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4 09:06 阅读量:6.4万+
华人号:中华儿女初冬的南国大地,空气中仍弥漫着融融暖意。
走进火箭军某旅展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载着这支队伍在峥嵘岁月中走过的光荣历程。
首次亮相天安门、向世界揭开战略导弹神秘面纱的部队,全军首支列装某型导弹的部队……翻开厚重旅史,一连串大写的“第一”成为旅队闪耀的名片。
这支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部队,作为战略导弹种子部队之一,在5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先后历经多次移防换型。这支队伍还拥有另外一张闪亮的“名片”,那就是该旅数十名高级军士组成的导弹精兵群体。他们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把对党忠诚转化为奋斗强军的实际行动;他们牢记备战打仗职责,刻苦锤炼上阵能指挥、上装能操作、上场能排故的过硬素质;他们立足战位攻研破解打仗难题,推广运用一批革新成果……
不懈奋斗的军营老兵,逐梦强军的导弹精兵。这个高级军士群体扎根导弹阵地,铁心向党、精武砺剑、担当奉献,引领带动身边官兵以昂扬姿态投身导弹事业,奋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让我们走近这群最可爱的人,感受他们的忠诚与热血,奋斗与奉献。
让忠诚之光更加闪耀
红剑馆前的“忠心广场”,一枚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高级军士群体在演训一线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刘明松摄)
王忠心是从这支队伍中走出来的“导弹兵王”。以34年操作无差错的“战绩”成为军营传奇。如今,虽然王忠心已经光荣退休,同时,有一大批“王忠心”式的高级军士成长起来。他们接过了老班长手中的接力棒,在苦练精训中写就忠诚,用过硬本领助推东风浩荡。
一级军士长陈志远出生于偏僻小山村。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抱着出去闯一闯的想法,大专毕业的陈志远选择参军入伍,从此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刚入伍时,他并不被看好:脑子不快,别人背一两遍记住的内容,他要背更多遍。嘴也“笨”,不善言辞的他很少主动表现。但认定了要当“好兵”的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劲头,很快在同年兵中崭露头角:当兵第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7年,出征西北大漠遂行实弹发射任务;入伍第9年,取得本科学历;2016年晋升高级军士……
2000年,陈志远从王忠心手中接过了为导弹“体检把脉”的接力棒。这根接力棒,是严把导弹性能质量的重要关口。陈志远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时刻提醒大家不忘老班长叮嘱的目光,接续创造新的辉煌。
几年来,陈志远带领班组成员以“不下错一个口令、不做错一个动作、不按错一个按钮”的优异表现,连续啃下实弹发射、作战值班等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带领班组荣立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在大山深处续写新时代“导弹兵王”的军旅传奇。
与“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参观训练创新成果(刘明松摄)
与陈志远一样在大山坚守的一级军士长牛永春,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爷爷、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他却选择了参军入伍。来到部队,他从原来的背药方、记经络改为背规程、记原理,一遍遍地画结构、部件,渐渐地,他学会了给导弹“把脉问诊”,熟悉了导弹的“筋骨”“血肉”,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
牛永春先后6次换岗,每一次换岗都离危险更近一步。那年,旅队新装备列装,新增危险品加注专业,需要一名成熟骨干来担任这个重要岗位。“作为党员,应该敢于冲锋陷阵、勇挑重任”。牛永春主动请缨,一干就是15年。
口令一个不漏、现象一个不漏、状态一个不漏、应急物资一个不漏……牛永春带领官兵立下的“铁规矩”,成为官兵操作的“宝典”,也把令人生畏的高危岗位,打造成让人放心的安全号位。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一名名高级军士把“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庄严承诺,化作“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的行动自觉。
已近50岁的一级军士长张继国,在一线操作岗位干了近30年。作为特装车驾驶员,能够亲自将大国长剑送至战位,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他却一次次甘当“备份”,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2017年,朱日和阅兵训练期间,张继国作为受阅车驾驶员,同时还担任助理教练。夏天连日高温,训练时驾驶室内的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张继国在完成自身高强度的训练外,还一丝不苟地指导其他驾驶员训练,一天下来作训服都能拧出水来。他铆足一股劲,要为受阅一刻做好准备。没想到临近最后,张继国得知自己将又一次作为驾驶员备份。领导的一番话,让他对“备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担任备份并不意味着不优秀,恰恰相反,需要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熟悉多个岗位技能,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正式受阅那一天,当战友们驾驶长剑战车光荣受阅的时候,张继国也在全神贯注,时刻做好替补上场接受检阅的准备。
