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奋斗者 正青春 | 黎海超:连接起三星堆的过去与未来

2024-12-29 09:30 阅读量:11.3万+

华人号:中华儿女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菡丹

编辑 | 赵汉琪

“从‘葵中蚕也’到‘上目下虫’,一个‘蜀’字演变的背后,是古蜀先民走过沧海桑田,创造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近日,在2024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登台推介四川“四大国际旅游名片”之“古蜀文明”。

黎海超在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

黎海超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还是参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新一轮发掘的“坑长”。自2020年开始,他负责三星堆遗址5、6、7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而他所在的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在2023年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在三星堆的发掘过程中,黎海超一直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考古资源为文旅赋能,他坦言,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专业知识科普化,“我一直在尝试,比如做一些漫画、图谱,或者写一些三星堆青铜器等专题性科普小书”。不过他也很清楚,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扩大化,从全球的视野来看,还需要发挥各方力量,用不同的语言去推广。

透过碎渣,尝试读懂千年前的三星堆人

黎海超介绍,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于2020年12月成立,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召集人霍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32位长期从事三星堆田野考古及科技分析的青年师生组成。其中,35岁以下青年28人,占比87.5%,共产党员8人、共青团员20人。

几年来,团队坚持为国考古、为党育人,积极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带一路”倡议等,全面参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一轮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工作,主要负责祭祀区5、6、7号器物坑,累计工作超过20个月、16000小时,取得金面具、青铜网格等重大发现,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先后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考古》《文物》等发表论文超百篇,举办三星堆相关讲座50余场,获吴玉章人文社科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四川省社科奖、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十余项,为深化中国文明研究、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黎海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取得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入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尝试读懂千年前的三星堆人,同时古老的文明也全方位地影响着他,引导他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全新的考古故事。

作为三星堆遗址三坑之长,黎海超一人肩挑5、6、7号三个碎片坑,他辗转于坑内、博物馆、实验室、学校及多地,去探寻一切可以研究探索的角度,而不局限在固有的领域中获取成果。

黎海超说,5号坑是一个面积只有3.5平方米的小型坑,但其中的器物碎如泥渣,现场作业空间又过于狭小,经过缜密的论证,团队决定将5号坑整体切割提取。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既要兼顾坑壁,又要保护文物,完成套箱操作的难度瞬间升级。“为了保护坑内环境,我们都是在考古方舱里穿着防护服。”

在即将提取之前,黎海超反复确认器物层和生土层的划分是否准确,确保提取不会破坏坑内堆积,同时也能留下第一手的层位信息。“文物周边的土壤也要提取,不能让发掘者的头发、皮屑落在土壤里影响后续研究。发掘时大家大都是趴在可移动的发掘平台上工作,脑袋长期冲下,处于充血状态,一般人5分钟就头晕。”

在顺利提取后,大家都松了口气。黎海超又回到坑底,为2区的提取做起了准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5号坑2区的提取也相当顺利。发掘舱恢复了安静,5号坑搬进了新家。

在实验室里,黎海超对它展开全方位的发掘。5号坑的开箱仪式引来了不少游客的围观,即便是隔着展厅玻璃,他们也感受到了这个“黄金坑”带来的视觉冲击:薄如蝉翼的金箔片,造型奇特的金铲,纹饰繁复的象牙器碎片……在发掘初期,5号坑还出土过半张黄金面具,净重280克。

黎海超展示发掘现场照片,他说:“考古会用到很多自然科学的方法,比如青铜器研究我们会用到X光机、工业CT,通过透视了解其情况,也会从材料学角度去看青铜器本身的组织形态。”

通过在实验室发掘,黎海超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到这一坑碎渣之中隐藏的信息。残片上的穿孔工艺,网格状的分布规律,还有之前发现的丝织品痕迹,他猜测:这里可能埋藏过一件高规格的华服。但破解5号坑的碎片密码,还需要经历漫长且枯燥的发掘。

还原古人行为,仿佛看见三千多年前的景象

在修复馆的实验室里,封存着一件三星堆绝无仅有的文物,在土块的包裹之中,有一个肉眼难以辨别的木箱,它是目前为止三星堆出土的唯一一件木器。在来到实验室之前,它一直埋藏在神秘的6号坑当中。

在出土大量青铜器的三星堆中6号坑中,这个木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现场清理过程中出土遗物寥寥无几,除了一件玉刀是压箱底的宝贝,就只剩下那个形似棺椁的木箱了。木箱整体呈碳化状态,只有一个隐约的轮廓,与土壤融为了一体,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木箱,2021年9月,它被整体套箱提取,开始进行实验室发掘。

想要揭示木箱的真实身份,箱子下方的灰烬也许是个关键点,黎海超和团队成员把木箱翻转180度从底部开始清理,寻找关于灰烬的线索。经过近一个月的实验室发掘,6号坑底部的堆积被清理了大半,但事情完全没有按着黎海超预想的那样发展。

