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22:52 阅读量:1.3万+
华人号:多伦多在线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桥梁:长江艺术团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成功奏响时代华章
撰稿:马美霖
图片说明:2025年长江艺术团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演出结束后,来自中国、意大利、乌克兰和拉丁美洲的五支合唱团在舞台上集体谢幕并合影留念。指挥们与团员们并肩而立,身着各自国家民族特色的演出服,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舞台灯光映照下,团员们面向观众,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本次音乐会以合唱为纽带,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多伦多的多元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图片来源:YRPA)
2025年1月11日,由长江艺术团(Yangtze River Performing Arts)主办的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在多伦多Fairview Library剧院圆满落幕。音乐会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乌克兰和拉丁美洲等不同族裔的合唱团体,他们用各自的语言和风格演绎了经典曲目,生动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此次音乐会得到了加拿大政府“长者新视野项目”(New Horizons for Seniors Program)的部分资助。
二十九载耕耘:从传统走向多元文化艺术使命
图片说明:这张合影拍摄于2006年,长江艺术团的团员们在演出结束后,与前来观赏演出的时任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亲切合影。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历史瞬间,更彰显了艺术团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参与和影响力。(图片来源:YRPA)
【从地下室到国际舞台:长江艺术团的发展蜕变】
长江艺术团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非营利、非政治性的艺术团体,致力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与艺术,为热爱歌唱和声乐的朋友们提供学习、提升、交流和表演的平台。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如今备受瞩目的合唱团,最初只是由多伦多大学的几位华人留学生在地下室里创立的。当时,他们为了参加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而开始排练,用歌声表达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艰辛,以及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一首《长江之歌》在多伦多上空回响,标志着长江艺术团的正式成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艺术团从最初的十几名成员壮大到如今的六十多人。团员的年龄跨度从8岁到80岁,历年来参与过的团员超过千人,演出场次近700场,并荣获了数十个奖项。团员们普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歌唱充满热情。艺术团的表演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混声大合唱、小合唱、独唱、对唱、舞蹈、旗袍秀和器乐演奏等。作为多伦多大陆移民中最早成立的合唱团之一,长江艺术团在没有固定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发展壮大,成为多伦多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说明:2006年,长江艺术团十周年团庆《中华情·枫叶梦》演出盛大举行。 这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汇聚了艺术团十年来的艺术积淀,展现了中华音乐的深厚魅力。团员们倾情演绎,融合合唱、独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庆祝长江艺术团十年的辉煌历程。(图片来源:YRPA)
自成立以来,长江艺术团积极参与本地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始终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他们不仅多次参与多伦多不同社团主办的华人春节晚会、慈善义演和赈灾募捐演出,还与多伦多其他艺术团体进行了多次交流演出。艺术团还曾参加由中国香港驻加拿大经济贸易办事处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以及在芝加哥、渥太华和多伦多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展示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此外,艺术团还参与了《经典乡音·世界名曲交响音乐会》和世界自闭症日义演等活动。
2015年国庆和2016年春节,艺术团参与了两场全球瞩目的快闪活动,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2016年,为纪念成立20周年,艺术团成功举办了《歌声飘过20年——庆祝长江艺术团建团20周年音乐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9年,艺术团参加了在多伦多举办的第三届加拿大国际合唱节暨首届中国·加拿大国际合唱节。他们演唱的混声合唱《Shenandoah》和《我和我的祖国》得到了五位专业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银奖,并取得了本地参赛团体中的最高分。
如今,长江艺术团每年都会定期参加三项大型活动:多伦多海外华人合唱季(Overseas Chinese Choirs Festival)、多族裔合唱盛会(Singing Together)以及多伦多龙文化节(Toronto Dragon Festival)。多伦多海外华人合唱季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合唱团,共同演绎经典曲目,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多族裔合唱盛会致力于推动不同族裔间的文化融合与相互理解;而多伦多龙文化节则是北美规模最大的户外文化节之一,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每年吸引超过十万名观众到场参与。