只要组织需要,备份也要做最强备份。这个平均党龄16年的高级军士群体,坚定投身强军不言悔、不言退的信念,将对党忠诚的誓言,兑现成一次次人生抉择,写下一条条任务履历,21人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不断书写士兵荣光。
备战强能没有终点
把专业学成本能、把技术练成艺术、把标准化作习惯,这是特装车驾驶员、三级军士长高真勇始终坚定的职业操守。
驾驭大国长剑,必须练硬功夫。为了快速占领阵地,高真勇苦练驾驶本领,形成肌肉记忆,练就占领阵地一把准、复杂道桥一次过、铁路装载一次成的硬核本领。
那一年,高真勇转岗特装车驾驶员几个月,就奉命出征,遂行某重大任务。他和战友们铆在密林深处,练协同、练配合,在对抗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暗夜条件下高级军士和班组成员快速出动,展开战斗发射行动(刘明松摄)
作为专业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战斗力建设的“刀尖子”,该旅高级军士始终把专业精湛、技术过硬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上装能操作、上阵能指挥、有了故障能排除、发现问题敢拍板,是名副其实的工匠型人才。
一级军士长李明亮,就是这样一位不断自我鞭策、自我提升的人。
在战友眼中,李明亮有着耀眼的成绩:从军20多年,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军士人才,连续13年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多次在上级专业比武中摘金夺银,但是他仍一刻不敢停歇。
李明亮始终忘不了那一年,他作为一名号手参加一次任务,之前苦练精训了很久,原本以为手拿把掐,谁知当天下起了雨,平时很快能完成的操作受天气影响,比以往用了更长时间才完成。这次经历始终萦绕在李明亮的脑海里。“打仗时完不成任务怎么办?”他把这一“怕”藏在心里,加倍勤学苦练。当兵第十年,李明亮奉命出征大漠遂行某型导弹实弹发射任务。他铆在阵地一练就是一整天,针对不同天候的操作要点,记下了厚厚一沓笔记,摸索出一套操作“妙招”,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
旅队换型,面对新岗位,李明亮又一次挑战另一个专业。凭着一股钻劲,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成为新专业的“技术大拿”。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恐慌感时刻鞭策着他,“感觉就像置身考场一样,面前永远有做不完的试卷。”面对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李明亮知道,这是他必须答好的考卷。
翻越高墙 (刘明松摄)
“在老班长们的眼中,备战强能永远没有终点。”这是该旅许多官兵对高级军士群体的一致评价。他们用血性胆气淬砺制胜之刃、用过硬本领勇蹚制胜之路,6人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管理型、复合型军士人才,24人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
“六边形”战士是怎样炼成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大多数人来说,选择了一个专业,可能就要干一辈子。但是这些高级军士却大多经历了多次转岗。他们一次次从零开始,向新的技术领域攀登。
高级军士群体常年战斗在演习演训一线,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刘明松摄)
“回顾我的军旅生涯,是奋斗奔跑的20多年。”一级军士长唐兴春对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怀揣着“能亲手发射火箭”的梦想,唐兴春从老家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导弹兵。但是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战位却是到炊事班。“当时难过了好几天,觉得和理想的差距太大了。”静下心来想了几天,唐兴春下定决心,无论是干啥,都得最好!
他入伍后的第一个建军节恰逢建军70周年,唐兴春是在猪舍里度过的。那一年,驻地生猪感染疾病,唐兴春负责的猪舍也不例外。但在唐兴军的精心照料下,全营没有一头猪病死。年底十几头猪出栏的时候,一股自豪感在唐兴春胸中油然而生。
当建军80周年到来的时候,唐兴春已成为一名班长。他带着全班战友出征大漠遂行演练任务,用反应“零时差”、操作“零差错”、数据“零误判”的硬功,圆满完成任务。
导弹武器换型后,唐兴春的岗位也迎来了第三次变化:成为新专业的班长。
这个专业是导弹部队公认的最难专业之一,涉及近百台仪器和设备,上千组数据。唐兴春坦言,那是他军旅生涯中感到最受挫的一段时间。新专业新岗位,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他的面前。刚开始学习受挫,唐兴春认识到,“自己还是在用老方法、老思维学习。要想掌握更加复杂抽象的专业,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先深入理解原理,才能学得会。”他买来很多专业书籍自学,和班组成员一起对着专业教材逐个知识点过、一个信号一个信号分析,不懂的就跟身边战友、干部请教,一有时间就往技术室跑……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式”学习,唐兴春终于征服了这座大山。半年后,迎来型号换新后第一次专业大考,唐兴春以优异成绩在比武中夺得第一,班组半数以上号手斩获同岗位前三名,所带班组成为能力提升最快、专业基础最扎实的换型先锋班。
一次次“华丽转身”,一次次挑战自己,唐新春在每个岗位上都全力以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我可能已脱下军装。”他说,“我将继续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高级军士积极适应身份转变,解锁多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将自己打造成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架设通信天线,快速接通通信链路(代龙富摄)
