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18:07
华人号:海峡两岸立春,翠带般的余庆河由北向南,穿越遵义市余庆县城,最终汇入乌江。这里,是“四在农家”的发源地,是“富、学、乐、美”最初启程的地方。
黔西市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游客观赏当地苗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无人机照片)。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发)
2021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视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乌江两岸春潮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四载春秋,走过岁序更替;春潮涌动,见证山河日新。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乡村振兴从这里迈进新时代,往日绝对贫困的标签也化作通往小康大道的入场券,开启新时代逐梦青山的新征程。
这四年,我们精准施策、奋力开拓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有力的主力军。随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开局,驻村队伍的接力依旧扎实稳进。
“如今,我们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6.5万元提高到了450万余元,我还要继续努力,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仁和乡永兴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高安原笃定地说。
自2023年11月驻村以来,高安原带领全社区发展生猪产业,在“娘家”百里杜鹃管理区教育局的牵线搭桥下,社区与区管国有企业瑞禾集团合作,拿到了学校、单位食堂的猪肉需求长期订单,为永兴社区壮大集体经济开启了新版图。
接力,是接续奋斗,为群众创造更多有利有前景的路子,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贵州全面启动实施重点人群动态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增收、“3+1”保障巩固提升、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监管、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升“六个专项行动”,为巩固拓展成果蓄势发力。
近期,遵义市正安县瑞溪镇种植的柑橘喜迎丰收,前来采摘、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赵永章 摄(贵州图片库发)
四年来,贵州在省委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基础上,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有效衔接,组建近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万多名,实现脱贫村全覆盖。
一揽子政策,精准施力,步步为营。
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方案》。分类分级,统筹推进,以试点乡村为“小切口”,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倒逼一项项实际工作的提升,为全省乡村振兴探路子。
2024年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上接续向乡村全面振兴新标的迈进。
这四年,我们因地制宜,以“产业”为媒 把振兴蓝图转化为铿锵足印
去年,毕节特色优质农产品频频出圈,先是大方天麻首次签订外贸订单,拿下了价值1000万元的国际大订单,走向世界舞台;后有威宁苹果乘着乡村外贸的东风远销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实现出口2374吨共计1176万元;再有织金南瓜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并获得国家出口产品认证,已经走进欧美、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市场,覆盖10多个国家和地区,链接上万家客户资源……
1月26日,“早茶迎春”2025年“春前茶”采茶制茶会在黔西南州安龙县洒雨镇场坝居委会纳树田茶叶种植基地举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我们的苹果产业,2024年出口量占全省果业出口的95%左右,成为全省农业特色产业的亮点之一。不仅如此,威宁的牛羊猪出栏量也喜人,规模在全省稳居前列。”提到目前的产业发展,威宁自治县县长邓林自豪不已。
2020年11月23日,威宁完成脱贫攻坚使命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威宁所属的毕节地区,曾是贵州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产业跃出乌蒙山,从“叫得响”到“走得出”,每一步都来之不易,且铿锵有力。
近年来,我省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各地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在土特产上不断做精做强,农业产业“接二连三”。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0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迈上了“5000亿”的新台阶。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菜篮子”越来越丰富,2024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进一步提升了全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力和信心。
这四年,我们奋楫争先、创新奋进 以改革为动力开创出生动局面
1月4日,一场小瑞村与盘踅村的精彩角逐,正式开启了2025年贵州“村超”的新赛季,108支参赛村队3000余名球员强势集结,推动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村大战”正式打响。
1月17日,在素有“地球裂缝”之誉的花江大峡谷上,一段段钢桁梁犹如“钢铁巨爪”拔地而起,冲破云霄,将“巨龙”托举半空,一条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的“巨龙”合体。在花江峡谷大桥成功合龙现场,一场“横竖都是第一”的话题刷爆网络。
从“村超”再启,到世界第一高桥合龙,不仅展现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面貌,更促进了城乡互动、交流,赋予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
如今的变化,正是改革的力量,激发着农村资源的要素活力。
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贵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文件在对标中央一号文件基础上,单列一个部分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具体安排。
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塘堡村的青冈坡上,人们正在采收黄姜。
2024年6月28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贵州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落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等要求,让农民有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和更多获得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更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面对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我省不断加强整体谋划设计,有力有序推进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启新征程。
一项项改革举措,锚重点聚合力,推进贵州乡村全面振兴。全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聚焦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坚持把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列为改革的“头等大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一年春,展望前程,奋力在乡村振兴路上开新局,这场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已经开始。
【典型案例】
黔西锦绣社区:再翻幸福新一页
“爷爷,我去打篮球了。”“好,早点回来吃饭!”
