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观秦树明的自然派艺术

2025-04-14 19:22 阅读量:77.8万+

华人号:文化在线

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观秦树明的自然派艺术

李建兴

前不久,我应邀到北京炎黄艺术馆看《道法自然——秦树明彩墨画暨璞石书院签约艺术家作品展》,一进展厅,就被秦树明气势磅礴的大自然交响曲系列作品震撼了。

驻足在巨大的画幅前,杜甫的两句诗马上映入我的脑海: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诗圣杜甫的这两句诗,好像是专门为秦树明的自然派艺术而写的。乾坤万里,大气磅礴,画眼深邃,穿越宇宙,时序百年,历史纵深,画心空灵,天人合一。

的确,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艺术,秦树明都有包罗宇宙的格局、敬畏自然的情怀、天地一统的视野、气吞万里的势头。

让我们翻开《中国书画》杂志增刊璞石书院专辑,看看是怎么介绍秦树明的。

秦树明,别署璞石真人,生于1948年,河北省河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功勋奖章获得者。璞石书院创始人、院长,山东三希堂法帖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自然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德州画院院长。

这一串响亮的名头,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的秦树明,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而在他的前半生,却是一名西河大鼓艺术家,一个著名的企业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河北省文史馆馆员何香久曾经这样描写秦树明:“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新华线缆集团的创始人。改革开放之初,就凭着一台手动压力机、一只煤球炉子的电线作坊,发展成为方圆驰名的现代化线缆企业,不断创造的财富神话,使他不仅仅成为地方上纳税大户,更让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登上天安门城楼。他头上的光环无数,经历了人生的华彩阶段。他又是童子功出身的西河大鼓艺术家。从少年时代起,为谋生计,跟着盲眼师傅四处奔波,最后学得一身真本事。如果仅限于此,他最多是个‘鼓书艺人’,可他对发源于故乡的西河大鼓的热爱让他迷上了这门艺术,他最后把西河大鼓的几百部大书全部悉心整理成编,进行系统研究工作,成为西河大鼓研究的一名专家。”

纵观秦树明的人生,他经历了命运跌宕——艺术顿悟——技法突破三个阶段。

从道出发,创出自然画派

秦树明这次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的展览叫“道法自然”。这让笔者想起了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能够用来称呼的具体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张景、张松辉)。

道,在老子思想体系里是最高概念,是天地间所有自然规律的总称。著名美学家徐复观认为,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观看道法自然展览中秦树明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画可画,非常画;名可名,非常名。大自然交响曲是几十幅作品的统称,每幅作品看似是中国画,却不是普通的中国画,是秦树明自创的泼彩画,画并没有具体的名称,也很难用具体的名称来概括作品的意境,正可谓名可名,非常名。

大自然交响曲系列彩墨画,是秦树明心里的道,体现了秦树明与天地对话的成果。他说,“老天给了我智慧,自然万物给了我灵魂,使我能了解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沟通,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泼彩艺术。”

其实,秦树明很早就迷上了艺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开始收藏齐白石、张大千、林凤眠、傅抱石这些大师级人物的精品了。

他藏有大量珍贵的古代以及近现代碑贴字画、奇石古玩。在推广中华文化事业方面,积极参与,重金投入做了不少公益项目。他将自己收藏的“三希堂”原拓碑帖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出版了古装套书十余集。同时又与文艺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大型藏品画册,让其收藏经典得以分享与传播。

他更是一位艺术实践者。他练习书法,每天清晨坚持书写数小时,数十年从未间断过。绘画更使他痴迷。别人买颜料是一盒一盒的买,他是以吨为单位买。

50岁前后,知天命之年,他在收藏的基础上开始了书法艺术的研究创作。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书法有了极大的进步,之后绘画更是让他心灵震撼,从思想上悟道了。这个道,来自于他对老子庄子艺术思想的学习研究,来自于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来自于他遵循自然、敬畏自然的心诚。

家里人统计了一下,20多年来,光是宣纸就用了十吨左右,中国画颜料就用了三吨多。

他自己的图书馆叫“四库馆”,藏书数万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九十年代收藏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有1800卷,还买了《四库全书精华》与之配套。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著名书法家的邵华泽给他题写了匾额“四库馆”。

