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非遗名录“乞丐歌”

2025-02-24 09:03 阅读量:7k+

华人号:福建城事

图/文

《福清侨乡报》社

记者郭成辉

二月出来春草差(青),瑶明(青蛙)甲子(蝌蚪)豪(叫)加加;大人叠子(小孩)早已起,懒惰达布(男人)困(睡)加拉(至今)……”

本周五,就是农历二月份啦,以上这首“乞丐歌”唱的就是二月份的情景。“乞丐歌”的曲调配乐,叫做打咚鼓。

她长这个样-郭成辉摄

打咚鼓,新厝镇村民们对民间一种文艺表现形式的称呼。她,又称“盲鼓”“乞丐歌”“莆田俚歌”。其实,她的学名叫梆鼓咚,

2007年,已经入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她,长成这个样


那年,记者有幸在镜洋镇梨洋村一场大型民俗活动中看到它的倩影,赞叹梆鼓咚文艺表现形式得以传承时,感慨“非遗”项目的顽强生命力。

梆鼓咚,主要流行传唱于福(清)、莆(田)、仙(游)等莆仙方言地区。早期多由盲人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演唱卖艺为主。

在旧社会,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梆鼓咚在城乡广大贫苦民众中非常流行。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桥头树下、婚庆场所均可见到演出者的身影。

新厝镇民间艺人陈春华为记者做了阐述后,就梆鼓咚的曲调进行了演唱:

“正月出来壶(雨)淋淋,

财主举伞找长人(长工);

不知长人如何请,

子弟做好不论情(钱)。

二月出来春草差(青),

瑶明(青蛙)甲子(蝌蚪)豪(叫)加加;

大人叠子(小孩)早已起,

懒惰男人困(睡)加拉(至今)……”

书法家、民间艺人陈春华近照-郭成辉摄

陈春华年轻时参加镇级文艺队,对民间各种流派唱法略知一二。他介绍说,梆鼓咚以莆田方言演唱,以梆鼓和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梆鼓由长25厘米、口径5厘米的竹筒蒙上皮(青蛙皮或猪油皮)制成,两端系上彩色缎带。演奏时,艺人斜背于右肩上,梆鼓则夹在左腋下以备敲击。竹板则由两块8厘米长、3厘米宽、1厘米厚的竹片制成,演唱时左手击竹板,右手敲梆鼓。

镜洋镇梨洋村一场大型民俗活动中的梆鼓咚倩影   郭成辉摄

据了解,梆鼓咚的唱词属多段体叙事诗,每段四句,每句七字,讲究押韵。

可一段一韵,亦可数段一韵。语言多采用民间口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通俗易懂,便于吟唱,也容易记忆。

因此,有些唱词即使多至数百段千把句,如《英台山伯》共有379段,1516句,但艺人们却能熟记无误地从头唱到尾。

记得点赞哦!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非遗名录“乞丐歌”》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上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