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饽饽“活”起来
在常人眼里,面粉是一种普通的食材,而在那些从事面塑手艺人的手中,却别有一番意味,能幻化成为另一种艺术素材。
一小块黄色面团揉一揉、搓一搓、捏一捏,再用小刷子点上清水,“粘”上两条飘逸的蓝色缎带和三朵粉色的小花,一个精美的富贵葫芦造型便弄好了;一把小刀,几色面团,一双巧手,揉搓压拍,一位笑容可掬、栩栩如生的老寿星;一个容颜娇俏,惟妙惟肖的天女散花;一对恩爱佳偶,互依成双的鸳鸯……就诞生了。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传统的花饽饽一经现代艺术的点染,就华丽转身变成了可食可观可欣赏收藏的“面塑”艺术品了。
胶东花饽饽是胶东妇女根据生活习俗、节日、地域特色,把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祈愿揉进面团里的生动呈现。花饽饽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创造的一种面塑艺术,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在胶东习俗中,花饽饽具有特殊地位,寓意吉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承载着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五谷丰登、幸福美满等美好祝福和心愿,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马迁《史记》里有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后来,人们又演变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意思是说,在十里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风俗也不尽相同。的确,就像胶东花饽饽,距离不远的两个市区地方制作与风俗都不太一样。例如在青岛花饽饽一般会做成寿桃啊,福袋,寓意福至美好;而烟台的花饽饽则是以各种动物的姿态为主。比如会做成燕子,盖新房时,会做成老虎,新人结婚时,会做成鸳鸯,或者龙凤等,以求万物祈福;而威海的花饽饽虽然传承于烟台,但却有所不同,威海的花饽饽以大为主,就像过生日时,定制的六层蛋糕似的,以高大为主,象征宽广博爱。虽造型各有不同,但都是寓意着祈福、祝福的美好心愿。
龙口位于胶东半岛的北部环渤海经济带,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是一个极具发展力的城市。按龙口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习俗,通常将花饽饽运用于上梁、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时机和场合,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过年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除蒸大饽饽外,农家还要蒸些菜饽饽、豆饽饽、面鱼、蒸饼、桃、圣虫以及太阳饼等,寓意年年有余,增加喜庆气氛。
民间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煳了”,而说“炕烧得旺”,图个吉利。
在龙口农村非常重视“上梁”。每当村里有新房上梁封顶,鞭炮声一响,全村人都会闻声而动,齐聚在新屋的四周准备“抢饽饽”。领头干活的大师傅坐在房梁上,把一对用面做的龙凤用绳子拉到梁上,先抬起来的一头是龙,后抬起来的一头是凤,然后开始吆喝各种吉祥祝福的话,如“一头高来一头低,好像龙凤送玉器”“一把饽饽一把糖,小孩乐的喜洋洋”“抢个枣,抢个栗,抢个饽饽有福气”等等。话音刚落,从身边的勾斗(一种量小麦的量器,柳条编制,底小肚大)里抓起糖果、板栗、大枣、饽饽四处抛撒,围在下面的人则兴奋地争抢,谁能抢到那个压箱底的大饽饽,就是当天最幸运的人,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上梁用的花饽饽有两种,一种是大的,一对有一尺长的龙凤,以示蟠龙抬头,凤落宝地。还有足斤的桃子形状的大饽饽,放在勾斗最下面,用来辟邪祈福。上梁结束后,一个桃子给上梁的大工拿走,一个扔下来,谁抢到就是上梁日的吉祥人。还有一种是小的,大约二两一个,做成苹果、桃子、穗子等不同形状、不同寓意的面饽饽放在勾斗里,作为吉祥物飘下来。据传,上梁抢到的小饽饽给孩子吃了可以明目增胆。
龙口新人结婚时很热闹,结婚前的准备工作却非常繁琐,特别是女方,女儿出嫁要很有讲究的,陪送的物件中有搪瓷脸盆两只,压盆的是龙凤喜饽饽,面盆大小重六七斤的饽饽上装饰童男童女,飞龙、舞凤、鱼虾、飞鸟、昆虫、元宝、花卉。单单一个莲花底座就要用精面粉三斤左右。另一只盆上是金鱼鲤鱼组合装饰在荷叶底座上。剪刀翻飞、灵巧敏捷的整理成形,龙凤饽饽下面是富贵竹叶,说词是“富贵呈祥”,而另一只盆子的金鱼鲤鱼,放在香柏叶上寓意“长久有余”。龙凤饽饽婆家留下,鱼饽饽婆家要回给娘家一对金鱼,“金鱼两头跑,余粮都管饱”,寓意两家都富有。新娘家在结婚当日要给新郎家送食盒,这四层食盒,上三层格,每层都有八个重一斤的喜饽饽,名曰“格格八”,谐音“个个发”。喜饽饽上绘有喜鹊登梅幸福来、年年有鱼年年发、鸳鸯戏水蝶双飞等吉祥图案,特别的是每层一定要放一个开心花饽饽,一个荷花饽饽,寓意着小夫妻从此开开心心和和美美过日子。食盒最下一层放着四十到八十不等的喜饼,数量看新娘娘家家境而定。