“我们不能满足于只会一样东西。”二级军士长符斌说。入伍以来,他先后参与3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保障,是全旅闻名的“修理专家”。
宿舍熄灯之后,符斌就拿着专业书、笔记本,到自习室看书,这个习惯多年没变。他常常对班组的年轻人说,“要熬过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你的努力不会辜负你的梦想。”
入伍以来,符斌先后经历了四次换岗,精通特装、通装维修,阵管、电焊、机械加工等专业,先后成为操作技师、维修技师,考取通装修理、计算机、变配电室值班电工等高级技能证书,但仍然不知满足,继续苦练精操。
每次难得休假回家的时间,符斌也总是带着厚厚的一摞书。晚上,家人看到他还在灯下学习,忍不住劝他,“休假就放松一下吧。还这么拼干吗”。他说:“没办法,现在知识更新太快了,我们这些老兵如果一直吃老本的话,就会被淘汰。”
“要想下次任务完成好,就要始终往前冲!”这是符斌对自己的鞭策。
用创新为神剑腾飞赋能
“作为一名高级军士,专业强,能力过硬,只是最基本的,还要根据单位工作中的实际,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级军士长徐品森说。
瘦削而棱角分明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平时总爱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时而陷入沉思。徐品森入伍20多年来,将创新的热情倾注在岗位上,解决了许多“痛点”,成为大家公认的“金点子”。
维护保养车辆装备,经常需要钻车底,在地上蹭得一身泥土。徐品森设计出了“维护底盘滑动板”,躺在小滑板上一滑就滑进车底,非常方便,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一次红蓝对抗中,徐品森发现伪装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他想到,能不能优化流程,缩短伪装时间?在领导支持下,徐品森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大幅缩短了伪装时间。
当被问到有这么多创新成果有什么“秘诀”,徐品森说,大家抱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创新的初衷。“不抱怨问题,只做解决难题的人”,抱着这样的信念,徐品森先后研制出发明革新十余项,成为该旅备战打赢的有力支撑。
针对重难点问题集智攻关(刘明松摄)
二级军士长赵磊从事的是信息专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战略导弹部队插上信息之翼。作为专业骨干,赵磊赶上了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代。他4次参加机房改造扩容,见证数个机房从无到有历史变迁……亲手将当年的信息“小道”建成如今的“高速”公路,赵磊感到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一线战士,必须与时代同频、同发展共振,用信息力催生战斗力。”赵磊说。
二级军士长栾宏,则是一位拥有国家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老兵。在他看来,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专利,作为普通一兵,也必须肯钻研,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为了打破知识壁垒,他啃书本、背电路、翻图纸,钻研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写代码和交换机配置等需要用到英语,他就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学起……凭借非凡的毅力,入伍前仅有高中学历的栾宏,硬是学会了大学开设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成为阵地信息化改造的专业通。
科研创新当先锋,这些军营“创客”立足战位破解一线打仗难题,创新成果丰硕,其中一项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助推器”。
兵王桃李满军营
一级军士长宋庆林即将迎来自己在部队的第32个年头。入伍以来,宋庆林参加过4次实弹发射经验,在各种比武考核场上拿到不少“第一”。
都说老兵是块宝。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实操经验,宋庆林是连队不折不扣的“一块宝”。官兵们都知道,从理论到实操,“不懂就问宋班长”。
旅队换型扩建后,面对焕然一新的新装备、新专业、新岗位,不少官兵在培训中久久没能取得突破进展。作为专业教员,宋庆林仔细研究分析后发现,不少官兵是在对照流程机械性地练习操作、背记题库,但背后的原理机理掌握不深,导致不能活学活用。他意识到,针对新装备,创新教学方式刻不容缓。
在宋庆林的积极推动下,旅队由10多名高级军士组成了“攻坚班”,对新装备的系统教学集智攻关。他们将教材上的专业理论纲目清单、专业教材、专业原理内容一个个梳理出来,结合自身参加多次任务总结出来的经验办法,创新运用图表、导图式,形成了全新的训练方法。
如今,这套学习训练系统已在该旅全面推广。“现在培养一名成熟操作号手,时间已经大大缩短。”该旅领导介绍。
结合装备给年轻官兵讲授专业知识(刘明松摄)
彝族小伙、三级军士长毕东,不但个人能力素质出色,也是带队伍的一把好手。
毕东笑容开朗阳光,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谁曾想到,入伍之初的他,体重只有50公斤。体能训练总是垫底,导弹专业知识也学得很吃力。在他最没有信心的时候,同样曾经是一名军人的父亲教诲他“与其遗憾离场,不如全力以赴”。
毕东下决心要争一口气,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学习训练,利用晚上时间背原理、看图纸,每天睡觉前还要闭着眼睛反复回忆操作要点……终于,他攻克自身短板,成长为连队的专业骨干,还在单位扩编增架时,到新单位担任班长。
