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17:00
华人号:水韵江苏江南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文明长卷中璀璨的一页。六朝的酒韵醇香,浸润着魏晋风骨;南宋的茶意清雅,勾勒出宋韵风华;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开埠与世界交融,咖啡的馥郁又为这片土地注入摩登气息。酒、茶、咖啡,三者跨越时空,在江南大地上交织出独特的精神图谱,既是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韵,更是文明演进的生动注脚。
4月22日,“一杯江南——藏在杯中的三城三味”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开展,该展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承办。展览汇聚南京、上海、杭州三地博物馆珍藏的170余件文物,以器物为媒,讲述江南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之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第一部分“惟有饮者留其名”聚焦与酒相关的文物及相关故事,从六朝时期酒盏、酒壶等酒器,到与饮酒有关的画作、拓片,特别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将观者引入那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文人以酒为剑,劈开礼教束缚,在醉意中追寻精神自由,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基因。
“与以往展览不同,我们这次注重讲好文物故事。”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岳涌告诉记者,“因此,我们用特别具有故事细节的绘画与文物相结合。”岳涌指引记者看画像砖上名士刘伶、阮籍、山涛、王戎等人身旁的盛酒器,随即又引导记者看六朝各时期出土的陶耳杯、陶樽勺等饮酒实物器皿,砖画上的图与文物一一印证,相互有了依托。
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朝时期,建康城便盛行饮酒之风,名士们纵情诗酒,留下诸多豪放不羁的逸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领会六朝酒文化,展厅里还设置了“曲水流觞”艺术装置,透明蜿蜒的“曲水”,酒盏仿佛在水上流缓缓漂动,重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雅集场景。
与之相呼应的,是展柜里陈列的清拓《兰亭序图》,四十一位名士列坐清溪,赋诗饮酒。
从六朝的风流雅集,唐代金陵美酒醇香醉人、闻名于世,到明清的市井酒肆,南京的酒文化既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风雅意趣,也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烟火气息,成为江南人文生活的生动缩影,见证着古都的繁华与变迁。
如果说酒主题,展现了六朝时期的名士雅韵、明初“曲巷通衢酒肆林”的盛景,打造酒文化叙事线,体现南京城市气质。那么第二部分“且将新火试新茶”则以茶文化为主题,通过杭州径山茶宴、宋代点茶器具等,体现杭州的禅茶一味特点。
杭州自古便是茶都,唐代清韵的禅茶文化,成为茶道交流的文化之源;宋代风靡的点茶技艺,化为“禅茶一味”的哲学巧思;明代“废团改散”的茶叶革新,使清香甘洌的龙井成为江南茶的代表。
茶展区以茶为媒,串联起禅意、风雅与杭州城的人间烟火。杭州博物馆带来了南宋龙泉窑刻花菊瓣纹盏托、银茶匙、铜盏托等,其中,南宋吉州窑黑釉仿剔犀纹盏,则是宋代点茶文化的重要物证,乌黑底釉上剔刻出如犀角般的云纹,展现吉州窑“仿犀角雕”的独特工艺的同时,又呈现了宋代“斗茶”对黑釉茶盏的审美。
明清时期,斗彩、粉彩等瓷茶杯,瓷盖盏、瓷盖碗,成为展示主流,看着眼前的茶器,遥想盏中的一泓碧色,既是江南生活的文化符号,亦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永恒语言。
时光如梭,随着上海开埠而来的,不仅是又一次与世界融合,还有饮食的多元。咖啡文化的兴起和更迭便是上海开放包容的体现之一。
走进“破睡咖啡无限意”展区,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各种近现代西洋咖啡器皿、咖啡豆罐,主办方还复现了一处海派生活起居场景,钢琴、台灯、咖啡研磨器……步入其中,也便步入了浓郁的怀旧岁月。
19世纪末,咖啡被引入上海,上世纪30年代,咖啡文化已风靡上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符号,老上海的咖啡馆既浓缩了国际最新潮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知识分子交谈聚会的公共空间。此后咖啡这件舶来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一尊酒器,一盏茶瓯,一杯咖啡,承载的不仅是饮之趣,更映照出江南人精神世界的流转与坚守。透过这些展品,观众可窥见江南文化如何以包容之姿,在传承中创新,在交融中新生。
记者 徐宁 文/摄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