图片说明:2007年6月,长江艺术团在第19届TELUS研科多伦多国际龙舟节精彩献唱。 作为华人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艺术团在活动中呈现了一场充满韵律与激情的合唱表演,为龙舟节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团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演唱技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现了中华音乐的魅力。(图片来源:YRPA)
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演出,定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们献唱,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每逢节假日,团员们更是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陪伴养老院的老人们共度佳节,传递温暖与关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为了提高团员的声乐水平,长江艺术团长期开办声乐培训课程,系统教授声乐基础知识,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团员在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不断提升。此外,团里还聘请专业舞蹈老师开设舞蹈课程,以提升团员的形体素质和舞台表现力。艺术团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不同种族、地域和年龄的合唱爱好者加入,共同分享音乐的乐趣。
本次音乐会是长江艺术团首次以主办方身份策划的大型多族裔音乐盛会,标志着他们从单一文化传播者成功转型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搭建者和推动者。通过音乐,艺术团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更搭建了一座连接不同族裔和文化的桥梁,促进了社区的理解与和谐。
【远程指挥,全心投入:团长黄立戎与多元文化音乐会的成功】
长江艺术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团长黄立戎(Lirong Huang)的领导和坚持密不可分。两年前,他在艺术团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接任团长,面对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失、经费紧张和活动减少等问题,他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申请联邦政府基金、策划文化艺术活动,逐步恢复并扩大了艺术团的影响力。在他的努力下,团员们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艺术团也重新焕发活力。
在筹备本次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的过程中,黄立戎虽然因健康原因行动不便,但仍然坚持通过电话、Zoom会议等方式远程协调各项工作。从演出策划到排练安排,他始终保持关注,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他的坚持和投入,也让团员们更加珍惜这次演出机会,全力以赴呈现最佳状态。
本次音乐会的成功,是艺术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团队的团结和执行力。黄立戎的领导不仅帮助艺术团度过了困难时期,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
图片说明:2007年,长江艺术团参加FGS多伦多海外华人合唱季观摩会。 作为华人合唱艺术的重要代表,艺术团在此次活动中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演唱技艺,展现了中华合唱艺术的魅力。通过与各地合唱团的交流学习,长江艺术团进一步推动了华人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赢得了观众与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誉。(图片来源:YRPA)
【挑战与收获:长江艺术团首次独立主办多元文化音乐会】
回忆起此次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的筹备过程,长江艺术团副团长闫欣(Xin Yan)坦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收获满满的旅程。这场音乐会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是艺术团第一次独立策划并执行一场多族裔参与的音乐盛会。在过去的29年里,艺术团一直作为参与者活跃于多元文化舞台,而此次身份的转变不仅让团队承担了更多责任,也让每位成员在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谈到为什么这次会选择这样的重大突破,决定独立主办这场活动,长江艺术团资深团员、同时也是本次合唱音乐会统筹及舞台监督的黎明(Ming Li)分享了团委的决策过程。他表示,大家认为多元文化就应该与其他族裔联合做节目,但以何种形式?做什么样的节目?是否采用Gala形式的晚会,邀请多伦多的知名歌手和舞蹈明星?在有限的资金额度下,如何为多伦多文化艺术市场奉献一场具有长江艺术团自身风格和多元文化特色的晚会?经过全团分析讨论,基于长江艺术团拥有海内外知名的专业指挥和声乐指导,团内超过70%的成员具有十年以上合唱经验和丰富的演出经历,并且有与其他外族裔共同演出的背景,因此他们最终决定举办一场大型多族裔参与的单项合唱音乐会。
除了演出本身的难度之外,筹备音乐会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挑战。闫欣特别提到剧场设施的不足。由于剧场缺乏专业的合唱台阶,他们只得从外借来简易的泡沫台阶。这样既能确保观众清楚地看到每位合唱成员,也方便团员在演唱时准确捕捉指挥的动作,这对演出质量至关重要。他笑着补充道,为了保护这些泡沫台阶,女团员们被特别要求不穿高跟鞋,以免踩坏台阶或发生意外。他说尽管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会影响到演出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解决。