三星堆从不按套路出牌,但黎海超没有想到,6号坑出的牌会如此没有套路。刮开底部的土层,预想中的灰烬层并没有出现,反而露出了大片的红色物质。朱砂在商周时期通常用于高等级祭祀活动,朱砂的出现提高了这个木箱的规格,也让它的身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随着发掘的深入,朱砂附近又出现了成片的黑色物质,黎海超推测这大概率是木箱底板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碳化物。历史只留下了一个不明所以的结果,而黎海超却想要推演出起因和经过,于是他决定从源头出发,还原古人的行为。

为了弄清楚6号坑木箱的材质,黎海超模拟了6号坑的基本样态,还原了木箱的摆放位置,和内部可能存在的物件。根据朱砂残留的情况以及灰烬的线索,黎海超推测木箱很可能是从内部进行焚烧,于是他选择在箱内点火。

这一次焚烧实验让黎海超发现,木箱从内部燃烧达到完全碳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于是他们又在坑外进行了第二次焚烧实验,接下来是第三次……直到现在还这一实验还未完成。

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发挥人和AI的各自优势

发掘6号坑之前,考古人员就已经通过勘探发现,在它的下方,还有一个面积更大的坑,6号坑和7号坑形成了打破关系。这意味着古人在挖6号坑的时候,7号坑就已经存在了。

黎海超(右一)和团队合影

7号坑和其他坑最大的不同是坑里看不到完整的器物,只有一地碎片。2022年6月,7号坑中一个龟背形网格状器的露面,让黎海超的坚守有了回报。这件龟背形网格状器有上下两个网格,中间包裹着一件打磨精细的玉石,四个角原有四只龙头,非常漂亮,器物表面还发现丝绸残留物。

回忆挖掘到龟背形网格状器时的场景,黎海超仍难掩激动地说:“一开始一个同学做清理时,我正在坑上做记录,他突然说自己发现了一个青铜网格状的器物,当时我就立马觉得这肯定是一个突破性发现。因为我研究青铜器时知道并没有网格状的器物,三星堆也没有,我就赶紧到坑下去看,果然发现一个网格状的物品。我当时就确定,这一定是一个可以改变三星堆器物历史的重要发现,于是就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清理,最后出土时发现它确实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因为我们再挖出来时,发现它的底下还压着一个黄金面具,以及一些其他的青铜器,可以说是惊喜不断。”

至于7号坑中为什么几乎都是碎片,黎海超认为祭祀坑可能有些器物是有意识被打碎了,有意识地被分散埋葬的,所以在做器物修复时首先要把坑里所有的东西整理出来,清理完之后再全盘整理,但不能以坑为单位去整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中间有一些器物是被打碎的,或者其断裂茬口会变形,这在进行拼合的时候就会存在困难。如果中间有焚烧痕迹,茬口完全烧变形,那么在拼合期间难度就会更大。“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将来能不能通过其他方法,比如根据科技分析成分,或者根据纹饰风格,来考虑这些问题。”黎海超说。

黎海超坦言,工作量很大,上万件器物要整体打通去拼合,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因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跟腾讯数字研究院合作,想利用一些AI数字技术做拼合,但目前这也只是比较前期的阶段。“现在,我们只能用拼接难度相对较低的东西来做试验,但我觉得实现单纯利用AI拼接文物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尤其是效率问题,如何将人和AI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不给自己“画圈”,才会拥有更多可能性

“以往,我会觉得考古更像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想要复原古时的世界,做严谨的学术研究就足够了。但是通过参与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我的想法有了很大改变。除了我们需要认识古代社会外,考古也是大众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从小众学问变成大众的认识,这才是考古最终的社会价值。”黎海超说。

黎海超

现在,黎海超尝试在研究方法上做一些探索,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前,我们是跟自然科学进行融合,但是现在我认为,在学科融合方面应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还可以涉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种人文学科。”

这种不给自己“画圈”的态度,不仅针对学术研究,对于自己的学生,黎海超也怀有这样的希望。“考古看似很古老,但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它有巨大的可能性,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资历很深的学者,都有获得考古学上重要成就的可能性。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再登高,所以将来的考古人肯定有更新的方法和理论,也肯定会比我们现在做得更好。”黎海超坦陈,“我希望年轻的学生们不要迷信权威,要发挥青年的潜力,不要限制自己。只有不给自己‘画圈’的时候,才可以无限地扩充,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考古学教授,黎海超对自己有更多的期望,他希望自己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独立的学习模式,更能够关注到学生人格的培养,“我希望能够借助考古这门学科的特点,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心态”。

“三星堆遗址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至今仅发掘了0.02平方公里左右,这意味着,三星堆虽然有了大量发现,但将来还有很多重头戏。我会把接下来的30年,甚至一辈子都献给三星堆,去揭开中华文化的神秘面纱。”黎海超说,“我们计划到2026年形成数据库的大框架,但是更加具体、系统的内容,可能要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积累。2026年之前,我们要完成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同时我们将在三星堆高等级物质文化之外,关注平民化的生业形态和文化结构,这也是目前三星堆研究中,相对欠缺的部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奋斗者 正青春 | 黎海超:连接起三星堆的过去与未来》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德国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