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墨脱边防:从“路在远方”到“路在脚下”

2025-02-24 10:41 阅读量:7k+

华人号:光明网

  ■马 军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边关路难行,“雪海孤哨”曾是西藏军区墨脱边防连的代名词。

  2013年10月,“扎墨公路”建成通车;2021年5月,“派墨公路”全线贯通。两条路组成了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打通了墨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通道,边防军人眼中的许多变化由此发生。

  老兵说,昔日守墨脱靠的是“飞毛腿”,官兵徒步翻雪山,跋涉荆棘丛,蹚冰河、过索桥,每次出行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一条柏油路修到营门口,通往观察哨的巡逻道也整修一新,官兵巡逻执勤更便捷,进出墨脱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乘车从连队出发,经墨脱县城,到林芝市区,数百公里的距离一天内可往返,官兵“当日启程、次日到家”的梦想,如今已然成为现实。

  随着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墨脱边防路网不断织密,向着远方延伸。有了路,当地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边防守防条件也水涨船高。如今驾车行驶在公路上,连队驾驶员都喜欢播放一首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墨脱的路是神奇的天路,更是边防军人心中的“光明路”“团圆路”“幸福路”。今天,就让我们追踪3位老兵的脚步,感受时代发展给边防建设带来的变化,感悟边防军人驻守墨脱的担当与勇气。

——编 者

远眺边防巡逻便道。

连队官兵踏雪巡逻。

  遥远的墨脱不再遥远

  汽车沿着蜿蜒的多雄拉山一路行驶,随着海拔的升高,上山的路愈加难行。

  “在这条路上,有些弯道超过100度。”驾驶员多桑是位老班长,在这条墨脱连通山外的路上,他已往返不知多少趟。

  岁月变迁,老班长眼中的昔日天堑如今早已变通途:“以前这是条沙土路,行车驾驶讲究稳定车身,因此是个‘体力活’;雪后路滑遇急弯考验技术,行车驾驶也要跟着‘脑筋急转弯’……”

  多桑说,过去进出墨脱没有路,官兵们硬要走出一条路,“如今,咱们真是走在一条‘光明路’上!”

  此行将翻越多雄拉山,途经汗密兵站。坐在车里,休假返乡的某边防团三级军士长朱宏岩出神地望着车窗外。此刻,他的家人正在家中翘首企盼。想着不久就能见到家人,朱宏岩的心头涌上一丝温暖。

昔日墨脱边防官兵人背马驮运输物资。

  朱宏岩2007年12月入伍到墨脱边防,那时墨脱没有路,连队官兵出墨脱,要徒步翻越多雄拉山。4年后,朱宏岩第一次休假,他带着拐杖,打着绑腿,背着行李,紧跟在当地几位出墨脱的老乡身后。

  一行人走过近百个道弯,翻越雪峰垭口,穿过墨脱峡谷。一路上地势险峻,荆棘丛生,崎岖小路如丝带般缠绕在山间,官兵从不敢独自出墨脱,“遇上大雾天气,假如没有老兵或当地人做向导,真的会迷路。”

  更惊险的是过悬崖“老虎嘴”:一边是湿滑绝壁,一边是百米深涧;还有横跨天堑的索桥,摇摇晃晃“飘”在半空中。朱宏岩每次走过这些地方,都会在心里默念家人的名字,“心里想着家人就不怕了,再险再难也勇敢闯过去。”

  汽车登顶多雄拉山,一场风雪不期而至。狂风卷着雪粒打在挡风玻璃上,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崖。驾驶员望雪兴叹,便和朱宏岩商量先到汗密兵站休息中转,待天气转好再继续赶路。

  汗密兵站本无站,是过去墨脱不通公路时,官兵背运给养物资翻越多雄拉山的一个休息点。每当官兵到达休息点时,浑身被汗水浸透,背上的大米也沾上了汗水。这里故而得名“汗米”,后来叫着叫着就成了“汗密”。

  再后来,上级在此处建起吊脚楼。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这里成为兵站,更成为官兵进出墨脱的“驿站”。

  守站老兵韩战军和胡志友热情招待了朱宏岩,他们用火腿罐头和自种的大棚蔬菜炖了一锅烩菜。暖黄色的灯光下,吃着热腾腾、香喷喷的烩菜,听老兵讲起昔日守站的经历,朱宏岩的心里暖暖的。

  汗密兵站,如今有了“新使命”。韩战军说,如今镇上的群众建起民宿,游客路过兵站门前都要停下来向飘扬在这里的国旗致意。

  风雪过去,即将启程出发,站在写着“汗密”二字的路标下,朱宏岩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图片上蓝色路标后面,是巍峨的多雄拉山。

  朱宏岩说,拍照片是为了记住墨脱军人对雪山的守护,更为了记住两位守站老兵的坚守。

  那次出墨脱,一路行程耗时6天。从兵站启程后,驾驶员在途中播放了一首老歌:“一条崎岖的小路,一怀无言的情愫,让岁月刻画青春的容颜,去回答亲人无言的祝福,路啊路,路啊路,曲曲折折……”

  听到驾驶员播放这首歌,朱宏岩既感慨又感动。他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进了他的心坎里。

  一条直达官兵心坎的“幸福路”

即将休假离队的李鹏和战友告别。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里的一级上士李鹏,被沿途镇上的风景吸引。