在四库馆,他拼命读书,像海绵吸水一样,从书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营养,打开了知识宝库的一道又一道大门。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他行走、考察、体会、了解、写生提供了强大的破解自然艺术密码的能力。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白华说,这是王羲之在寻找美的踪迹。秦树明决定到黄河、长江、长城写生,寻找美,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美。到黄河写生,他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自然奇迹。到长江写生,他震撼于长江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自然壮举。到长城写生,他聆听到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回声。

黄河、长江、长城万里写生归来让他想起来唐代诗人韦应物。韦应物有一首诗非常能够体现他与大自然的艺术缘分。

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姻缘。”这是韦应物《赠李儋》诗中的前四句。这四句诗给人以观物悟道的意味。大自然与秦树明正如“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到自然中去,从自然中来,如此循环往复,让他与自然的缘分上升到了“吾观造化意”。

黄河、长江、长城写生归来,大有苏轼在长江快哉厅感受到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感觉,侠气纵横,酣畅淋漓。乘着写生东风,秦树明创作了《天下黄河》《长江万里图》。这两幅作品是中国画艺术宏大叙事的优秀作品。两幅万里图“几百米的长卷,涛飞浪卷,鱼龙腾跃,甚有解衣磅礴,气吞万里如虎之势(何香久)”

20多年来,秦树明已经创作了数千张巨幅画作。璞石艺术大展走进了保利拍卖展厅,走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先后在德国、法国等地成功举办展览,从此,自然画派诞生了,自然派艺术的领军人物——璞石也就是秦树明走向前台,走向世界。”

以道为核,形成三五理论

秦树明的泼彩艺术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有一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学的是西河大鼓,说西河大鼓,上场以后要见景生情,自我发挥。自我发挥,不要有局限,大胆的去说。在场上,就怕你不说,强调的就是现场发挥。我觉得说书和画画是艺术同源。画画就是现场发挥和当时的激情,它俩我觉得是分不开的,西河大鼓才是我画画的艺术根基。在我画画的几十年当中,体会到了很多。画老鼠,画柿子和柿树,画牛,画百牛图,到后来画山水,把纸铺上以后,等于是上场了。拿起笔来以后,就跟拿起了鼓槌儿一样,马上精神头就来了,这激情就得有。画自己心所思,心所想,画心中本真的自我。这条路,不光是学出来的,是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历练激情碰撞产生的,思想和激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爆发出来的东西才是好的。”

秦树明画写意,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却让秦树明改变了自己的画技,由写意转向泼彩。

秦树明说, “偶尔有一次,我和了好多颜色,结果和出来以后,说北京有事儿得马上走。哎呀,我说这颜色怎么办呀,扔了可惜。后来一想干脆不扔了,因为我一直在想画山水画,没敢动手。这次有了机会,我就在地上铺上毡子,放上一张大宣纸,把和好的各种颜色,泼上来倒上来,泼倒完了就走了。十几天以后回来一看,它这个颜色自然的流行,自然的融合,自然的交叉,自然的晕染,简直就是一幅漂亮的山水画。从此之后,就泼了起来,形成了我的泼彩技法、泼彩艺术。”

秦树明深知,风格才是作品的灵魂。为了独具风格,他对泼墨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探索不同效果,他收集的墨彩就达几十种,经过反复尝试运用,经过千百次摸索,最终达到了自己作品所追求的厚重灵动、张力弥漫的视觉效果,创立了自然画派。

自然画派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秦树明以东方哲学为根基、西方抽象为养料构建的艺术体系。正如歌德在《色彩论》中所言:"色彩是光的苦难与狂喜",秦树明将这种光的哲学与道家五行学说融合,形成了"三五理论"——物理层面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哲学层面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技法层面的五法(冲泼破引定),构建起自然派艺术的"河图洛书"。

五色、五行、五方、五音在中国艺术史上地位极其特殊。某种程度上讲,五色、五行、五方、五音高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自然观,能从多个侧面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五色对应的五行分别是青对木,赤对火,白对金,黑对水,黄对土。五行的哲学概念转化成艺术技法,可以这样理解:金对白,形成金属光泽的固色技术;木对青,形成植物生长的色彩渐变,水对黑,形成深水玄色的墨韵表达;火对红,形成地火燃烧的纯度色块;土对黄,形成土地本色的肌理再造。

