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对待生命消逝的从容 -- 读重来《墓碑前的冥想》有感 ■作者:Sophie(美国)

2025-04-03 20:50 阅读量:1.4万+

华人号:文舞霓裳

《文舞霓裳》文学专栏  第439期

【作者 Sophie】1949年出生于大连。下过乡,打过工,大学学业。1999年从长春第一汽车厂退休,2004年移居美国。读书与写作是一生中唯一的爱好,也是余生中寻得的最快乐之事。

对待生命消逝的从容

——读重来《墓碑前的冥想》有感

 

清明时节的青团,总是裹着艾草的清香。重来老师笔下的青团,却多了一层别样的滋味——那是岁月沉淀后的思念,是历经沧桑后的释然。读《碑前的冥想》,作者在墓园里与父母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捶胸顿足,只有轻声细语地诉说,和眼角眉梢的温柔。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孩子手拿油菜花追赶蝴蝶的画面,母亲用“人在做,天在看”教导子女的场景,还有那早晨起床特意烧制的红烧肉——这些记忆碎片,在重来老师的笔下,都成了连接生死两界的桥梁。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位儿子对父母的怀念,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当他在孙子满月时去墓地“报喜”,泪如雨下的瞬间,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重来老师的文字有种特殊的魔力,能把最深沉的情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说清明扫墓的心情“不再像头几年那样悲伤”,而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这种情感的转变,不是遗忘,而是将悲痛升华为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当他在墓碑前摆上青团、红烧肉,仿佛父母就在身边吃饭的场景,让人既心酸又温暖。这种中国式的祭奠,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活人与逝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又一种方式。

在这个凡事都在追求速度的时代,重来老师教会我们慢下来,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静静地与逝去的亲人“说说话”。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那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墓碑前一一倾诉。这种祭奠方式,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治愈。

读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明白,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缅怀逝者,更在于提醒生者: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些离去的亲人就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活在我们传承的家风里,活在一代代讲述的故事里。就像重来老师说的:“明-年-见”三个字在春日的墓园里回荡,不是告别的尾声,而是又一个约定的开端。重来老师这句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中国人对生命最深邃的理解——死亡可以阻隔相见,却割不断思念的绵延。那炷香燃尽时升起的翡翠色烟雾,不是终结的符号,而是来年再会的信笺,轻轻飘向云端。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下得恰如其分,既不打湿衣衫,又足够湿润眼眶。我们在墓前摆上的青团,是给另一个世界的家书;擦拭墓碑的动作,是为亲人整理衣冠的温柔。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密语,是跨越阴阳两界的暗号。重来老师笔下那“久别重逢的喜悦”,正是破解了这组密码后的豁然开朗——原来他们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个我们暂时去不了的地方居住。

中国人祭祖的智慧,在于将悲伤转化为无尽的陪伴。我们不在墓前嚎啕,因为知道逝者最不愿见我们伤心;我们不说过多的再见,因为相信总有重逢之时。一炷香的时间,足够诉说一年的悲欢;一盘青团的热气,能够温暖两界的距离。当重来老师对着墓碑说“明年见”时,他延续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祭扫传统,更是一种对待生命消逝的从容态度。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清明祭扫成了最庄重的记忆仪式。我们年复一年地赴约,不是为了证明记性有多好,而是要让那些离去的亲人知道:他们依然被记得,依然被需要,依然活在生者的世界里。这份承诺,比任何华丽的墓志铭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来自心跳的频率,来自血脉的呼唤。

愿逝去的亲人安息!愿在世的朋友安康!

【作者 重来】生于上海,专栏作家,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热衷言情和伤感文学创作。散文、随笔、游记、小说时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并有在日本、美国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代表作长篇小说《越不过的山丘》、专著《人参图鉴》。

 

墓碑前的冥思

青团悄然上市,这几天已经开始热卖。老字号青团以其品牌优势占据着各大超市醒目位置,有地方还出现排队购买现象。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
 
2023年元月表哥离开了这个世界,正值我国历史性地结束新冠疫情防控初期,全国上下“白色恐惧”阴影犹在,红白喜事一切从简,农村也不例外。表哥的白事豆腐宴一拖再拖,成了侄子一个心结。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丧葬风俗在农村依然强劲,老家丧事有白喜事之称,既然大家还信奉着这种风俗,侄子说,今年正清明把这件事办了。
 
