他心里暗想:中国必须强盛起来,才不会受人欺侮。

1934年,师昌绪上了保定第二师范,这是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生除了读书,还要务农,晨练耍大刀、打形意拳,为的就是抗日杀敌。

“人生观定了以后,它就永远不会变。我的人生观就是要祖国强大。”师昌绪说。生于忧患的师昌绪意识到中国工业发展的薄弱,中国要强盛,就必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师昌绪怀揣实业兴国的理念,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去炼铜。在厂两年多,他考取国外留学资格。1947年,师昌绪转到鞍山从事钢铁工业。1948年8月,他利用之前考取的留学资格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到芝加哥附近的欧特丹大学,用两年半读完冶金学博士。攻读博士期间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师昌绪本想博士毕业后就回国,但因为战争关系,美国下令学理工的中国留学生都不许回国,于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助理研究员。在麻省3年,师昌绪边工作边争取回国。

回国的过程就像一场战争。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允许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作为积极分子一方面勇敢地向美国各界人士宣传游说,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销禁令;另一方面设法送信回国,要求当时国内的中央政府予以协助。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国向美国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赴美留学生的信成为美国政府扣留中国留学生的真实凭证。这些活动引起美国新闻界的关注,成为各广播电台、报纸的热门话题。麻省理工学院导师柯恩教授看到报道后问师昌绪回国原因,他回答说:“你们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而中国正在建设,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经过诸多努力,1955年4月,作为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师昌绪进入被放回的76人大名单,6月经旧金山乘“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船回国。9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找师昌绪谈话,说上海、沈阳任他挑,因为只有这两地有院属冶金方面的研究所。师昌绪服从国家分配,来到生活条件艰苦的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这里工作近30年。

1987年,师昌绪(前排右一)陪同宋健(前排中)视察金属所

在沈阳的30年是师昌绪精力最充沛的30年,他的工作是从事高温合金的研究与开发。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1964年,中国为提高发动机的性能,提出要搞空心涡轮叶片。当时中国没有制造空心涡轮叶片技术,于是金属所与设计、生产单位采用三结合的方式承担了这一任务,不到两年就攻克了难关,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这一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大面积推广,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师昌绪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宏观管理上。从“材料人”到“战略科学家”,师昌绪的每一个脚步都踏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使中国富强是唯一的目的,只要是对中国有好处的,我都干!”他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建议,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师昌绪被调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主任,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1986年他又被调到新成立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任副主任,主管政策局和材料与工程学部。基金委初创期有很大发展空间,师昌绪曾提出过多项具有开拓性的意见,并都付诸实施。

4年以后,师昌绪和张光斗、王大珩、张维、侯祥麟、罗沛霖5位科学家共同倡导成立中国工程院。因为他们深感中科院主要面对自然科学家,而中国今后重点发展经济,靠的是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地位亟待提高。不久成立了一个以国务委员宋健为组长,由45名科学家和部门代表组成的筹备组,师昌绪被指定为筹备小组副组长之一。在整个筹备期间,师昌绪花费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中国工程院实行院士制度,1994年,在首届中国工程院大会上,已74岁高龄的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作为两院院士,师昌绪竭尽全力,使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

在此期间,师昌绪还主持了包括国家材料规划、评奖、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的建立与评估工作,提出国防用碳纤维生产必须立足国内。此外,他还倡导和推动加速镁的研发、大飞机立项等。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师昌绪和老伴郭蕴宜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马不扬鞭自奋蹄,在中国科技进步的征程上,师昌绪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来源:《侨园》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282期)

记者:高凡

编辑:张艳红  责编:王春棠  审核:孙海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师昌绪:我的人生观就是要祖国强大》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辽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辽宁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