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名山名寺名僧,方城罗汉山历史文化探源

2025-04-08 07:37 阅读量:5.6万+

华人号:方城头条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游方城(古称裕州)时,写下八首诗来描写方城境内八个地方的风景,被后人称为《裕州八景》。其中有一首诗叫《罗汉晴岚》,诗曰“:山堆螺髻插春旻,罗汉知谁为立名。一抹岚光堪羡处,恍如匹练晒新晴。”此诗描绘了境内的罗汉山如堆起的螺髻巍峨耸立,每当雨后天晴,山上云雾缭绕,恍若匹练,十分雄伟壮观。从此,元好问的这首《罗汉晴岚》,成为一张代表罗汉山的古老名片,罗汉山亦由此成为著名的“裕州八景”之一被写入志书。

罗汉山是伏牛山脉东麓向南延伸的分支,位于方城县城西15公里和袁店回族乡东北1,5公里处,坐落在伏牛山脉和南阳盆地北部平原接壤地带,海拔高度368.8米。山体长5.5公里,宽1.5公里,面积8.25平方公里,罗汉山背靠伏牛,南望宛邑,登上主峰,只见方城、社旗、南阳两县一市尽收眼底,真是放眸一望众城小,万家烟火在眼前,令人产生一种脱离凡尘,身在仙山的感觉。

《明.嘉靖.裕州志》记载:“罗汉山在州西三十里,旧名罗蛮山”

。由于年代久远,《明.嘉靖.裕州志》中对“罗蛮山”的由来未多作纂写,后经笔者查阅大量资料获知,原来“罗蛮山”之称与古时候的“罗国”有关。

罗国又称罗子国,原是我国夏商时期的一个氏族部落,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商朝中期,罗氏部落遭到了商朝君主武丁的征伐,而被迫迁移到今天的甘肃省正宁县生存。到了周朝时,又遭到了周王朝的讨伐,又被迫迁到了今湖北省宜城市一带,之后在这里修筑城池,

以姓氏为国名,建立“罗国”

。《水经注》载:“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古罗国的具体位置在今天湖北省宜城市西二十里、南漳县东四十里的地方。就这样,历史上以姓氏为国名的罗国正式诞生了。

春秋初期,盘踞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为了扩展疆域,楚国多次对邻近的“罗国”发动战争,由于敌强我弱,罗国最终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罗国遗民除少数逃往异地,大部分

被迫迁徙至湖南汨罗江畔的平江县,并在那里修筑城池,再次建立罗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完全受楚国的支配和控制。历史上把

这一时期的罗国称为“罗子国

”,位置在今天的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

到了战国时期,天下烽火四起,作为战国七雄的楚国为了巩固和统一政权,不再允许境内附庸国的存在,于是在湖南一带设置“黔中郡”,废除“罗子国”。从此,“罗国”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二次亡国后的罗国子民“以罗为姓”分布在南方各地,融入到各个民族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

大约在“楚怀王熊槐”时期,即春秋战国的中后期,有一支罗国后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楚国北部边境,今天方城县境内的罗汉山上,他们在这里结草为庐,开荒种地,一代代地生存了下来,由于他们来自南方,古时候人们把江浙、两广、湖南等地称为南蛮之地,并把那里的人称为南方蛮子,所以,方城当地人称罗国后人为“罗蛮子”,久而久之,就把他们居住的这座荒山叫作“罗蛮山”,也就是现在的罗汉山。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罗蛮子”的故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变成了传说,“罗蛮山”的山名也渐渐被世人遗忘,后来

民间又把这座山叫作“马鞍山”,因为此山横卧东西,山形如马,东面主峰酷似马鞍,自主峰向西延伸,形成一个长约5公里的山岭,山岭顶部平坦开阔,如马背一般,被人称为“跑马岭”

。如今跑马岭上面已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成为游客们观光的好地方。

“马鞍山”在《南阳府志》和方城《裕州志》中都有记载,如康熙四十五年任裕州知州的董学礼游罗汉山时,曾写《罗汉晴岚》一首,诗曰:“

韫玉含辉其偶然,马鞍山色倍多妍。黛光不借春初草,岚气常笼雾后天

……”诗句中的马鞍山,即指今天的罗汉山。说明

古时候的罗汉山在没叫作罗汉山之前,除了叫罗蛮山,民间也称此山为“马鞍山”

至于罗汉山从什么时候被称为“罗汉山”的,这得从山顶上的“罗汉寺”说起。

传说“罗汉寺(亦称罗汉禅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隋唐时期,但那时不叫“罗汉寺”,只是山上一个简陋的小寺庙,至于寺庙叫什么名字,现已无法考证,由于该山是一个风水宝地,而且交通又便利,虽然寺庙小,但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古时候的罗汉山就是一个有名的佛教道场。

据《明.嘉靖.裕州志》载:“南阳之属郡,方城西有罗汉山,根盘数里作镇一方,峰峋如岚,望之如画,大金正大年间,有僧杜氏者羽化于东马鞍山,现光,于是从者建塔于绝处,塑像,其后设以佛殿,树以三门,自金迄今,颇着威灵,岁有水旱,祷之辄应。

《清.乾隆.裕州志》载:“罗汉山,在州西三十里,因杜罗汉坐化于此,夜间常放光明,遂以罗汉名山,山巅建塔,刻罗汉像于内,迄今奉祀不绝,祷雨辙应。

《清.乾隆.裕州志》另载:“因杜罗汉因杜罗汉示寂于此,故以名山。山形如马,鞍上有浮图三级,高标插汉,山光黛色,远望如画。当雨霁新晴,岚气欲飞,如可掬也。

《民国.方城县志》载:“康熙府志杜罗汉坐化于此,山巅建塔,刻罗汉像,按此塔,凡七级,高三丈,创于金,重修于明万历时,清雍正三年又重修,山产三核山楂,暨八足蝎子,入药见本草”。

