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传奇
文/李发权
回溯清末,公元1876年到1879年,河南大地突遭瘟疫肆虐。一时间,疫病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尸横遍野,街头巷尾尽是无人掩埋的尸体。面对这场可怕的灾难,医生们束手无策,民众在绝望中挣扎,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神医李诏亭宛如天赐救星,降临于世。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于水清之德操,众人号称湛水先生。他医术精湛绝伦,在当地声名远扬。
他在行医时,父亲给他立了行医三准则:一是治病如救火,不得误时,务须有延既赴,无论早晚。二是贪财受惠有悖医道,只许看病,勿开药店图财,须切记之,不拘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延者多则以先后为序,若有远客来聘,必先诊近者而后去。三是嗜好乃事业之敌,不得粘然,赌则误诊时,病者秏资受累,色与毒(大烟)尤为损名誉,则败家声,毁身心,辱医道之根源。先生至孝,谨尊严命,照章行医。先生治病期间,还能让穷人看病让富人家病人家属掏钱之能耐,此佳话流传至今。
他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抗疫一线,四处奔走救治患者。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有病找他,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他的悉心治疗下,无数生命得以挽救,千万家庭重获希望。短短时间内,他的名声传遍河南六县,成为百姓心中的救星。

受惠的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纷纷敬献匾额。《曾饮上池》《悉诸传方》《扁华真传》《长桑遗秋》《杏林上寿》《德泽桑梓》《德衍千秋》《积厚流光》《岐黄再世》《忘峻榆乡》数十块匾额挂满了门头之上。
其中有两块匾额最为醒目,上面写着“长桑遗秋”,长桑是神医扁鹊之师。“悉诸传方”,悉诸是神农之师。足见人们对他医术的高度赞誉和尊崇。而李诏亭能获此殊荣,可见其医术似神医,悬壶济世人。
时光荏苒,到了1923年,登封人氏王家彦有感于李诏亭的功德,号召河南六县的豪门大户,共同捐款立碑建楼,以纪念这位神医的功绩。碑楼建成之日,百姓们纷纷前来祝贺,因为此石碑和碑楼是李诏亭68岁尚在所立,人们对李诏亭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这通石碑和碑楼不仅是对李诏亭功德的认可,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医者仁心精神的传承。
一九四零年春,先生偶感风寒,适逢苏村杨清益患急症,其父登门延医,为治病救人,先生不顾年老严寒(时年先生己八十五岁高龄),带病赴诊,并住病人家中三日,病儿服药即愈,举家欣慰,而先生疾劳交加,用药无效,到家三天于一九四零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谢世。
先生谢世后,巩县,偃师,荥阳,温县,登封,密县受惠之人前来瞻仰先生遗容。瞻仰众人何止万千。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延请三个剧团唱半月有余。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便于看戏众人随时吃饭看戏,并购买十二棵柏树,用十二棵柏树心做成寿棺(俗称十二圆心)。告别当天,送别人群长达数里之远,寿棺有三十二人舁,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有众多柏枝门贺桌相迎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场面让人动容。受恩惠之人走三步一叩首,告别惜日之恩人。
百年之后的2023年,9月15日这一天,豫东郸城的巴云涛等四人来到了巩义回郭镇清西村。席玉新称呼巴云涛为表哥,他们此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了完成先辈的嘱托,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他们来到李诏亭的懿行碑前,正好被全奎居民看见。由于事情复杂,全奎居民便请来了李氏族长李会召。巴云涛详细询问着关于李湛水的事迹和住宅的外貌,族长一一作答,证明了湛水先生就是李诏亭。
原来,席玉新的爷爷席广彦,在民国八年时还是个年仅14岁的乞讨娃,老家就在郸城。当时,他流浪到巩县清易镇,不幸染病,生命垂危,倒在路边的树根旁。就在他命悬一线之际,路人给他抬到李诏亭家中,李诏亭为他仔细把脉诊断,并开了几副草药。在李诏亭的悉心照料下,席广彦逐渐康复。李诏亭见他孤苦伶仃,便将他收留在家中,不仅教他农耕,还传授他医术。
1928年,席广彦成年,已经23岁的他决定回到郸城老家。临行前,李诏亭嘱咐他要将所学医术用于救治百姓。回到郸城后,席广彦凭借着在李家学到的医术,走乡串户,治病救人,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的医术传承至今,已经是第四代,郸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席氏理筋疗法”就是李诏亭传授。孙子席玉新如今依然坚守在中医坐诊的岗位上,曾孙席磊已是中医药研究生。
为了报答李诏亭的救命之恩和授业之情,席玉新,席磊决定铸恩师之魂,塑金像,立于李诏亭的懿行碑前。令人称奇的是,农历1923年10月由登封的王家彦带领六县豪门立碑建楼,百年后的农历2023年12月,由李诏亭救助的席广彦的孙子席玉新曾孙席磊前来铸恩师之魂,立铜像。更巧的是,王家彦和席广彦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彦”字,而“彦”在古代指的是贤士、才德出众之人。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或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是众望所归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