彝族以虎为图腾,一身虎气的毕东,决心要带出一个“猛虎班”,勇夺“龙虎榜”。从战备值班、野外驻训,到体能训练、日常学习,毕东为班组的每名号手详细列出“强弱账表”,为每人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操作水平考核。如今,毕东培养出的操作号手,已有10余人担任技术骨干,5人成为等级操作号手,带领班组完成5次重大演训任务,所带班级2次荣立三等功。
在年轻士兵心目中,这些导弹精兵是班长、是师傅、是榜样,也是生活上的兄长。
那年,一级军士长杨香伦所带班组分来一个叫小唐的新兵。小唐经历了父母相继过世的打击,整个人很消沉。杨香伦经常找小唐谈心。看到小唐一个人打台球,杨香伦也学会了台球,陪他一起打。慢慢地,小唐越来越亲近这位老大哥。那年春节,杨香伦邀请小唐到家里过,对他说,虽然父母不在了,但你有一个新的家,部队就是你的家。
杨香伦的关爱,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小唐的心。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训练、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还努力备战参加上级比武竞赛。看到小唐的转变,杨香伦格外欣慰。
演训间隙,一级军士长宋庆林现场吹起了葫芦丝,和官兵们一起放松身心(刘杰摄)
当大师傅,带出好徒弟。唐兴春先后带出了7名高级军士徒弟,全部走上重要操作号位;赵磊所带的战士考取了军校,一直读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朵朵浪花融入新时代强军洪流,滴滴汗水浸润导弹军营建功沃土,汇聚起强军兴军磅礴力量。
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一名名高级军士,一张张先锋名片。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本厚重的书,细细品读,字里行间写满了忠诚、热血、奋斗与奉献,镌刻着新时代火箭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采访中,每个高级军士都提到一个词:“感恩”。
回顾自己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宋庆林庆幸在年轻时没有虚度光阴。他记得刚到部队不久,领导对他说的一番话:“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才能走得长久,如果自己的专业不精通,路就会越走越窄。”他把这番话记在心里,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进。“单位给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铺设平台,让我快速进步。”宋庆林说。
征衣未解走下演训场(刘明松摄)
“是部队培养了我,给我提供一个大舞台,让我成长成才。”张继国感慨地说。
2021年,他患病做了手术。躺在病床上,与战友们摸爬滚打的日日夜夜,在演练场上紧张而忙碌的场景,就像过电影一般,反复地在他脑海中出现。“在艰难漫长的治疗期,是领导和战友们的支持、鼓励,给了我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勇气。”张继国说。他积极治疗,锻炼身体,身体一康复就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岗位、热爱的集体,以加倍的热情和努力投入工作。
入伍20多年的杨香伦始终感觉,旅队就像家一样。“从旅队到分队,都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氛围。”
杨香伦是一个爱“较真”的人,工作如何标准化,流程怎样优化,细节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一些工作上的想法,不管是旅队领导还是技术专家,他都要拉着讨论一下。因为这股轴劲儿,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一根筋”。
“说我轴也好,倔也好,都是领导和战友们对我的肯定。”杨香伦说,旅队领导一直鼓励大家,有关战斗力提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建议,都可以大胆提出。近年来,杨香伦先后提出意见建议百余条,20多条建议进入旅、营两级党委决策。
该旅营造创新氛围,搭建人才成长体系,徐品森也是受益者。第一次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技术室领导提出了一条装备创新改进的建议时,得到了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从此,他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徐品森介绍,为挖掘用好高级军士资源宝库,旅队专门成立了“高级军士创新工作室”,搭建实践平台,为高级军士开展经验交流、深化问题研究、集智攻关突破瓶颈创造条件。
“旅党委搭建的这个平台,既是信任更是期望。”徐品森说。
高级军士集中会诊装备故障问题(刘明松摄)
2024年,一场“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在该旅火热展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为何奋斗?如何奋斗?……一连串问题,在每名官兵心头回响。一场场特别的对话,碰撞出奋斗的共鸣。
时代在发展,军营在变化,但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
“实际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在符斌看来,旅队的优良传统是前辈们用行动传承下来的,也要靠他们传承下去。
“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在榜样的激励下,我的从军道路,就是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的过程。”符斌说。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