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18:31 阅读量:2.6万+
华人号:书写人生周末一大早,朋友就打来电话,说起女儿的成绩。
她没有吐槽女儿考得不好,而是哭诉自己的委屈:
女儿明年参加中考,我不想给她压力,好心安慰她别着急,考不好也没关系,她却说我见不得她好。
女儿情绪崩溃,反驳的话一字一句都扎在她的心上——
妈,我算是看清了,原来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个水平。
难到我平时的努力,在你心里就只配取得这个成绩吗?
我以后都不想学了,考再好有什么用,根本没有人在乎啊!
朋友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好心安慰女儿,为何导致了反面效果?
我跟她分享了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莉在《共情的力量》中的一句话:
“感情上被理解之后给出的安慰,才更有价值。”
对女儿来说,考试不理想,肯定会觉得难受。因为每天起早贪黑学习、练错题、背笔记,自然是希望有所收获的。
如果父母没看到这一点,只是一句 “没关系”“不要紧”,对女儿来说,则是轻飘飘忽略了她的付出,看不到她对成长的渴求。
那些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往往会慎重选择对策。
网上一位妈妈,和朋友有类似的遭遇。
她无意把女儿放在冰箱的蛋糕打翻在地,立刻和女儿道歉,女儿不领情。
为了缓解尴尬,她提出重新买一块蛋糕补偿女儿,女儿还是止不住地哭泣。
看怎么都解决不了问题,妈妈没了耐心,干脆不哄了。
并认为女儿太矫情,就是一块蛋糕的事,这么连哭带闹的,至于吗?
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女孩为了减肥,已经很久没碰过甜食了,这个蛋糕是她和同学打赌赢了的战利品,她忍着没吃,准备等周末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细细品尝。
这块蛋糕对妈妈来说,是花钱就能买来的食物,而对女孩来说,却是她的小荣誉和期盼已久的小确幸。
妈妈给女儿道歉和补偿措施,表面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却始终没有接纳女儿失落的情绪。
心理学家常军说:
孩子之所以会歇斯底里,就是因为内心的负面情绪流不出去,父母或是不理解,或是不想探究,孩子那些无处宣泄的情绪就会积压到内心。
要么感觉孤单无助,对父母关闭心门;要么和父母对立,用情绪崩溃来求得父母的关注。
当孩子伤心时,每个父母都会流露出心疼和同情,但是只有“同情心”还不够,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同理心”。
两者虽然一字之差,效果却相差万里。
美国休斯敦大学布琳·布朗教授制作的动画短片《同理心的力量》,清晰地表达出了两者的区别。
狐狸不小心落入深井,它向上喊:“有人吗,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害怕。”
朋友麋鹿在洞口瞟了一眼,说:“喔不,这真的很难受,好可怜啊。”
他还试着扯开话题,分散狐狸的注意力:“要不要先吃块三明治?或许你会好一些。”
这是同情心。
另一个朋友大熊看到狐狸的处境,没有说不痛不痒、转移话题的鸡汤,而是直接爬到洞中看看发生什么事情,拥抱狐狸并告诉它:
我知道在这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并不孤单,我会陪着你一起想办法爬上去。
这是同理心。
布朗教授说:
同情心促使失去联结,会使人们关系疏离,感到冷漠无力;同理心会激发人与人的联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父母用同理心对待孩子,孩子才会认定父母是接纳自己、会帮助自己的伙伴,对父母打开心扉,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除了运用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站在一起,还要怎么帮助孩子摆脱困境,走出悲伤和压力呢?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男孩非常喜欢踢球,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在比赛中,他都非常的努力。
然而,当大部分孩子已经很熟练地学会头球,他却始终不得要领,连球都碰不到。别的孩子跑得快、脚步灵活,他却一直落在后面,还经常被别人撞倒。
教练看着男孩叹气,委婉对男孩妈妈说:“孩子学得很认真,但基础真的很一般。”
妈妈看到了儿子的失落情绪,决定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跑步训练时,孩子被队友远远抛下时,妈妈告诉他,努力超过前面那个人就好; 在顶球练习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失败时,妈妈鼓励他,只要跳得比上一次高就好。
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目标明确、不断练习,逐渐突破自己的体力和能力上的局限,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为团队赢得了宝贵的一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困境。
这时我们除了要看见孩子的难,更重要的是站得再高一些,给孩子提供方法和指导,帮助孩子迈过这些沟沟坎坎。
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们除了给孩子情感慰藉外,还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逐个解决;
当孩子陷入同学间的矛盾时,我们可以共情孩子的愤怒情绪,但也要帮助孩子看清矛盾发生的缘由,想好对策,避免再次发生。
而这些,正是教练型父母的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
