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柳青墓园”的守护者 ——访《创业史》中“才娃”原型人物刘田民

2024-11-15 14:04 阅读量:4k+

华人号:西部文学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摘自《创业史》

        “打竹板,说柳青,柳青跟咱一条心。你看他——粗布粗衣老农民,烟锅装着创业经……”这首民谣至今流传在长安皇甫一带,是当地村民怀念柳青和《创业史》的真实写照。

149e91da09597eb0d719c5763e0bcc6

        “梁生宝买稻种”这篇课文是我初中读过记忆犹新的经典,节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自那时,长安县,互助组,高级合作社,以及神禾塬,蛤蟆滩,稻田以及《创业史》和柳青就如同烙印留在我的脑子里。

        读了《创业史》这部鸿篇巨著后,书中主人公梁生宝,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如今“梁生宝”等一众原型人物王家斌等都已作古,只有《创业史》中当年的六岁小男孩“才娃”——刘田民成为唯一健在的原型人物。

        在长安,我参加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成为其中的会员。又多次见到柳青《创业史》中“才娃”的原型人物刘田民,聆听他讲述柳青和《创业史》,柳青和皇甫村,赠送书画作品,并合影留念。

        2023癸卯的隆冬之际,我专程拜访了柳青笔下《创业史》中的“才娃”刘田民。在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的神禾塬上的柳青墓园为基础建成的柳青纪念公园里,热心肠的“才娃”刘田民讲述了“俺柳青伯和俺马葳姨在皇甫村14年的岁月”……

        今年七旬有八的刘田民开口“俺柳青伯”,闭口“俺柳青伯”,随着精神矍铄的“才娃”来到了神禾塬下的柳青中宫寺的故居,距离现在这个院子有一百多米,因山体滑坡损坏,原来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故居”是2019年照原貌复原的。故居有两院土木结构的房舍,三个小院。进入大门后,正对着是一间大房舍, 踏入这屋内,首先映入眼目的是一个很长的通铺床,足可容纳十人以上睡觉。这是柳青家人和孩子居住的地方。在床的上方挂着一幅柳青和几个孩子的合影。“才娃”刘田民详细介绍了柳青的家庭情况和他七个子女的现状。

        穿过这间房子,左转西北方约10米,便是柳青夫妇的房间。房子空间很大,最西边是柳青夫妇的卧室,卧室门外区域有40多平方。摆放着书架、书桌,沙发,是柳青看书、写作、办公和会客的场所。南、北墙上分别挂着柳青深入农村的照片。

03ae0cba3aacd0c5218c975535658db

        最显眼的是西墙上的一幅照片。照片上,柳青身着西装,打着领带,胳膊搭着一件呢子大衣,看起来帅气潇洒。“才娃”刘田民指着这张照片介绍,这是“俺柳青伯”出国访问苏联时的照片。他第一次来视察这里时,就是这个样子。

        他到皇甫村蹲点后,脱掉西装,换上了对襟袄,皮鞋换成布鞋,背头剃成光头。除了那副眼镜之外,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

        1952年,柳青没来陕西前,在那时很多人的眼中,他年轻有为。36岁的他,正春风得意。国家高级干部,行政九级,著名作家、《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和副刊主编,两部长篇小说《种谷记》与《铜墙铁壁》相继出版,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1951年,又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到苏联参观访问。

        “才娃”刘田民在柳青故居的门前,他讲述了柳青当年在皇甫村的生活、工作和创作情况,以及他和柳青的故事。

        1952年8月,柳青离开县委大院到皇甫村工作时,身份是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到村里后,他认识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以及互助组长高增福的原型刘远峰。

        1953年4月,根据工作和创作的需要,他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只保留县委常委一职,便来到皇甫村落户了。在乡政府边租了一套农民的院子住下来。后来,他自费把中宫寺的破庙改造后,举家在此“安寨扎营”。

        “俺柳青伯刚来时,我才六岁,不懂事。王家斌叔和我父亲陪着他走访农户,我光着屁股跟在后面看热闹。”“才娃”刘田民说。

        俺柳青伯來后通过调查研究,他感觉农民对办互助组的热情不高,人心涣散。互助组组长给他概括了四句话:“春组织、夏一半,秋零落,冬不见。”刘远峰的互助组规模小,但却矛盾重重。刘远峰给俺柳青伯痛苦地说:“人心不齐,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弄这个事了。”俺柳青伯听后,用浓浓的陕北话回答道:“你不能泄气,我就是奔着这事來得,一定要把互助组发展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俺柳青伯从王家斌的互助组抓起,投入极大的热情宣传和动员。他晚上给党员、团员、村干部讲互助合作的意义,培训互助合作课本。他主抓并指导的王家斌的互助组,后来发展到“胜利合作社”,成绩显著。王家斌也被评为先进人物,促进了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

        俺马葳姨来皇甫后,担任乡里的文书,后来还当过乡里的副书记。她负责帮扶“才娃”父亲的互助组。于是和“才娃”家接触机会多。“才娃”从小没母亲,家里很穷,和父亲相依为命。马葳对“才娃”非常关心。给他买衣服、买鞋,他有次病了,亲自带他看病,还经常把他领到家里吃饭。

        “才娃”刘田民说:“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唯有马葳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俺柳青伯是个好人、善人、能人,他来之前,村里人畜共处,臭气熏天,很不卫生。他来后把牲畜搬上坡,建了饲养室,还编写了《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