  在一个叫作“80K”的休息点,汽车停下,驾驶员下车休整。李鹏也跳下车,跃入眼帘的房屋错落有致,饭店、超市、宾馆一应俱全,不少驾车前来旅游的人在此做短暂休息。

  2011年初冬,李鹏在墨脱边防连守防后首次休假,和几位退伍老兵一起出墨脱。一开始,李鹏背着行囊两脚生风,跟着战友边聊边走、有说有笑,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已累得两腿似灌了铅一样,只得稍事休息,再继续赶路。

  当时,这条路上的嘎隆拉隧道刚建成通车,林芝军分区派人在隧道的墨脱入口处等待接应李鹏和退伍老兵一行。本以为可以乘车走完接下来的路,谁知汽车行至嘎隆拉山脚下,还没爬山便“趴了窝”。驾驶员使出浑身解数,汽车依旧纹丝不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下车继续步行。

  雪山高耸,道路泥泞,李鹏新换的衣服和鞋子,没走多远就沾满泥浆。再往前走,山间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下雨,脚下冰河潺潺,他们随身携带的热水和干粮已经消耗殆尽。当时,李鹏做梦都想遇见一个“驿站”,可以喝口热水、歇歇脚。

  路通了,墨脱一通百通,沿途乡镇发展起来。村民办起“农家乐”,各种超市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条路上自驾、休闲,更带动了沿途经济的蓬勃发展。

  走进一家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李鹏不禁感慨,这个昔日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按下了发展“快捷键”。每次外出感受驻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都为当年进出墨脱的艰苦经历而感叹:“看到今日墨脱的新风貌,我们守墨脱,吃多少苦都值了!”

  “昔日墨脱,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李鹏说。

  那次李鹏探亲返乡,泥石流把回家的路“截”成几段,徒步、摩托车、拖拉机、挖掘机……几乎把墨脱县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体验”了个遍,他才坐上回家的车。

  交通条件日新月异,军人出行的各种不便也渐行渐远。在李鹏眼中,高效便捷的交通,是提升墨脱边防军人守防幸福指数的关键。他说,这是一条直达官兵心坎的路,是“幸福路”,更是“团圆路”。

  这次探亲,李鹏从单位乘车,行驶400多公里后,直接抵达林芝市区。休息一晚,他次日乘飞机返乡。

  这一路,李鹏的耳机中循环播放一首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翻越千山万水,脚步越来越踏实

  “出发,下山。”从某哨点出来的路,崎岖蜿蜒,延伸至山下的墨脱边防连。乘车走上这条路,换防下哨的一级上士久美旦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12年入伍的久美旦达,是连队驻守海拔3700多米某哨点的第一批老兵。

  久美旦达说,以前哨点不但没有通车,就连一条正式的步行道都没有。有的只是崇山峻岭间的一条“兵路”,是一茬茬官兵用脚步踏出来的。

  过去换防下哨,久美旦达和战友徒步下山。他拄着自制“登山杖”,在乱石堆里跳来跳去,在荆棘丛中跋涉,走到湖边乘坐冲锋舟……有一次抵达连队时,他的脚指甲被蹭掉了,疼得龇牙咧嘴。

  去年10月,连队到哨点的巡逻便道贯通,车辆沿山路行驶,尽管弯多坡陡,首次乘车下哨的久美旦达却不曾皱过一次眉头。

  不到一小时,久美旦达抵达连队。此前,他向连队申请下哨后便休假。连队根据久美旦达家乡所在地,帮他量身定制了探亲线路。翌日,拿着休假审批单,久美旦达和战友一一告别,乘车向县城驶去。

  车轮碾过路面上的薄冰,翻过道道山梁,在接近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垭口,车停了下来。

  “山上有积雪,前方正在清理。”戴着厚棉帽的地方保通人员,挥舞着小旗大喊道,“稍等一会儿,马上修通。”

  这个垭口是过去上级与连队运送人员物资的“交接点”。那一年休假,是几名战友“护送”久美旦达至此,交接给接他下山的保障人员。

  此刻,抢修的呼号声一浪接一浪。前方铲车轰鸣,铲斗破开雪堆,地方保通人员一字排开,三人一组,将积雪推至路边。开路场面热火朝天,工人师傅们鼻尖渗着汗珠。

  “我们24小时保通!”一位保通人员对久美旦达说,“放心吧,一定让你尽快回家。”

  通往连队的保通点上,保通人员紧急清障。

  随着边防公路修缮硬化,为了防止雪崩和滚石等灾害阻断交通,地方政府协调施工单位,在道路沿线放置工程机械,组成一个个保通点。“有了应急抢通保障,即使再大风雪也阻挡不了我们下山的脚步。”久美旦达的言语间透出欣喜。

  久美旦达想起那年封山前的经历。那次上哨,他背着物资,手脚并用爬到山顶,用双脚蹚出一条雪道。如今下山有了柏油路,那些下山“无路”“无车”的记忆彻底成为历史。

  翻过雪山,海拔降低,苍翠的色彩出现在眼前。记者注意到,在容易出现塌方和泥石流的路段,地方政府还架设了路标、安装了护栏。

  车辆抵达县城,久美旦达在路边特产店,给妻儿精心挑选礼物。他说,当天晚上,他在县城暂住一宿,翌日上午在林芝站乘坐高铁,下午便能回到位于山南的家。

  (除资料照片外本组照片由马 军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墨脱边防:从“路在远方”到“路在脚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军事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