此外,投影设备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投影仪的光线在演员脸上投下阴影,影响了观众的视觉体验。经过多次调整,团队最终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成功克服了所有难题。闫欣表示,这场音乐会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团员的无私奉献。作为非营利组织,所有成员均为义务付出。无论是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还是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都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会场布置、设备搬运等细节,皆由团员们亲力完成,大家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全体成员的全力以赴和精心准备下,当天的演出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效果,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这场演出不仅让前来观赏的众多外族裔观众对长江艺术团刮目相看,更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黎明在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表示,他对本次演唱会取得的效果非常满意。他认为这是一场超出预期的高水平、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盛宴,是他见过的多伦多业余合唱团体中最具合唱艺术代表性的演出。不同族裔的合唱团用各自的母语演唱,同时用音乐这一共同语言完美诠释了各自文化的精髓,彰显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黎明特别提到,让他感动的不仅是台上的精彩演出,还有观众表现出的高水平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力。他提到,观众在演出过程中安静倾听,演出结束时报以热烈掌声,积极而不失礼貌地与主持人互动。这是他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具内行水准的友好观众。
演出结束后,几家外族裔艺术团体纷纷表示希望继续与长江艺术团合作,并已邀请他们参加今年2月和4月的演出。
展望未来,闫欣透露,他们正在筹备即将到来的30周年庆典,将推出一场特别的演出。他们计划邀请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团体合作,甚至尝试用意大利语演唱,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闫欣表示,他希望艺术团的作用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更希望搭建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和不同族裔的艺术团体合作,用音乐这座桥梁,促进社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从经典旋律到多元文化的舞台精彩呈现
当天的合唱音乐会以长江艺术团演绎的经典曲目《教我如何不想他》拉开序幕。这首旋律优美、歌词深情的作品,用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在旅居加拿大的著名指挥家王燕樵(Yanqiao Wang)的带领下,长江艺术团的成员们用细腻而真挚的演绎,为这首经典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燕樵的指挥艺术:从旋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王燕樵在采访时提到,《教我如何不想他》作为开场曲目意义深远。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充满深情,能让每一位听众感受到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联系。作为指挥,他希望通过这首歌曲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中国音乐的动人之处,以及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燕樵是中国音乐界和加拿大华人社区中备受尊敬的作曲家及音乐艺术家,他的音乐生涯横跨多个历史阶段和地域。从1952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管弦乐团,到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吴祖强等名家,再到创作中国现代芭蕾史上的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他的艺术成就堪称辉煌。1980年,王燕樵前往日本,任教于当地高校,并为多家剧团创作音乐作品,涵盖木偶剧、话剧和舞蹈剧等多个领域。在日本生活的11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1990年,他移居加拿大,开始了新的艺术旅程,并迅速融入本地社区,担任多个华人合唱团的指挥。
谈到指挥的角色,王燕樵强调了指挥在合唱团中的核心作用。指挥不仅是节奏的引导者,更是音乐灵魂的塑造者。他特别赞扬了长江艺术团的团队精神和一致性,团员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组织性和协作精神。
谈及此次多元合唱音乐会的指挥经历,王燕樵表示,这支团队的成员都是旅居加拿大多年的有非常良好素质的华裔,他们通过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指挥这样的团队,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在舞台上展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王燕樵还深有感触地表示,长江艺术团一直是一个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的团队。通过音乐会的形式,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美好。
在这场音乐会上,王燕樵与长江艺术团的默契配合,让整场演出充满了艺术感染力。除了开场的经典曲目《教我如何不想他》之外,王燕樵还指挥了另外两首歌曲《One Candle》和《菊花台》。《One Candle》象征着希望与团结,通过温暖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传递出对未来的信心与力量。王燕樵的指挥将歌曲中的情感层层递进,带领观众感受到音乐中的光明与希望。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展现了音乐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力量。
