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20:50 阅读量:1.4万+
华人号:文舞霓裳《文舞霓裳》文学专栏 第439期
【作者 Sophie】1949年出生于大连。下过乡,打过工,大学学业
清明时节的青团,总是裹着艾草的清香。重来老师笔下的青团,却多了一层别样的滋味——那是岁月沉淀后的思念,是历经沧桑后的释然。读《碑前的冥想》,作者在墓园里与父母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捶胸顿足,只有轻声细语地诉说,和眼角眉梢的温柔。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孩子手拿油菜花追赶蝴蝶的画面,母亲用“人在做,天在看”教导子女的场景,还有那早晨起床特意烧制的红烧肉——这些记忆碎片,在重来老师的笔下,都成了连接生死两界的桥梁。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位儿子对父母的怀念,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当他在孙子满月时去墓地“报喜”,泪如雨下的瞬间,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重来老师的文字有种特殊的魔力,能把最深沉的情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说清明扫墓的心情“不再像头几年那样悲伤”,而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这种情感的转变,不是遗忘,而是将悲痛升华为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当他在墓碑前摆上青团、红烧肉,仿佛父母就在身边吃饭的场景,让人既心酸又温暖。这种中国式的祭奠,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活人与逝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又一种方式。
在这个凡事都在追求速度的时代,重来老师教会我们慢下来,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静静地与逝去的亲人“说说话”。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那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墓碑前一一倾诉。这种祭奠方式,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治愈。
读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明白,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缅怀逝者,更在于提醒生者: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些离去的亲人就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活在我们传承的家风里,活在一代代讲述的故事里。就像重来老师说的:“明-年-见”三个字在春日的墓园里回荡,不是告别的尾声,而是又一个约定的开端。重来老师这句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中国人对生命最深邃的理解——死亡可以阻隔相见,却割不断思念的绵延。那炷香燃尽时升起的翡翠色烟雾,不是终结的符号,而是来年再会的信笺,轻轻飘向云端。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下得恰如其分,既不打湿衣衫,又足够湿润眼眶。我们在墓前摆上的青团,是给另一个世界的家书;擦拭墓碑的动作,是为亲人整理衣冠的温柔。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密语,是跨越阴阳两界的暗号。重来老师笔下那“久别重逢的喜悦”,正是破解了这组密码后的豁然开朗——原来他们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个我们暂时去不了的地方居住。
中国人祭祖的智慧,在于将悲伤转化为无尽的陪伴。我们不在墓前嚎啕,因为知道逝者最不愿见我们伤心;我们不说过多的再见,因为相信总有重逢之时。一炷香的时间,足够诉说一年的悲欢;一盘青团的热气,能够温暖两界的距离。当重来老师对着墓碑说“明年见”时,他延续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祭扫传统,更是一种对待生命消逝的从容态度。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清明祭扫成了最庄重的记忆仪式。我们年复一年地赴约,不是为了证明记性有多好,而是要让那些离去的亲人知道:他们依然被记得,依然被需要,依然活在生者的世界里。这份承诺,比任何华丽的墓志铭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来自心跳的频率,来自血脉的呼唤。
愿逝去的亲人安息!愿在世的朋友安康!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