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21:16 阅读量:7万+
华人号:广宽书院2025年春节从初一到初七,我没有休息,花了两天写完了一部30000字的电影剧本,花5天修改了一下,卖给了出品方,拿到了春节的第一笔进账,他们到我发文为止,没有发现这是“AI辅助创作的”。而且,如果他们不看我写的公众号文章,我也不准备告诉他们了,因为,这在我看来就是剧本届的“图灵测试”——只要对方看不出来是AI写的,那就是人写的。
作为一名从业15年以上的编剧和导演,我一直以来都对剧本抱有非常传统而近乎固执的认知。写故事、塑造角色、处理剧情冲突,通常依赖创作者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阅历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力。
怀念在《魔戒》作者常驻的小酒馆学习和写作的日子,然而注定成为过去
过去,我会花大量时间去做调研、找灵感、琢磨人物动机,或是和导演、制片人以及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无数次的讨论、打磨。但当我近2年使用AI编剧辅助工具,所有根深蒂固的创作流程和思维方式,竟然在短短时间内被彻底颠覆了。
人学习知识的速度和容量都是非常有限的,我看过的电影仅有6000部左右,看过的剧本也不过300来本,但是AI已经几乎看完了100万部以上的电影和50000个以上的剧本,而且它还24小时不停地进步,这怎么比呢?
人类这个小小的大脑相比于AI来说就像在一个地球中的一片树叶那么微薄。
AI对于剧本创作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原先的预期,但有的人会说:AI写的东西没有灵魂,一眼就能看出来AI味儿
,我觉得,这基本上是没有怎么用过AI的人才会说出的话。
下面,我将分享我从AI编剧创作中,感受到的一些基本变化,你会发现,
即使拥有AI,写剧本仍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熟练掌握剧作原理,而且要持续地学习AI技巧,对编剧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了。
剧作流程不再仅仅依靠“经验公式”
众所不周知的是,我们大部分的编剧其实也都是按照计算机的逻辑在写剧本、套公式。在传统的编剧训练中,我们常常会学习三幕剧结构、好莱坞式的“英雄之旅”原型或是“救猫咪”等类型化的写作方法。例如,建立角色目标、设置阻碍、推进情节发展、让角色在冲突和反转中成长,往往是我们写作时遵循的“黄金公式”。然而,当AI以大数据和自然语言为基础,来“建议”剧本走向时,
它不只是简单给出某个类型化的模板,而是能够整合海量的故事结构、剧作技巧,并结合当下观众偏好,为编剧提供更具针对性、甚至是“跨流派”的剧情建议和素材。
尤其令我震惊的是,AI还能在特定主题下,进行深度挖掘,自动列举不同文化语境、不同时代背景下可能产生的剧情思路,提供更广度和深度的灵感来源。
过去,我在撰写不熟悉的题材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翻阅资料、咨询专家,而现在只需要简短的输入就能获得很多灵感和靠谱的来源。
可以说,我现在能写任何我不熟悉的领域和题材。一个编剧协同AI,就相当于请全世界所有的专家来帮忙。
AI帮我查找了全世界最奇特的10个真实案件,并整理成悬疑片故事梗概
2. 角色塑造和对话打磨的“神助攻”
角色对话曾经是我最注重、也是最花时间的部分。为了让人物拥有鲜活的性格与配合剧情的语言节奏,我需要花大量时间琢磨人物背景、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关系。AI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感到一丝“既兴奋又惶恐”的冲击:
它可以瞬间分析相似类型影视剧中数不清的对话样本,预测不同性格特质下的语言习惯,甚至可以根据场景和受众进行口吻微调。
试问这得什么水平的人类才能做到?