大年初四一早,8岁的康杨杨拿上篮球和同学约好在社区第一球场来一场友谊赛。74岁的爷爷康泽学坐在沙发前边看电视边摘菜,“早晨去超市买的蔬菜和肉,可新鲜了。中午给孙儿们做个汤。”
已经搬迁到毕节市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度过第7个春节的康泽学一家,用“幸福”“忙碌”来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作为锦绣社区党委副书记,儿子康章俊总是早出晚归,操心着社区的工作;儿媳在浙江一家鞋厂工作,年前返程回家,给孩子们置办了新衣新鞋;孙儿们工作学业顺利,老两口身体健康,社区生活便利、多彩。
在浓浓的新春年味里,搬迁群众过上了期待的美好新生活,每一天都焕发着新的光彩。窗户上贴着的“福”字窗花,是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一年大家干得不错。2025年我们再接再厉,好日子更有盼头。”随着碰杯声音响起,像康泽学一家为美好生活干杯的搬迁群众又一次开启幸福新一页。
“锦绣”生活离不开社区不断推动安居锦绣、乐居锦绣的建设。探索建立系统性的社会治理服务模式,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践行为民宗旨,夯实惠民政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锦绣社区盯紧“五个体系”,努力提升易地搬迁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社区服务更加优质。
新年伊始,锦绣社区搬迁群众蒋坤前在黔西零工市场就业信息登记表登记了个人信息。正月十五后,他将乘坐就业直通车前往省外务工。
让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端牢就业“饭碗”,锦绣社区强化技能培训,按“六个一批”推动就业,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前,8727名易地搬迁劳动力中8204人实现就业,就业率94%,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
如今,在广阔的黔贵大地,搬迁社区不仅仅是群众居住的地方,更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家园。
【现场回访】
花繁叶茂 笑容灿烂
即便是在寒冷的冬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每日也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
“先才陶艺馆”是游客的必打卡之地。陶艺馆的负责人母先才,是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他一边拨弄着手中的泥土,一边向游客们介绍花茂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以及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茂村的传统文化产业丰富多彩,除了知名的陶艺文化,古法造纸也独具特色。作为古法造纸的代表,“花茂人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纸浆压花画、信纸、油纸伞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花茂村坚持红色文化引领,大力挖掘乡愁、农耕、土陶、古法造纸等文化资源,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烧制技艺和古法造纸技艺,2024年累计开展研学活动100余次,5000余人参与体验。
花茂村坚守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做大农业产业,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在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中,一垄垄花菜排列整齐,叶片圆润饱满。
“这一季花菜种植面积约为30亩,预计产量将达到18万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毛收入有望达到十七八万元。”该合作社管理人员蓝荣鸿介绍,合作社在36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34个大棚,不仅种植花菜,还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多种蔬菜。
以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花茂村采用“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广规模化经营,培育了22户种养大户,集中流转土地2350亩。2024年,花茂村种植蔬菜1400亩,“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1214亩,烤烟900亩。
“合作社作为花茂村村社合一的集体经济组织,自2016年成立以来,为花茂村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蓝荣鸿说。
曾经被称为“荒茅田”的花茂,如今,已实现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变。数据显示,2014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48元,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27454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也从2014年的1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418万元。
“我见证和参与了花茂村的巨变,生活在这样的乡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满怀自豪地说。
花茂村聚焦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民风淳朴,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笑容更加灿烂。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