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14:08 阅读量:2.6万+
华人号:侨园杂志社人物简介:
张克威,原名张玉琇、张于修,1901年10月10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畜牧专家、教育家,辽宁省侨联第一届主席。历任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一二九师生产部部长、长春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等职。曾创建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并担任沈阳农学院首任院长、首任统战部部长。
抗战中他曾远赴延安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待;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以重任三次创建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并带领学校发展壮大;他曾积极参与筹备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并出任第一届侨联主席……他就是曾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侨联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沈阳农学院创始人张克威。
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1917年,品学兼优的张克威成功考取吉林省第一师范学校官费生,并于1920年11月远赴美国西雅图求学深造。1921年9月,他赴密西西比州立农工学院学习农业工程专业。1923年秋,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攻读农学专业,主修农业管理,辅修农业经济、农学和畜牧学。1926年7月,他顺利毕业,并转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一年,攻读畜牧学科。1927年秋,他来到芝加哥大学畜产品加工制造学院,学习畜产品加工制造专业。1931年2月,一直期望“科学救国”的张克威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带着新婚妻子踏上了回归故土、报效国家的征途。
20世纪50年代初,张克威考察校址
20世纪60年代,张克威陪同印度尼西亚代表团参观学校果园
张克威回到祖国后,立刻被推荐为中东路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副场长。但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试验场被日本人接收,张克威被迫离开自己钟爱的农业科研事业,奔赴北平。1935年4月,张克威在友人家中第一次见到了中共党员李向之,经由他介绍加入了东北人民抗日会,并先后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常委。1936年9月,工作突出的张克威被中共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正式吸纳为中共党员,并在之后负责协调群众团体和对东北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3月,张克威在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40年,张克威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他也利用自己的农学知识在边区引种良种,取得畜牧业的大丰收,有效提高了边区部队装备和战斗力,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1948年3月,张克威被派往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处工作。1949年7月,张克威升任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分管水产、畜牧以及农业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科教兴国”一直是张克威的理想。1949年1月,沈阳农学院在塔湾成立,当年招收了200多名学生。1949年3月,根据东北地区南部发展生产的需要,张克威和孙德山受上级命令在塔湾再次共同创办沈阳农学院,并将原来的东北大学农学院、长春大学农学院、中正大学农学院共700余名师生由北平接回沈阳。1950年9月,学校成立了农艺系、植保系、土壤系、畜牧兽医系、农经系,一所新型农业大学在塔湾兴起。张克威认为,办好农学院,培养人才是搞好科研、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1951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52年,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东北南部重建一所农学院,留任张克威创建沈农,开始了第三次筹建工作。之后,他在东陵附近选址,从1952年5月开始,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建设,学生一、二宿舍及食堂、综合教学楼、农机厂和八栋平房的教职工宿舍先后落成,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张克威认为,校舍可以盖得简单、实用,但在教学和科研设备上不能节省。
1952年7月,全国农业院校开始大规模院系调整。张克威首先将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师生和家属接到沈阳,然后又从哈尔滨接回东北农学院土壤肥料系、植物病虫害系、农艺系园艺专业的师生和家属。这其中就有著名的林业和真菌学家邓叔群、柑橘学家钟俊麟、土壤学家陈恩凤、遗传学家曹诚英、农业生物统计学家赵仁镕、植物病理及真菌分类学家张际中、农业化学家林振骥,以及著名的植物病理、抗锈育种学家吴友三和农业工程学家张季高等。
1952年10月,张克威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沈阳农学院专职院长。从1952年至1962年的10年间,在张克威的带领下,沈阳农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1985年,沈阳农学院成功跻身全国8所重点农业院校行列,而学校也经农业部正式命名为沈阳农业大学。张克威的夫人金棐请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如今,沈阳农业大学已成为全国最大、系科最全的新型农业大学。
成功抢救国宝《清明上河图》
张克威的事迹有很多,而在东北解放区成功抢救和保护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他最为世人称颂的义举。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他便将大量珍宝、古玩、字画偷运出北京故宫。1932年,伪满洲国在吉林长春成立,溥仪又将藏于天津的文物珍宝偷运至东北伪满皇宫的书画楼里,北宋画师张择端创作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便在其中。
1965年,张克威接待日本青年代表团来校考察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克威回到家乡吉林长春担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一直以来,张克威看到曾属于国家的珍宝古玩字画时刻面临流失海外的风险而忧心如焚,便尽力收集并保护这些散落在东北的珍贵文物。由于当时东北的行政管理权归属国民政府,张克威无法通过官方身份保护这些文物,便利用各种机会以个人名义去收购。在这些被张克威抢救回来的文物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此后多年,如获至宝的张克威一直将这些画卷藏在家中,并严格交代家人不许动、不许看。
1946年5月,张克威曾将一直随身携带并全力保护的文物字画托付给好友张宪武,直到1948年4月末,张克威才在完成抢修吉林丰满水电站任务后,前往张宪武家,找回两年前他所托的文物。
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筹备成立了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专门负责抢救、收集和整理在战争中失散的国家文物图书等工作。张克威便立刻将多年来悉心保护的十几幅字画交给了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1948年11月,随着东北解放,东北大区机关陆续迁到沈阳,在战争中发现和找到的文物也都从东北各地运抵沈阳。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建立,收藏了数目众多的古代文物,被张克威成功抢救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成为备受世人瞩目的珍贵藏品。1959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决定,《清明上河图》等4件国宝正式拨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至此,这幅从紫禁城流失多年的名画终于又回到了北京故宫。而张克威在国宝回归人民手中的抢救和保护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致力于科研事业发展
翻看张克威的工作履历,会被他丰富的业绩而深深折服。1950年,他担任中国科联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58年,任中国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沈阳科联首届主席。1959年,任沈阳市科协首届主席、辽宁省科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55年至1964年,任第一、二届辽宁省人大代表。1961年,任辽宁省农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1962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草原利用小组成员、辽宁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1963年,任中央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克威
多年来,张克威为辽宁省侨联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62年起,他担任省侨联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出任省侨联第一届主席。
作为全国侨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张克威热爱科研事业,倡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实验室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主张满足当前生产需要与长远发展要求相结合。他曾主持“苏联大白猪表现异常”的科学研究,经过对患病苏白猪脑组织及血液的病原研究,确定其为日本乙型脑炎,纠正了疑似布氏杆菌病的错误结论,使大白猪在我国得以保留和推广,成为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猪种资源。他还主持育成良种“沈花猪”,对辽宁乃至东北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来源:《侨园》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282期)
记者:王春棠
编辑:张艳红 责编:王春棠 审核:孙海燕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