五方对应的是,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中央,无极,五行属土,色黄。“画贵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是《周礼·考工记》里的记载。《三字经》里又说,“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可见,五色五行五方观很早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

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表现手段基本上是完全脱离了真实的自然界,不受限于具体物体,展现的是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和认知。

五色五行五法+抽象,构成了秦树明自然派艺术风格。

在炎黄艺术馆的展厅里,秦树明几十幅《大自然交响曲》山水画令观众眼界大开,从中可以阅读到混沌初开的“宇宙密码”,相生相克的能量场域,解衣磅礴的高超技法。

每一幅画里的五色,都让人想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运墨而五色具"的东方智慧。但秦树明大胆突破传统墨分五色的桎梏,以红黄蓝三原色为骨,黑白二色为魂,暗合《周易》"三才之道"与阴阳两极。读者观展后由衷感叹,红色是女娲补天的五色石,黄色是黄河沉淀的华夏土,蓝色是庄子逍遥游的北冥水,黑白则是老子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这种色彩哲学与抽象主义创始人康定斯基的《论艺术中的精神》形成奇妙共鸣。康定斯基认为黄色具有物质化的世俗性,蓝色通向神圣的精神性,而秦树明则在《大自然交响曲》系列中,让靛蓝与明黄如太极双鱼般纠缠共生。有一个观众惊叹其泼彩张力点赞道:"这不就是《易经》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吗?"这个赞充满道家玄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颜料在五行流转中自会找到归处。

"冲泼破引定"五法,堪称秦树明的"艺术兵法"。《庄子》中"解衣磅礴"的典故是他创作方法的注解。张旭狂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他狂放泼彩的写照。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是他艺术心法的表现。

“冲泼破引定”组成五法矩阵,冲可以看作重力渗透,形成作品的自然肌理;泼可以看作液态扩散,形成作品的空间层次;破可以看作层叠解构,形成作品的混沌重构;引可以看作定向引导,形成作品的视觉程序;定可以看作固色固化,形成作品的瞬间永恒。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强称秦树明为东方的波洛克。

波洛克是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曾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滴画”,将情感、思想及玄妙的东西融于作品之中,采用液体颜料直接泼洒于布面上的方式进行创作,在主题、技法上都打破了绘画传统。

而秦树明的创作状态与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不谋而合。但不同于波洛克纯粹的身体运动,秦树明的五法暗含兵法玄机:冲如孙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泼似"善战者其势险",破若"乱生于治",引则"以迂为直",定则"不动如山"。用《道德经》“大制不割”——真正的艺术不需要精雕细琢形容他的技法恰如其分。

遵道创作,追求天人合一

走进炎黄艺术馆一楼展览大厅,迎面看到的巨幅山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猛然想起小时候背诵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巨幅画面好像山河在色彩中燃烧,仿佛被卷入一场天地初开的原始狂欢。这里没有文人画里清冷的孤峰与寂寥的松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被火焰吻过的山河——橙黄的炽热岩浆在画布上奔涌,翠绿的冷冽溪流于裂隙间穿梭,每一寸肌理都在震颤,每一道笔触都在燃烧。在这片炽烈的色彩风暴里,隐藏着东方美学的基因密码。橙红让人想起良渚玉琮的灼目血沁,翠绿暗合越窑青瓷的雨过天青;飞白的笔触是王维“空山新雨后”的诗意转译,肌理的堆叠则呼应着宋代哥窑“金丝铁线”的残缺美学。可以感觉到中国画的颜色与宣纸纹理记忆的相互撕扯,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节奏嫁接上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磅礴气韵。这是画家以色彩为咒语,召唤出的一个既陌生又本真的自然魂魄。

这幅200厘米乘500厘米的巨作,正是秦树明大自然交响曲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代表作(见下图)。