而《菊花台》则描绘了古代中国唐宋交替时期一位将军与爱人之间的苦涩爱情。歌曲以深情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勾勒出一幅充满柔情与悲痛的画面。王燕樵的指挥突出了歌曲中柔情与悲痛的对比,将听众带入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代。通过细腻的演绎,这首歌曲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张力。这两首曲目在王燕樵的指挥下,与开场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共同构成了音乐会中经典旋律的核心部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合唱艺术的提升之路:高硕与长江艺术团的共同成长】
艺术团在本次音乐会上演唱的六首歌曲中,另外三首《喜欢你》《锦瑟》和《思念》则由多伦多知名青年指挥家高硕(Shek Ko)执棒。这三首作品融合了现代与古典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音乐体验。
《喜欢你》是一首广受欢迎的粤语歌曲,旋律轻快,充满青春气息,以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爱情的纯真与甜美。在高硕的指挥下,这首歌被赋予了更加细腻的情感层次,现场观众也被这份轻松愉悦的氛围所感染。《锦瑟》是一部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同名七律为词,由著名作曲家王龙作曲的声乐艺术作品,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作曲技法,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高硕通过精妙的指挥,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使这首歌既保留了古诗的韵味,又充满了时代感,带领观众在音乐中穿越古今。《思念》旋律悠扬、歌词感人,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挚友的深切思念。高硕的指挥突出了歌曲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带领合唱团在温柔与激昂之间自如切换,使这首歌曲直击人心,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图片说明:在本次的合唱音乐会上,多伦多知名青年指挥家高硕(Shek Ko)执棒指挥长江艺术团演唱的三首歌曲,展现了现代与古典的交融之美。在她的精准指挥下,团员们的演唱层次分明、情感丰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体验。(图片来源:YRPA)
高硕曾荣获多项国际音乐大奖,并拥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并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rampton抒情歌剧团和Kitchener歌剧团等知名艺术团体担任合唱指挥。她毕业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获得钢琴与数学双学士学位,之后又取得合唱指挥硕士学位。刚毕业时,高硕便接手了长江艺术团的指挥工作,如今已携手走过数年。她不仅见证了艺术团的发展,也与团员们共同成长,不断探索和提升合唱艺术的表现力。
高硕的先生,王犁(Li Wang),是著名音乐艺术家王燕樵的儿子。他自幼便展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王犁6岁便开始接受专业的钢琴训练,并在多个国际钢琴赛事中屡获佳绩。他曾获得加拿大首届肖邦钢琴大赛冠军、巴西圣保罗自由艺术国际钢琴大赛冠军、爱尔兰交响乐团大奖,并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李斯特钢琴大赛、巴塞罗那国际钢琴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跻身决赛或摘得奖项,被誉为“加拿大钢琴王子”。
除了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王犁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钢琴学子。他与妻子高硕共同创办了犁音社(Li Music School),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钢琴演奏人才。在王犁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成功考入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犁音社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类音乐会和社会文化活动。例如,在此次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中,Vera Li和Yisi Huang便是犁音社的优秀学生,他们也长期担任长江艺术团每周排练的钢琴伴奏。
高硕表示,她对此次与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合唱团合作感到十分兴奋。她认为,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不仅拓宽了长江艺术团的音乐视野,更为团队带来了新的灵感与成长机遇。她回忆起演出结束后的一幕感人场景:艺术团指挥王燕樵与乌克兰指挥Alexander Veprinskiy在后台一边弹奏钢琴一边即兴合唱。尽管语言不通,但音乐成为他们之间无障碍的沟通桥梁。当王燕樵沉浸于歌声之中,唱到动情处时,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鸣,生动诠释了“音乐无国界”的真谛,也让高硕对未来更多的跨文化合作充满期待。
图片说明:在音乐会结束后,长江艺术团指挥王燕樵与乌克兰 Shevchenko Choir 指挥 Alexander Veprinskiy 在舞台钢琴旁交流,并即兴合唱。对世界民族音乐有深入研究的王燕樵对乌克兰音乐亦十分熟悉。尽管语言不通,两人依然通过歌声交流曲目,并合作演唱了一首广为流传的乌克兰民歌。演唱过程中,王燕樵唱至动情处,眼含泪光,Veprinskiy 亦神情专注,深受感染。周围演职人员安静聆听,并纪录下了这一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音乐交流瞬间。(图片来源:YRPA)
对于长江艺术团的未来,高硕表示充满信心。她说自己并不追求团队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是希望通过一步步扎实的努力,不断提升合唱团的音乐水平和艺术深度。她计划在未来的演出中继续挑战更具难度和多样化的作品,包括尝试不同语言的演唱,以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和音乐创新。
【名师云集:指挥大师与声乐专家助力长江艺术团】