综合《明.嘉靖.裕州志》、《清.乾隆.裕州志》和《民国.方城县志》等官方文献对罗汉山的记载,我们得出如下历史信息。

罗汉山,在方城西三十里处,此山峻峭壮观,风景如画。金代正大年间(1224–1231),有一个叫“杜罗汉”的高僧,在东面主峰马鞍山上的寺庙中坐化成佛,之后每到夜晚,山顶上就会有光芒出现,如佛光普照,祥瑞天成。

为缅怀和纪念修成正果的杜罗汉,佛弟子们就在山顶上给他建造了一座高三丈的七层佛塔,曰罗汉塔,塔内雕刻杜罗汉像,并重修寺庙,建造佛殿和寺院三门,从此把寺庙的名字改成了“罗汉寺(现称罗汉禅寺)”,后来人们把这座山也称为了“罗汉山”

,自古至今,凡民间来罗汉山许愿、祈雨者,皆灵验无比,罗汉山如灵山福地,远近闻名。

从此,

罗汉山由罗汉寺而得名,罗汉寺由杜罗汉而得名

,那么,这位叫杜罗汉的高僧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在《南阳府志》和民国《方城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杜罗汉,裕州人,夙具佛性,不茹浑,不饮酒,不伤蠕动,平常为人佣,暇则礼佛诵经。一日,有恶少匿腥膻于食中,杜食而觉之,即至河,引刀剖腹,涤其肠,遇异人以药涂之,立愈。后数年,坐化于罗汉山上

。”

根据地方志中的描述,笔者曾在罗汉山一带进行过走访,在清河镇和袁店回族乡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金代正大年间,在方城罗汉山西面的山脚下,有一条河叫袁店河,河西岸有一个叫金店的村庄(今袁店回族乡金店村),村庄里住着一个姓杜的单身汉,他从小不喝酒,不食腥荤,不伤害生灵,天生与佛有缘。由于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所以他常年给地主家种地当佣工,以维持生计,每当闲暇时,他就到附近的罗汉山上礼佛诵经,对信佛十分的虔诚和恭敬,村民们都称他为“杜居士”。

有一年八月过中秋节,他干活的地主家出外买了点酒肉和蔬菜,想改善一下家中伙食,再顺便犒劳一下家中的佣人和长工们。地主家知道杜居士不吃腥荤,就单独做了点素饭,让他一个人吃。

中午吃饭的时候,村上有个姓王的地痞无赖来地主家串门蹭酒喝,饭席间,他听说姓杜的佣工不吃腥荤,心想:“不信你不吃腥荤,我想办法让你吃点肉,看你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趁杜居士不注意,悄悄地把饭桌上的猪肉用筷子捣碎,然后搅在杜居士的饭碗之中,杜居士没想到他会使坏,刚端起碗吃了几口饭,就感觉味道不对,接着恶心呕吐,浑身难受,他知道是姓王的无赖搞的鬼,但他想自己虽被迫吃了猪肉,等于自己也在荼毒生灵,犯下了佛教中的杀生大戒,亵渎了对佛的信仰,他感觉自己罪孽深重,不可饶恕,于是,就拿着干活用的镰刀,来到袁店河边,剖开自己的肚腹,用河水清洗胃肠中的污秽之物。

由于流血过多,杜居士渐渐进入昏迷状态,弥留之际,他感觉河岸边金光乍现,接着一个身披黄衣的和尚来到他身边,轻轻把他抱起,然后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药瓶,倒了些粉末涂在他的伤口上,说来也怪,他肚子上的血立马止住了,而且伤口很快愈合,身体恢复如初,待他清醒过来时,那个黄衣和尚早已没了踪影。

他知道这是佛祖显灵,救了他一命,这更加坚定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回去后,他辞掉了佣工,就到罗汉山上的寺庙里出家为僧,从此专心供佛修行,多年后,他在山上的寺庙中坐化,后人称他为“杜罗汉”,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杜罗汉剖腹洗肠胃”的故事,在今天听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杜罗汉是个肉身凡胎的人,自己给自己剖腹洗肠,别说在条件落后的古代,就是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太可能。所以,杜罗汉这一人物,由于人们对他的敬畏和崇拜,在上千年的传说中,被民间赋予了太多的演义成分和神话色彩。

但根据史书记载,杜罗汉确有其人,并且佛学修为极高,因为在佛教中,僧人死后被称为罗汉的十分罕见,所谓罗汉,是指那些能够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的修行者,他们的修行不仅成就了自己,同时也为众生积下了无量功德,罗汉与佛、菩萨并称为圣人,罗汉是佛教界对修成正果的僧人

的崇高尊称,这种称呼不仅是对高僧生前修行的肯定,也是对其死后精神境界的传承和弘扬。

所以,罗汉山能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山,除了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是

杜罗汉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古代高僧,让罗汉山的名气大盛,自他开始,才有了这个山和寺齐名的弘法道场

一千多年过去了,罗汉寺(罗汉禅寺)经历了多次重修,古殿堂、佛像、碑碣等很多古迹建筑现在都消失不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一场大雨中,罗汉塔也被雷电击毁,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的复兴,在信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又对罗汉寺进行了修缮,1997年,由台湾同胞尹天宝先生捐资,又重建了罗汉塔。如今,这里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游人不绝。名山加上名寺,罗汉山成为豫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佛教圣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名山名寺名僧,方城罗汉山历史文化探源》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山东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