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市委认为,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上海作為我國開埠最早的城市以及目前最大和最發達的城市,一直以來都是引才聚資的前沿。
對此,致公黨上海市委開展專項重點課題研究,彙聚高校、政府僑務部門、留學社會組織、市歐美同學會等不同涉僑、涉留學歸國人員部門的智慧,對在滬留學歸國人才的生存狀況、人才貢獻情況、人才發展面臨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浦江人才計畫”為例和留學歸國人才發展個案分析,對本市的人才政策和方略進行評估,由此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進一步優化本市留學歸國人才服務政策的建議。
據調研顯示,目前本市留學歸國人才的發展還存在以下突出訴求:一是需要拓寬資訊管道。回國、來滬求職、創業的過程中,海歸仍或多或少受到獲取資訊管道不暢、創業資源對接不順的鉗制,強關係網絡和非正式關係仍在求職創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二需進一步加大對人才發展的多種扶持力度。圍繞海歸人才就業、尤其是創業過程中最關注的人才服務、稅收租金減免等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用足政策、強化支撐,也是緊迫的重要訴求之一。三是渴望有更加優化的服務體系。“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提出和發展已為企業辦事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對海歸人才創業過程的新問題、新訴求,政府也需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體系和鼓勵發展市場化服務功能,為海歸創業企業和創新項目實現最大化賦能。
從政策實施和效果看,本市留學歸國人才發展服務政策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第一,相關政策主要是集中在留學歸國人才的待遇、支援、服務等方面,而對人才支持基礎上的要求和附加條件等方面比較欠缺。
第二,通過浦江人才等專案的具體分析來看,多年來留學歸國人才的專業方向相對集中在材料、生物醫學、化工等領域。
第三,通過對留學歸國人才發展的案例分析來看,在表達人才成長方面的衡量指標上對人才帽子等的評價比較具體,但是對創業型人才的評價基本集中在企業稅收等方面,而對創業型人才在“卡脖子”等技術創新方面的貢獻評價較少。具體而言,發現創業型人才的領域也相對單一集中在諸如“互聯網+”等網路技術、金融產品等方面,而對先進製造業等方面的貢獻相對較低。
對此,致公黨市委集體提案建議:
1.在人才引進方面,應該向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傾斜,加大對這類人才的引進力度。
2.在未來的人才支持方面,應盡可能向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傾斜,要注重相關研究成果的實用性評估,集中力量支持那些解決具體問題的人才發展。
3.應大力支持關鍵製造業方面方面的人才。特別是應建立針對創業型人才評價的體系,並以此作為進一步支持的依據。
4.研究發現留學歸國人才正在呈從中心城區向周邊城區擴散的趨勢,這是對於上海市發揮各具特色城區資源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建議結合五大新城建設,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吸引留學歸國人才積極參與五大新城建設,提升五大新城的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