除了王燕樵和高硕两位指挥之外,二十九年来,长江艺术团还得到多位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杨秀娟、赖得伍、钟辉、程路禹、梁二黑和韩丽等。声乐教授、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武云也曾长期担任合唱团的声乐指导。武云在西安音乐学院担任声乐副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赵登营教授,多次参加国际声乐大师班,并荣获CCTV青歌大赛美声专业组奖项。目前,由著名声乐艺术家钞艺萍担任长江艺术团的声乐指导。钞艺萍是加拿大知名华裔歌唱家,同时也是多伦多NYCO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员。她曾任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及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校音乐教育,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她作词的多首歌曲曾在国内音乐创作大赛中荣获大奖。
【多元文化的音乐桥梁:长江艺术团与华人爱乐、拉美、乌克兰及意大利合唱团同台献艺】
当天的音乐会上,长江艺术团以演唱第一支歌曲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之后,紧接着登场的是来自拉丁美洲的。这支合唱团隶属于Upper Canada Choristers,是一支以高水平无伴奏合唱著称的室内合唱团。在指挥Laurie Evan Fraser的带领下,他们为观众献上了四首极具拉丁美洲特色的作品:《Let's Go to Bethlehem》《The Andean Poncho》《The Rose of the Winds》和《Pretty Little Thing》。Cantemos Upper Canada Choristers以纯净和谐的声音,将拉丁美洲的文化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与优美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安第斯山脉的山谷之间,感受着来自南美大陆的热情与奔放。每一首歌曲都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从安第斯高原的传统旋律到加勒比海沿岸的欢快节奏,合唱团用他们的歌声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色彩与活力的音乐世界。
图片说明:在音乐会上,Cantemos Upper Canada Choristers 在指挥 Laurie Evan Fraser 的带领下演唱拉丁美洲经典曲目。无伴奏合唱展现纯净音色,充满地域风情的旋律将观众带入南美音乐的世界。(图片来源:YRPA)
第三个登场的合唱团是多伦多华人爱乐艺术团(Toronto Chinese Ai Yue Philharmonic Arts Centre)。作为本次音乐会的重要演出团队之一,他们以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独特的合唱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体验。
该艺术团成立于2012年,由一群热爱音乐的艺术爱好者共同创办,是大多伦多地区活跃的非营利表演艺术团体之一。自成立以来,艺术团一直专注于合唱及歌剧表演,并在各类多元文化音乐会中频频亮相。凭借卓越的演唱水平和专业的艺术素养,该团不仅在华人社区享有盛誉,也逐渐在更广泛的文化艺术圈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艺术团始终坚持以音乐为桥梁,弘扬中华文化,并促进不同族裔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合唱艺术交流活动,与本地及国际多个合唱团建立了深厚联系,推动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在本次音乐会上,艺术团带来了三首风格各异、情感丰富的合唱作品,既展现了华人音乐的独特韵味,也彰显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
图片说明:多伦多华人爱乐艺术团(Toronto Chinese Ai Yue Philharmonic Arts Centre)作为本次音乐会的第三个登场团队,在指挥沈涛(Tao Shen)的带领下,以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精湛的合唱艺术,为观众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演出。合唱团成员声音和谐、情感充沛,每一首作品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令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报以热烈掌声,不少观众表示,他们被合唱团歌声中所传递出的情感深深打动.(图片来源: YRPA)
第一首作品《芦花》(Reed Flowers)旋律悠扬,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原野上随风摇曳的芦花。歌词中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渴望。合唱团成员用细腻温暖的和声,将这份浓厚的乡愁情怀完美呈现,令现场观众深受感动。
第二首作品《爱永在》(Love is Eternal)情感张力十足,通过优美而富有层次的旋律,讲述了一位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演唱过程中,合唱团成员用饱含情感的声音诠释作品,将离别的惆怅、思念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层层递进,让观众沉浸其中。这首作品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音乐旅程。
第三首作品《沃尔塔瓦河》(Vltava River)是捷克民歌的经典之作,旋律优美流畅,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观众带入沃尔塔瓦河两岸的秀丽风光之中。歌曲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也传递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这一曲目的演绎,不仅展示了艺术团对国际曲目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象征着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共鸣,诠释了音乐无国界的理念。
本次演出的三首作品均由资深指挥沈涛(Tao Shen)执棒,钢琴伴奏由周敏(Michelle Zhou)担任。在沈涛的精准指挥下,合唱团呈现出层次丰富、情感充沛的演绎效果。他擅长将情感融入音乐,并精准掌控整体节奏,使得每首作品都充满张力与感染力。周敏的钢琴伴奏则细腻流畅,为合唱团提供了稳定而和谐的音乐支撑,使演唱更具表现力。
