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03:15 阅读量:4万+
华人号:光明网编者按
十五载风雨兼程,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是一个“走”字的分量——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走进生活褶皱的最深处。
这个春节,光明日报的记者踏过北疆的雪原,穿过南方的细雨,在城市的街巷与乡村的阡陌间,捕捉新春的信号。我们与归乡人一起在高铁上体验非遗,在医院产房外目睹医护工作者的忙碌身影,在草莓大棚聆听农人畅谈丰收的喜悦,也在边防哨所记录战士们的忠诚与担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都是时代最鲜活的切片、亿万普通人命运交响的注脚!
“走”不是简单的路过,而是俯身倾听的赤诚;“记”不是冰冷的复刻,而是心手相连的共情!现在,邀您一同翻开我们的采访笔记,回到那些平凡却闪亮的现场,感受我们这一路的所思所悟——
助振兴 “雁”归来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腊月二十七清晨,得知农场负责人张全胜已整装待发,准备驱车赶往上海的草莓种植基地,记者火速赶到山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后院村的莓之缘家庭农场——还好,赶上了!
暖意融融的草莓大棚里,张全胜正在田垄旁向来访的客人介绍草莓品种。陪完一拨客人后,张全胜与记者面对面坐下聊了起来。2005年,南下上海打拼的张全胜开始种草莓、卖草莓,他说,刚开始条件并不好,辛辛苦苦种出的草莓,只能用扁担挑着沿街叫卖,后来才慢慢有了固定销路……
2018年,张全胜返乡创业。凭借在上海十余年积累的草莓种植经验,加上兰陵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一座名为“莓之缘”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建成,让他得以在山东老家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如今,农场已发展成以种苗培育、观光采摘、电商销售为一体的草莓种植基地,拥有高标准现代化大棚16座、高架育苗大棚8座。种出的草莓供不应求,培育的种苗远销广东、贵州、宁夏等地。
讲解种植技术,分享管理经验,开辟销售渠道……作为一只“归雁”,张全胜并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带给他们的不仅有资金和技术,还有销路、经验和智慧。据悉,除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外,莓之缘家庭农场还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40多人就业,带动20多户家庭种植草莓,让后院村成为当地热门“打卡地”。
走出大棚,记者发现,在莓之缘家庭农场周围,还有莓之恋、莓之梦等好几个家庭农场。“这些大棚以前都是种蔬菜的,现在改种草莓,因为卖得好嘛!节假日期间,来采摘草莓的游客特别多,农场旁边的柏油马路都停不下车。”张全胜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张全胜的微信签名是“种草莓我是认真的”——看来,让家乡的广袤原野草莓飘香,让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归雁”返乡,如何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张全胜的故事给出了一种答案。在尚岩镇镇长石玺看来,草莓产业已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枚“新标签”:“我们将继续发展草莓产业,鼓励‘归雁’投身共富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莹(右一)在草莓大棚里采访张全胜。王元柱摄/光明图片
红火年 增收忙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吉林的年总是随着洁白的雪如约而至。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还记得小时候,外面人迹寥寥,只有屋里才是热闹的。大人们忙着准备团圆饭,小孩们只管嬉笑打闹,在东家吃完又在西家聚,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年的味道慢慢不一样了。春节前夕,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镇南沟村一家民宿采访,老板宝姐也发出同样的感叹:“原来,我们这个小村四季都静悄悄的,过年时更安静。儿女出息的在城里买了楼房,早早地就把父母接去过年。”
话说了一半,前台的电话响起,宝姐连听带记地又忙活了一阵子,对我们说:“这是我的回头客,过年要从上海来滑雪,除夕还住在我这儿,要订一桌东北年夜饭。”
宝姐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前台不远处的照片墙:“你们看!就是这一家人。”我看到,墙上贴着的是一张又一张各地雪友在这里过年的团圆照。
离南沟村不远就是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新雪季,这里不仅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雪友,还连续举办多项国际顶级赛事,就连春节假期也不例外。
“滑雪场‘火’起来,连带着我们这个小山村也热闹了起来。”宝姐说,“现在,南沟村有100来家民宿,能同时接待3000名游客。每到春节,别说‘猫冬’,从外地回来过年的孩子们都得跟着忙活起来。”
夕阳西下,我们乘车回城。回望南沟村,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衬得一家又一家民宿格外喜庆,灯光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也透着幸福温暖。
光明日报记者任爽(右)在长春市文庙博物馆采访。奚旸摄/光明图片