教练型父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并通过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更重要的是,教练型父母从不认为失败是可怕的事情,反而觉得那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好机会。
这背后蕴含的,也是父母的成长型思维。
美国作家大卫·史华兹说过:
一种思想如果进入心中,就会盘踞成长。 如果那是一个消极的思想种子,就会生出消极的果实,积极的思想种子,就会生出积极的果实。
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会影响孩子的心态,让他们不再畏惧失败,有勇气尝试新方法,不断尝试,去突破自身局限。
无论是考试失利,还是人际交往受挫,当孩子遭遇挫折或者失败,父母可以通过这三个步骤,把成长型思维的种子洒在孩子心里。
第一步,接纳:看见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并接纳他。
北京师范大学傅纳教授谈过一个案例。
一个女儿向妈妈诉苦,说宿舍里的同学总是很晚睡觉,熄灯了还在敲电脑,她向室友反映这个问题,室友依旧我行我素。
妈妈马上给孩子出主意:“你别理她,她再这样你就去掀开她的帘子,把她电脑关机。”
傅纳教授指出,这个做法不妥。
孩子抱怨,不是想让父母给她提供具体的建议,首要需求是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式的回应。
妈妈如果说:“哎呦,女儿在寝室没有休息好,快来妈妈抱一抱,”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识别到、并接纳了,心里非常舒畅。
同样,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我们也要首先理解孩子的沮丧,安慰他:“妈妈看到你有些难过,能给我讲讲吗?”
只有引导孩子说出感受,他们内心的情绪得以排解,孩子才能走出负面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理智脑”才能开启思考模式,倾听别人的意见,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联结:进行“失败教育”,加强与孩子的联结。
演员陶虹曾讲过,她女儿不爱玩积木,无论她“诱惑”多少次,女儿都不感兴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自己不在,女儿都会过去玩,一旦看到她来了,便马上跑开。
后来陶虹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和妈妈对比,感觉自己很失败,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让丈夫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用行动告诉孩子:
爸爸搭积木也会倒,大人也会犯错,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
慢慢地,孩子释然了。
其实,在孩子生活中,失败才是常态:上台演出会忘词,考试会失利,人际关系会出问题……
孩子甚至会重复面对这些失败,这才是孩子真实的经历,所以让孩子用平常心去面对失败非常重要。
芬兰就设立了“国际失败日”,每个人都在那一天争相晒出自己的短处,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也会走进校园,分享自己成功背后的失败经历,以及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它不是结果,而是新的开始。
所以,当孩子失败时,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和应对方法,对孩子说:
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失败的确很可怕,但好在我们会从中得到成长,越做越好。
这样既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又能让孩子卸掉压力,重新启航。
第三步,鼓励:做孩子的教练,鼓励他积累小进步。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讲过,她是如何让儿子养成记备忘录的习惯。
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记备忘录,但因为小学作业少,并没有遗漏的情况。
可是到了初中,作业繁多,他还是不愿意记。这就导致了他不是漏写作业,就是写错作业,经常被老师罚站。
于是,她和儿子约定:每天记备忘录可以得到一个贴纸,五个贴纸就可以兑换一次他最爱吃的炸鸡汉堡,十个贴纸还可以让他的屏幕时间增加半小时。
这个方法是她针对儿子的喜好量身定制的,儿子很开心地执行。
不知不觉,记备忘录这个习惯在“无痛”的状态下养成了。
这种方法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同样有效。
孩子没考好,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
期间,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鼓励他的小进步,让孩子更愿意坚持往前走,进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妈妈陪着你一起,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突破自己。”
当孩子一点点取得进步时,感受到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此时还有人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之欢呼雀跃,孩子的信心和价值感也会更加强大,越做越好。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就是赋能。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