忽然想用老庄哲学和量子纠缠来分析这幅山水画。一想到老庄哲学和量子纠缠,立马感觉到,这幅画好像是混沌中的大道之舞。

当目光触及这幅画作,时空的维度在混沌中悄然坍缩。秦树明以彩墨为媒介,在宣纸上演绎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实验——这里没有具象的山川草木,唯有《道德经》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宇宙韵律在流动。画面中橙黄与墨绿的量子纠缠,恰似阴阳二气在混沌未开时的缠绵交叠,每一道笔触都在诉说着“惚恍”背后的终极真相。

具体说,这幅画有四个特点。

一是老子的惚恍之境:老庄美学的量子显影。“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笔下的“惚恍”,在此化作视觉的量子叠加态。画面中似山非山的橙色团块,既是《山海经》里喷火的烛龙,又是量子计算机中跃动的比特流;墨绿晕染的背景既似《千里江山图》的烟波浩渺,又如同量子场中永不停息的虚粒子涨落。秦树明以泼彩的笔触撕裂时空连续体,在宣纸上制造出微观世界的测不准效应:观者永远无法确定眼前跃动的橙黄是岩浆奔涌还是光子纠缠,正如《庄子》所言“物物者非物”,艺术的真实在此超越物理法则的桎梏。

二是宇宙的纠缠之境:色彩的量子叙事。当高纯度橙黄与玄墨绿在长卷上相遇,一场跨维度的量子纠缠就此展开。左侧的炽烈橙团如同被激发的量子阱,其能量波纹以斐波那契数列的节奏向外扩散;右侧的深沉墨绿则似量子隧穿效应的具象化,暗藏的荧光粒子在观者凝视时突然显形。最精妙的是二者交汇处的“S型”过渡带——这既是对太极图的当代转译,也是量子纠缠态的可视化演绎:橙绿两种本不相容的色域,在混沌中达成量子力学奠基人、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式的动态平衡。

三是时空的褶皱之境:道家宇宙观的物质化。五米的长条幅式,暗合《淮南子》所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的时空观。秦树明以散点透视打破线性叙事,让北宋郭熙的“三远法”在量子维度重生:前景的橙色漩涡对应微观世界的量子泡沫,中景的灰调过渡带象征宏观宇宙的暗物质,而背景的虚白处则是《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的终极虚空。当观者沿画卷徐徐移动,仿佛目睹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在视网膜上重演。

四是混沌的秩序之境:道生万物的顿悟时刻。画面摒弃了传统山水的透视法则,却在混沌中构建出惊人的秩序感。横向延展的色域如同被如来佛的手掌压平的时空胶囊,将洪荒与当代压缩在同一维度。橙绿交织的漩涡中,观者仿佛看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游走,又像目睹量子粒子在混沌中坍缩成型。没有天际线的束缚,没有透视法的规训,这片被解构的山水反而获得了神性的自由——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有的边界都在色彩的狂欢中消融。当观众与画作保持远距离时,眼光接收到的泼彩山水使人瞬间进入庄子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坐忘状态。而当凑近至几十厘米内,细节的呈现好似在显微镜下显露出《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的微观宇宙——这正是秦树明为我们这个数字时代重构的“格物致知”:用量子尺度重新发现“道”的踪迹。

这幅山水画能够引导观众去思考老庄哲学给我们的深邃启示:所有混沌皆是尚未被认知的秩序,所有湮灭都孕育着重生。当量子纠缠的橙绿光波穿透观者的意识场,我们终于领悟老子所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在这幅巨作里,宇宙不是被创造的客体,而是正在进行的量子诗篇;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让混沌中的大道,在观者的灵台之上跳起永恒的圆舞曲。

秦树明在创作自述里也说,“天地人为三杰,人为天地沟通之使者。人与万物对话,创出自然大美,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中国画以中国特有的宣纸,结合中国画颜色,利用特殊的技法,将水墨色融合,产生出颜色的裂变与奇幻的效果。万物万象、自然之美、必然和偶然产生的变化,促生无穷奥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看出,秦树明自然派哲学内核是以天地人三才为理论根基,主张通过艺术创作实现人与万物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通过色彩碰撞实现天人合一,强调艺术是自然能量的转化器,创作出自然之大美。

在秦树明的艺术宇宙里,五种美学特质如五岳耸立,既承载着徐渭"舍形悦影"的写意精神,又回响着赵无极"大象无形"的抽象韵律,更体现着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艺术思想,最终熔铸成独属自然的"天籁之音"——自然派。