届时婆家人打开食盒扑面而来的是鸟语花香,风光旖旎,寓意着一对新人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每逢这天,先人以各种方式出门吸收春气,藉以除邪除晦,乞孕求子。流行于龙口一带新媳妇给婆家送三月三之俗,盖源于此。民谚曰:“三月三,小燕送一千”“不送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三月三是新媳妇的节日。通常,节前,娘家人要请民间面塑艺人制作出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面燕。三月三这天,新媳妇带一篮面塑春燕送往婆家,作为节日礼品,习称“送三月三”。三月三送女儿面燕,在娘家人看来,自然有期望女儿早日怀孕生子之意。面塑春燕寓意燕子归巢,并有白头偕老、家庭安乐的吉庆意思。故婆家在收到这些高贵的礼品后,除自己留下一些外,把其余的面燕赠予亲朋好友,让大家共享春天的快乐。
龙口的老人过生日也是有面塑礼仪的讲究,儿女们的寿礼为六个寿桃,一对佛手,民谣称:“六个桃子,一双手,老人活到九十九”。这组面塑中有个寿桃塑“五子登科”或“五女拜寿”,另一个寿桃塑一个大“寿”字,其余四个表示四季,“春塑凤凰戏牡丹,夏塑蜻蜓眠荷莲,秋塑蝴蝶恋菊花,冬塑喜鹊报平安”。
生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在龙口,孩子一出生孩子就有面塑礼仪。婴儿出生一个月,父母要带婴儿去姥姥家,俗称“搬满月”。搬满月的面塑为“毛桃来,欢虎去”,从奶奶家带两个用面塑做的,上面饰有吉祥文字的桃子而来,寓意辟邪祈福。从姥姥家则抱一对面塑做的老虎而归,这对老虎有的人家塑的与婴孩一样大,令人分不出究竟是孩抱虎,还是虎抱孩,寓意着孩子虎头虎脑,身体健康。婴儿出生一百天“过百岁”,姥姥家要送“长岁”、狮子一类的面塑,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像狮子一样威武雄壮。婴儿过第一个生日,姥姥家又送来桃子、老虎、狮子、石榴、金鱼、鸭子、萝卜等一大堆面塑,有趣的是这一组面塑中有三个水萝卜、两个大圆萝卜,寓意“五卜(辈)同堂”。
七月七日乞巧节,家家用“榼子”磕巧饽饽(又称巧果子)。巧饽饽有金蝉、如意、葫芦、荔枝、莲蓬、花生、桂圆等十余种小巧玲珑的图案,这种食品烙熟后用线穿成长串,下边缀以红黄相间,果柄带绿叶的沙果或海棠果,显得妙趣横生,精美绝伦。
花饽饽作为胶东非遗,也涌现出很多做花饽饽的手艺人来传承这门技艺。七甲镇大磨曲家村,今年78岁的田守英老人便是其中一位。她从20几岁从事面塑手艺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在村里,谁家有小孩过满月,谁家上梁用的各种小面食,都会找到田守英帮忙做一些,那时候,做面塑只是为了生计,混口饭吃。时间久了,从简单的小桃子,小饽饽,小一点的“百岁”,田守英开始琢磨做一些复杂的人物和动物,为了把这些面塑做得活灵活现,具有生命力,老人会仔细观察现实中的人物表情和动物各种姿态,一遍一遍地琢磨,摸索。为了做好一条俏皮可爱的金鱼,田守英专门到市场上买了一对金鱼,观察金鱼尾巴的摆动,嘴巴的阖合,还有一动一静眼神的转动,然后根据脑海里金鱼的形态开始制作。做好之后,会给邻居们观看,如果有人提出意见,老人家绝对会按照建议重新修改。对于质量问题,绝对不会将就。久而久之,找她做面塑的顾客特别多。如今,小到孩子“过百岁”,过满月的各种面塑,大到结婚用的喜盆里面的“面花”,还有老人过生日的寿桃都会找她做。
田守英经常代表大磨曲家村参加各种展览会,每次带去的面塑展品都会获奖。在一次参加徐福文化节民俗文化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其中一对“龙凤”面塑展品被韩国友人看中,并作为礼品带回国内,这不仅仅是一份赞许和荣誉,更是以面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田守英老人还被龙口市妇联评为积极投身家庭文明建设的“特色家庭”。在七甲镇首届“丰收节”上,田守英代表大磨曲家村用各种面塑做的农产品展品,非常形象逼真,深受参观群众的喜欢。她不仅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也形象的凸显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每一件作品都焕发着生命力,生动展示出农民丰收的喜悦与喜庆。她的参赛作品苹果面塑“庆丰收”被很多游客购买收藏。已经古稀之年的田守英老人除了做面塑艺术,还会用各种颜色的纱网制作各种“布花”工艺,那些玫瑰花,百合花非常逼真,不仔细看一定会认为这是真的鲜花呢。如今,老人的三女儿曲桂春和曲桂春的儿媳妇陈媛媛也继承了面塑手艺,延续老人喜欢的面塑技艺,而且做的花饽饽在龙口也小有名气,三代人坚守初心,让龙口市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非遗之美,美在匠心。随着城乡生活的富足与活跃,让传统面塑艺术“活”起来,带着民间浓浓的烟火气,引人回味家的味道,让丰收的喜悦走入更多百姓人家,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将会把她们的巧思妙想揉进面团,奉献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与礼赞!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让花饽饽“活”起来》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