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17:25 阅读量:3.6万+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郭乐菱
又逢清明节,你回乡扫墓了吗?你与家人一起祭奠先人了吗?你是否踏青扫墓慎终追远了?向来,我们的清明节会烧纸钱、放鞭炮、吃青团艾粄……祭祀亡人、寄托生者哀思;是我国清明节的传统。
在中国的日常,死亡是不吉利的,触及死亡、谈及死亡大家也是习惯回避这一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常被视为“晦气”和“不吉”的象征。特别是在家庭和好友社交圈中,谈死论亡会带来厄运。过去,一些家庭避免谈及亲人的死亡,甚至亲人病重时,尽量不提“死”这一字眼,或者以“好转”代替“死亡”,并一直认为这是善意的谎言。这种回避态度深深植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正因“死亡是一敏感、禁忌的话题”,尽管死亡是每个人自然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文化的习俗的影响,这一话题或被轻描淡写,或被避而不谈。
论是谁,贩夫走卒,巨商达人,最终人人都会走向终点;有的人离开时悄无声息,只有亲密的几个人知晓、送行;有的人走时,整个城市及社会都为他驻足。咱中华文化是“生生”文化,珍视生命,渴求生生不息,《周易》之“生生之谓易”,事实上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正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同样,中华文化基调里也一直有重“死”的底色,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讲究“祭如在”,事死如生——对死者乃至死亡本身的保持内心的敬畏和尊重。
时代正大步向前,从这一角度看,咱们以往的态度及做法,让我们缺乏起码的对死亡的正确理解而深入了解,进而影响到你我的心理健康、健康决策以及生活质量。
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黄昏,有爷孙俩坐在山坡上放羊。小孙子问爷爷:“咱天天放羊为着啥呢?”爷爷看看孙子认真地答:“为了攒钱给你娶亲呀。”孙子问:“我娶了亲以后呢?”爷爷说:“生儿子啊。”“儿子长大了呢?”“放羊……”
这故事叙说着一种走不出的可悲循环。这循环,某种意义上恰恰象征着传统中国的农业性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思维特色及文化精神;在今天去讲述,恰是人们从土地上站起来,从土地上走出去的热望及心声……
日与夜的循环、月亮盈缺的循环、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六十年一甲子的循环,以及朝代的更替循环,过去的确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也是一种不断的循环,才会有“20年后又是一条汉子”的豪言,才会有愚公“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貌似自负的特有心态及奋斗。
循环生死观,确能带给人以宽慰。让人相信,后代子孙会将自己的血脉延至无穷,让自己的生命藉不变的基因保持下去。这似乎间接实现了人的“永生”之梦。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变化——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教育的普及,让国人在各方面“大步向前”“实现了质的蜕变”——真正健康的死亡观是坦然面对死亡,理解它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生命的终结并通过接受死亡的自然性来减轻心理负担、提升生活质量。这,在年轻一代中依然悄然发展。
近年,生前遗嘱、临终关怀、各种生态葬,及网络祭祀等新兴事物在青年一代悄然兴起并蔓延开来。这些反映了人们对生死问题的重新定位及端详、思考,甚至对传统殡葬文化的拒绝和重构。面向未来的青年人越来越倾向于根据个人意愿来规划个人生命的旅程,这种“主动把控”让他们感到更有人生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满足。仅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时代正悄然向前。
当下青年人的生命观念经历的变革,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还折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未来,随社会发展,青年群体必会在生死观念探索中走出更多新路径。对于你我而言,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向前的重要一步。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