赏非遗 品年味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年味是什么?是脱贫乡亲烹羊宰牛的热闹;是商超集市琳琅满目的年货;是红灯笼与鞭炮声的生动写意——旧岁新春更替中,我踏上寻找年味之旅,这一次我将目光聚焦文化场馆,在一刀一剪、一舞一曲中感受时光的温度、领略峥嵘的气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6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带着几个年轻学徒剪蛇年生肖。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不一会儿,一幅寓意“辈辈富”的“蛇盘兔”剪纸作品递到了我手里。“用剪纸表达美好愿望,我坚持了几十年。如今,剪纸还玩出新花样喽!我的剪纸纹样被制作成AI红包封面和手机壳图案来传递祝福,年轻人喜欢着呢!”伏兆娥很是欣慰,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宁夏图书馆的展览室,书法家们乐此不疲地用墨香为新年添彩。排队“求”对联的人群里,半数是孩童。“爷爷好,可以帮我写一副这样的对联吗?”有孩子提前让家长帮忙搜索想要的对联内容,请书法家现场“私人定制”。这些稚嫩的孩子在拿到心仪的对联后,开心地奔向父母。那一刻我有些动容,原来传统文化的魅力就藏在新旧交融之中,不断寻找着新的叙事语法。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开阔的场域,非遗在动态变幻中,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望。
中卫市中宁县人民广场上,上千名舞者摆起“龙门阵”“乾坤阵”,手持钱鞭如黄羊般灵动跳跃。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羊钱鞭,逢年过节,当地人“舞钱鞭”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在这场欢腾鼓舞的展演中,乡亲们积攒了一年的喜悦尽情释放,正如黄羊钱鞭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秉国说的那样:“耍一耍钱鞭,精气神都跟着调动起来咧!”
当热烈的展演逐渐散去,只听一声吆喝:“长面来喽!”穿过热闹的人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的展示现场,细如丝线的蒿子面滑入翻滚的开水,几分钟后捞出,浇上臊子汤,加点辣子油,几百人“哧溜”“哧溜”吸起来,用美食联络情感、表达满足。
从市井街巷的熙攘人群到淡然恬静的非遗工坊,一路寻来,那些鲜活热烈的非遗,在时光里扎根,向着未来生长。翻看相机里一张张喜庆新年的笑脸,想起一位老手艺人的话:“非遗,它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日子呐!”是啊!非遗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仍能触摸到时光的肌理。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攀(右)体验剪纸技艺。乔娜摄/光明图片
“打春牛” 促奋进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2月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当天,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打春牛”活动如期举办。今年活动正值春节假期,节日气氛浓厚,记者提前一个多小时抵达现场,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
双流区黄水镇居民李冬玉告诉记者,“打春牛”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春耕生产不可或缺的启动环节。“打春牛”的鞭子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把休整一冬蓄满能量的耕牛打醒,告诉它春天来了,该劳作了,但又不能把它打疼打伤。
而今立春“打春牛”,耕牛早已由模型代替,一整套仪式流程却依然一丝不苟。在执事礼官宣迎春文、鞭春文,恭迎春神等系列礼数仪式后,“打春牛”活动正式开始。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纷纷上前,手执春鞭在“春牛”的头、身、尾3处各打一鞭,“三打春牛”祈愿一年事事顺利。随后执事礼官将绑在牛角上的土块打成小块,群众纷纷参与互动,赢得这些“吉祥土”后带回家去,祈愿五谷丰登。
近年来连续担任活动司仪的贾真,是双流区知名的文艺工作者。每一次主持“打春牛”活动,他都十分严肃,严格按照古制进行。大家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祈愿用勤劳智慧创造新生活。
一场传统的立春“打春牛”活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自豪感,推动了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左一)在成都一家二手车市场采访。戚原摄/光明图片
乐生活 树新风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宋喜群
赶在除夕前一天,记者完成了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文明新风采访任务,返程时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路上尽是回乡过年的人,他们行色匆匆却目光热切。
时代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但传统与现代交织,在年轻人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他们开着智能汽车、用着智能手机、能熟练与AI对话,返乡后也会换上母亲缝制的棉花袄,沿袭着千百年传承的过年习俗。
博兴县位于山东中部,传统礼仪习俗隆重而烦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时有出现。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滨州市纪委监委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着力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和借机敛财,同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综合整治。走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村里的移风易俗食堂中,各种器具设备一应俱全,主事人家按需采购食材即可;村支书主婚、金婚夫妇送祝福,婚礼的仪式感满满;志愿服务队帮着忙活,拉近了邻里乡情……
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中央有一棵古槐。历经岁月更迭,这棵树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记者相信,这棵见证人民群众生活天翻地覆变化的老树,一定会继续看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焕发出新气象,看着人们在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