且看这五种美学特质。

一是大巧若拙的原始力量。《百牛图》中那些憨态可掬的牛群,让人想起汉代画像石的朴拙之美。应该说,他受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影响很大,但更深层的哲学来自《道德经》"大巧若拙"——那些看似笨拙的牛蹄印痕,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天工开物"。这种原始性与保罗·高更的塔希提绘画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西河大鼓式的民间智慧与原始主义的碰撞,恰如毕加索看到非洲木雕时的震撼:它们比维纳斯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二是时空折叠的宇宙视野。在《长江万里图》中,秦树明将三峡激流与江南烟雨并置同一画面,暗合爱因斯坦"时空连续体"理论。他借鉴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抱负,但突破焦点透视的局限,采用散点透视与多维度空间并置。这种手法令人想起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表现自然"的结构探索,但秦树明的解释充满东方诗意:"这是庄子'蜗角之争'的宇宙观——万里长江不过蜗牛角上的战场。"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一书中惊叹:"中国艺术家擅长用有限表现无限。"秦树明将这种思维推向极致:在《万里长城图》中,春秋战国的青铜饕餮纹与明代的烽火台共存,汉代画像砖的云气纹与当代卫星地图交织。这种时空折叠,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历史不是线性前进,而是无数可能性的同时存在。

三是物质精神化的玄学表达。《大自然交响曲》系列中,五色通过五种技法在宣纸上发生五行反应,产生星云般的奇幻效果。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中国画颜色物质的精神涅槃,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谋而合。但更深层的灵感来自北宋思想家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他用钛白表现"太虚无形",朱砂象征"气之本体",群青演绎"聚为万物"。这种物质精神化的探索,与赵无极的抽象宇宙观异曲同工。赵无极说:"我希望画面呼吸,如同生命在生长。"秦树明则通过宣纸纹理,让颜料如细胞分裂般自然晕染。这对应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是苦乐交融的生命史诗。超百米巨幅《天下黄河》中那些如伤痕般的皲裂纹理,见证着秦树明独特的泼彩艺术,让人想起梵高"用生命燃烧艺术"的疯狂。在这幅画作中,透出了他一直在苦苦追求的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他用充满激情的艺术语言,描绘出黄河从远古走来,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我们并肩携手,日夜同行,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承载着沉浮变幻的潮起潮落,接受着风雨雷电的洗礼考验,凝结着岁月更迭的历史印记。秦树明说,“画黄河,自己有一个坚定的理念,靠着一股精神把它泼出来。它是一幅画,但它超出了这个画的范畴,与大地万物融合到了一起,整个体现的就是我们的大自然。”秦树明57岁开始学画画,花甲之年为世人奉献了长达400多米的长城、黄河、长江巨幅画卷。

五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在《大自然交响曲》中,秦树明将海南的椰林、泰山的松涛、黄山的云海、天山的冰雪熔铸成超越地理的"精神山水"。这种创作状态,正如石涛"一画论"所言:"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但更接近谢赫"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画面中涌动的不是颜料,而是天地元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写道:"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秦树明用最朴素的方式实践着这个哲学命题。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画作最终成为"天人合作"的经典作品。

站在炎黄艺术馆的穹顶之下,看秦树明的泼彩长卷如银河垂落,忽然明白"璞石真人"四字的深意:这块未经雕琢的河间顽石,用七十余载光阴将自己打磨成照见天地的玉璧。他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恰如但丁《神曲》的完美结构——从《地狱篇》的坎坷沉浮,经《炼狱篇》的艺术苦修,终达《天堂篇》的天人合一。

当西方观众用抽象表现主义定义他的作品时,中国读者觉得用禅宗公案"说似一物即不中"更合适。或许这正是自然派艺术的终极奥秘:它既不是东方山水的现代转型,也不是西方抽象的东方变奏,而是黄河长江孕育的赤子,在全球化语境下对"道法自然"的当代诠释。在秦树明的艺术世界里,永恒的自然之道,正引领人类精神重返天地之初的纯粹与壮丽。

(李建兴: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党委书记、副总编辑,二级教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观秦树明的自然派艺术》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