昨天去墓园看望父母。母亲大人离开我们已经有19个年头,父亲则更早,有31年了。儿子出国前,每年清明节会随我们去墓园拜祭两老,那时正值上海油菜花满开的季节,墓园周边一片金黄色,欢快的蜜蜂个个珠圆玉润,在花丛中起舞的还有白色的蝴蝶。儿子喜欢手拿一支油菜花在田间追赶蝴蝶。有老人宠爱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还在襁褓中,母亲就和他说大学、成家、立业、生子之类的事,可见他们渴望见证孙子成长过程的心情之迫切,我笑老妈傻,老妈说,那相信胎教的人岂不是更傻吗。天不遂人愿,还没等来儿子去美国留学,他们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我在孙子满月的那天,去墓地探望两老。我说给你们报喜来了,你们有重孙了,话一出口,泪如雨下。如果父母亲还健在的话,这将是一件多么圆满的喜事呀。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伤心地流泪了,这是四年前的一件事。
 
我从包里拿出一块白色小方毛巾,跪在墓碑前,擦拭两老烤瓷照片,擦了又擦,貌似在病榻前给他们洗脸擦手,母亲蜡黄的手背,父亲筷子粗细的手腕仿佛就在眼前。一阵酸楚涌上心头,不过,今年我没流泪。不知从哪年开始清明扫墓的心情不再像头几年那样悲伤了,到了墓地就是流泪,想好的话一句也没说,全又都带回了家,现在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去墓园宛如去赴约,去兑现每年告别老人家时许下的诺言:明年见。这种感觉真好,慢慢地向他们倾诉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和变化,聆听他们在那个世界的故事。清明的雨,春天的风,一切尽在其中。
 
母亲问,今年你来早了?我说,是的,因为清明节要去乡下。我没告诉你,你一直牵挂的侄子去年走了。我从美国回来便心急火燎地去了乡下,表哥是在见到我两小时后闭上眼睛,平静地离去的。我在美国时,得知他健康出了问题,我们视频过,他说,生命不长了,希望见我一面,哪怕是一眼。
 
母亲嗯了一声,恍若她早已知道了这件事。这更让我相信,天地之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死者的灵魂可以来往如梭地在天地间穿越,人与死者的信息传递可以在思念、幻觉、梦境、特殊磁场等环境中完成,无声,却生生不息。母亲生前常常用“人在做,天在看”这句老话敲打我们。这里的“天”你可以理解为“老天爷”,也可以信为去世的先辈。我们的所作所为,老祖宗都看在眼里。你可以是无神论者,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绝不能做一个缺失良知的后生。父母不强调我们必须为家族荣誉而战,但千叮咛万嘱咐小辈行事不能超越道德准则红线,使老祖宗蒙受奇耻大辱。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也是这样在教育我们的孩子。
 
社会开始倡导环保、安全的祭扫方式,现在墓园内禁止焚烧祭祀,每年习惯烧些纸钱给父母的我心里总会有些惆怅,在我的观念里这是表达对逝去亲人怀念的一种传统习俗,你把它上升至一种远古文化也未尝不可,当然你硬要说这种行为是封建迷信,又污染环境,我无力争辩,咱不烧就是了。好在母亲说,身边有大量存货,几辈子都花不完,我心里好受了很多。这些都是往年烧给他们的,可见他们依然沿袭着勤俭持家的家风在过日子。
 
中国房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举国上下全面开花,上海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5.3平方米,新的楼盘依然在轰轰烈烈建设,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五口之家是在11平方米的“螺丝壳”里起居生活,也没觉得日子有多么的不堪。要说这世上最没节制的恐怕就是人类的贪欲本性,这种本性还体现在死后的墓地建设方面,如今的墓地讲风水、要面积、用材好、还要考虑便利,建设门槛越来越高。一二十年前购买的墓地在这些方面显然已经陈旧落后,一直在想给父母的墓地换成花岗岩材料的,他们左邻右舍也确实有换的。每每想到母亲节俭的一生,我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清扫墓地的时候,陡然发现去年使用过的那个香炉还在一旁,完好无损,我去小卖部买了一炷香。墓碑前香雾缭绕,立刻有了烟火气。我把菜和水果在墓碑前平展地铺开来,我对他们说,这些水果要加快吃,它们容易腐烂;母亲喜欢吃鱼和红烧肉,媳妇早晨起床烧的;父亲超爱青团,我买了功德林黑芝麻青团。站在墓碑前看着两老吃饭,心里很开心,仿佛我们一家人又回到了从前。
 
我隐隐约约有种感觉,父母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他们为了不打扰我们的生活,去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
 
一炷香燃尽,最后一缕翡翠般深绿色的烟雾嗤的一声袅袅而起,父母的身影随之消失了,消失在深邃的天空。我举手向他们道:明—年—见!
 
这又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文章转载自《重来文字》公众号)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对待生命消逝的从容 -- 读重来《墓碑前的冥想》有感 ■作者:Sophie(美国)》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卡罗莱纳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C-南北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