        57年秋季村里淋雨成灾,崖坍塌了,把人都塌死了,牲畜也被压死了。他为了救人、处理后事,三天三夜都没合眼,事后还出资1000元钱,帮助购买牲畜,解决生产之急。

        谈起《创业史》的写作过程,俺柳青伯1954年就完成了《创业史》第一稿,可是他对文学艺术要求很高,不停的修改。1956年他开始写第三稿时,这时社会上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他几年没拿出作品,有人对他逐渐露出了鄙夷的目光。俺马葳姨也有了压力。

        俺柳青伯安慰:“讥笑、讽刺,没有什么可怕的,不正是激励我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吗?如果被几句难听的话压趴下,正好说明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落窠臼,他一边参加合作社的劳动,一边静心研究中外名著的写作手法。

        1959年4月,他的书终于写成了。开始在《延河》月刊上连载,起名叫《稻地风波》,后来1960年以《创业史》为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庄稼人明知道谷苗里头有莠草,稻秧里头有稗子,还是把它们当作庄稼一样看待,一样娇贵,因为它们只是谷苗和稻秧的万分之一啊。——柳青《创业史》

        这样的经典段落比比皆是,《创业史》反映了在我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农村经济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紧要历史时期,农村各阶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是一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出版后,稿费是16065元,他全部捐献给了王曲人民公社,办起农械厂,盖王曲卫生院,修滈河南大桥。当时王家斌劝他,你家孩子多,留一点给家里补贴吧!俺柳青伯用眼睛瞪了一下王家斌说,“我写书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于是,他拿起笔,给王曲人民公社写了一封信,连同支票一起交给了公社领导。俺柳青伯无愧人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奔波,被人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柳书记”。

        俺柳青伯是1972年5月平反的。平反后身体已经被摧残垮了,就一直在看病。就这样,他还带病把《创业史》又修改了一稿。1978年6月13日,俺柳青伯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年仅62岁。

        “才娃”刘田民哽咽了……

        从神禾塬下的柳青故居步行登高,就来到了塬上的柳青纪念公园。包括柳青墓园在内,柳青文学沙龙等,园内绿树成林、环境幽静。陈忠实題写的“人民作家柳青”的半身塑像坐落在墓园大门外。广场两侧分布着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生动再现了《创业史》一书中的场景,这个是柳青,这个是梁生宝,这个是徐改霞、这个是才才娃,这个是梁三老汉。刘田民和其中的“才才娃”合影留念。

ce135eecab598d5273d6f025b6fa9e3

        1982年,柳青去世四年后,著名诗人贺敬之來为俺柳青伯扫墓后,亲耳聆听了柳青和现实中艰难的“创业史”,激情赋诗一首:

床前墓前恍若梦,

家斌泪眼指影踪。

父老心中根千尺,

春风到处说柳青。

        “才娃”刘田民饱含激情:“俺柳青伯这辈子苦、这辈子值、这辈子伟大!”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出生于陕北榆林吴堡县寺沟村。吴堡是给了他生命的故乡,长安皇甫村和《创业史》让他攀登上当代文学艺术的巅峰。

        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说,柳青当时在北京任职级别比省长还高,但是他就是不享受那个待遇,就要到长安落户,全家当农民,他很注意如何和农民相处,可以和农民一块生活、劳动,但是不介入当地农民的经济问题,甚至还落下了“啬皮”的名声。但是《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费16065元,他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一分不留,这就是境界。王家斌是《创业史》梁生宝的原型,他是柳青培养的劳动模范,所以柳青是引领生活的,把生活带向一个高度。

        路遥把柳青当做自己文学的导师,写《平凡的世界》前读了七遍《创业史》,不仅学到了深入生活的精神,也学习到长篇小说创作的内涵和对艺术的激情。

d66fbd358762ed900cd0be9ac2cd2d7

        最早采访报道柳青的新华社记者徐民和曾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在人民中生根——记作家柳青》,柳青是真正懂得英语、俄语、德语三门外语的文学家,不是土包子。柳青从中学时代就追求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中国杰出文艺家的行列里,柳青就是这样一位将根基深深扎在人民中的共产党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柳青真正做到了“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

        《创业史》“才娃”原型人物刘田民义务为柳青守墓四十年,他说,俺柳青伯这辈子活得值。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对民族无限忠诚的一生、是投身革命实践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艺术高度的一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生,为人民树碑立传。他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不朽的创业史精神。

        柳青扎根长安皇甫村14年,扎根人民,创作的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2019年,《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今天《创业史》笔下的蛤蟆滩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江南水乡,黄甫村周边形成了柳青文学馆、王家斌故居、柳青作家村、南堡古寨、柳青广场,皇甫村变成了传播柳青精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董颖夫、长安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渊平等都是新时代柳青精神的传承创新者,《创业史》中的唯一健在的——“才娃”原型人物刘田民天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新时代柳青精神的传承人,深情讲述着“俺柳青伯和俺马葳姨在皇甫村十四年的岁月”………

3e3fbd940fd36ce9a63f1c27e0c9874

        作者:张永录,笔名章评,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资深新闻记者,现任《章评新观察》新媒体矩阵主编,陕西省现代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文化传媒)专家,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长安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长安春秋书院会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柳青墓园”的守护者 ——访《创业史》中“才娃”原型人物刘田民》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津巴布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