这种能力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尤其在批量创作或需要快速产出的情况下,AI能帮我快速生成大量对话素材,进而再由我进行修改、完善,最后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原本最费时的打磨过程如今变得相对轻松。但同时也让我担忧——
当AI对话生成越来越“逼真”时,原创性与个人特色如何保持?如何避免所有角色都变得“千人一面”?这些问题如同警钟一般,也时刻提醒我要更好地把握个性化的创作平衡。
运用《AI超级提示词》修改对白
我预感:人类将会出现更加多样化的性格,同时人类的关系也将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当然这也会给我们编剧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
3. 观众偏好分析与市场导向
编剧在创作中往往需要平衡个人表达与商业市场。过去,我们通常根据市场数据、观众反馈进行宏观判断,但是能拿到的数据有限,而且基本是事后反馈。AI则能通过对社交媒体评论、观众评分、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高速分析,实时提供对剧情的偏好建议。
它能够预测哪些情节点最能引起观众共鸣、哪些桥段可能引发争议、哪种角色会成为爆款甚至周边产品的潜力股。
这种“数据洞察力”在我过去的创作经历中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以前更多凭借个人经验或业内交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虽然现在仍需对AI分析保持警惕,不可盲目追随,但它所带来的行业变革是无可置疑的。我意识到,
编剧必须要学会拥抱这些更先进的工具来辅助决策,否则我们将很难与瞬息万变的观众口味保持同步。
4. 编剧思维的延伸与重塑
当我第一次让AI“阅读”已有的剧本,并让它提出改编建议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跳出个人框架思考”。
AI会指出我的故事节奏在哪些地方可能会过慢、转折过于突兀,甚至能够梳理出我反复运用却没有意识到的老套路。
它给出的某些改动提案一开始看似荒诞不经,但细想之下,的确能为故事带来新鲜感。对于已经写作多年、思维难免固化的编剧而言,这种跨越式的灵感冲击几乎是革命性的。
AI根据我喂的5万字的剧本,给出了近万字的详细评估报告
当然,我依然需要有经验的判断来鉴别哪些修改建议是符合我想表达的主题、符合人物逻辑和情感的,哪些建议则只是AI从海量素材中随机抓取的“怪点子”。
我们与观众共同经历的时代感受,AI是感受不到的,这一点必须由人来定!
5. 对职业身份和价值的再思考
当AI能够快速产出“可观”的剧本雏形甚至成品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编剧?编剧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这是许多同行目前都在焦虑的问题。我认为,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挑战在于,随着AI的能力快速提升,一些基础且流程化的编剧工作(例如标准化的情节设置、常规剧情展开、简单角色设定等)很可能会大量被替代。
行业对编剧数量的需求可能会下降,竞争会更加激烈。
机会在于,AI难以完全取代的是人类对情感、文化与审美的高级感知。
优秀编剧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是能从生活中汲取真实的情感,赋予角色丰盈的灵魂,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痛点的独到洞察——这些远比公式化的剧情更为珍贵,也是观众最渴望从影视作品中获取的内容。
因此,编剧若能善用AI快速生成并筛选剧本素材,拿出更多精力去打磨人物内心与故事深层次的主题表达,那么个人创作的价值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得到更大的释放。优秀编剧的IP价值会爆炸式的增长。
6. 重新确立编剧的定位:从单一创作者到AI协同者
AI让我们重新审视编剧的角色定位。以前,我是剧本创作的“主导者”(当然个别项目除外),掌控所有剧作环节。如今,AI可以辅助甚至部分替代一些环节,编剧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剧本的导演”或“剧本医生”,你需要告诉它哪里做的不好,同时也要对人文精神和叙事艺术负责。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给AI“喂”正确的输入、如何评价和筛选它的输出,以及如何把握最终成品的艺术品位与内在逻辑。
或许,将来会出现更多跨界人才:既懂编剧艺术,也懂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与优化;或许行业内部会有更多细分岗位:既有“创意型”编剧,也有“数据型”编剧,共同协作完成作品创作。
无论如何,AI已经无可逆转地融入了我们的剧本创作生态当中,编剧若想持续走在行业前沿,就必须勇敢地拥抱这场颠覆。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