紧随其后登台的是来自乌克兰的Shevchenko Choir。这支拥有76年历史的合唱团在指挥Alexander Veprinskiy的带领下,带来了三首极具乌克兰民族特色的作品:《Karpatian Nightingales》《Duma about Kobzar》《My Kyiv》。Shevchenko Choir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男声合唱特色,还通过多年的发展,拓展了曲目的多样性和成员结构,使合唱团在坚守乌克兰文化根基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合唱团以其深情且富有层次的演绎,将乌克兰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演出中,《Karpatian Nightingales》以其清澈如夜莺般的旋律,唤起观众对乌克兰山川与自然的遐想;《Duma about Kobzar》则通过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了乌克兰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My Kyiv》由Olexandr Kurmazenko担任独唱,他用饱含深情的嗓音歌颂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美丽与坚韧,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Shevchenko Choir的演出像是一段穿越历史与文化的旅程,悠扬的旋律、深情的歌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乌克兰的广袤大地,感受到这个东欧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图片说明:Shevchenko Choir 在指挥 Alexander Veprinskiy 的带领下演绎乌克兰经典合唱曲目。浑厚的男声合唱展现民族特色,深情的旋律诉说乌克兰的历史与文化,赢得观众热烈掌声。(图片来源:YRPA)
最后登场的是来自意大利的Coro San Marco Choir。这支合唱团由指挥Daniel Colla领导,成立于1995年,由一群来自意大利威尼托地区的音乐爱好者创办。经过多年的发展,Coro San Marco Choir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化的合唱团,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展现了意大利音乐的独特魅力与包容精神。音乐会当晚,Coro San Marco Choir为观众献上了四首极具意大利风情的合唱作品。合唱团以纯正的意大利音调和浓郁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了意大利的浪漫世界。作品中既有欢快轻盈的旋律,也有深沉感人的抒情乐章,展现了意大利音乐的丰富层次和无穷魅力。演出过程中,观众仿佛徜徉在威尼斯的水巷、罗马的古老街头,感受着意大利文化的浪漫与热情。Coro San Marco Choir以其卓越的演唱技巧和深情的表现力,将意大利音乐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合唱团与德国和法国合唱团的合作传统,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多次亮相,包括为多伦多申奥演出、与罗马Nova Amadeus Orchestra合作,以及参加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的重要艺术节。这些丰富的经历赋予了Coro San Marco Choir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也展现了他们在推广意大利音乐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图片说明:Coro San Marco Choir 在指挥 Daniel Colla 的带领下登台演唱,悠扬的意大利旋律在剧院回响。团员们用纯正的意大利音调和深情演绎,将观众带入威尼斯的水巷与罗马的街头,展现了意大利音乐的浪漫与魅力。(图片来源:YRPA)
整场音乐会通过不同族裔合唱团的精彩表演,生动诠释了“音乐无国界”的理念。来自不同族裔、不同语言的合唱团体,用各自的母语演唱,同时通过音乐这一共同语言,向观众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犁音社学子助力多元文化音乐会,展现卓越钢琴技艺】
而在这场文化交融的盛宴中,钢琴不仅是演出的背景衬托,更是情感的桥梁。钢琴旋律与人声交相辉映,赋予每首作品更加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感。每一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成为整场音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艺术团的钢琴伴奏由犁音社的两位优秀学生——Vera Li 和 Yisi Huang 担任。两人自幼接受专业训练,演奏技巧娴熟,乐感出色。高硕高度评价她们的学习能力和音乐领悟力,认为她们接受快、进步迅速,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在本次音乐会中,两位年轻演奏者凭借细腻的触键和精准的配合,不仅增强了艺术团的整体表现,更为整场演出增添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张力。
中场休息前,两位年轻的钢琴表演者Zhen Kai Wu和Eddie Chen带来了精彩的钢琴四手联弹——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两位小演奏家的默契配合和精湛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也为音乐会增添了一抹青春活力。
下半场,Vera还单独为观众献上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独奏。这首作品以其复杂的情感和技术难度著称,而Vera的演绎堪称完美。她的演奏充满张力,将肖邦音乐中的忧郁与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这场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场跨文化的深度交流。各族裔合唱团以音乐为纽带,共同演绎不同文化的韵律,展现了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精神。在演出尾声,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四支合唱团齐聚舞台,共同谢幕,将这场充满文化魅力的演出推向高潮。音乐不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在多伦多这座多元文化之都奏响了和谐美好的篇章,展现了艺术超越语言、连接心灵的深远影响。
图片说明:2025长江艺术团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的五位指挥在演出结束后的两张合影留念。他们分别是:Shevchenko Choir(乌克兰合唱团)指挥 Alexander Veprinskiy,Coro San Marco Choir(意大利合唱团)指挥 Daniel Colla,Cantemos Upper Canada Choristers(拉丁美洲合唱团)指挥 Laurie Evan Fraser,Toronto Chinese Ai Yue Philharmonic Arts Centre(多伦多华人爱乐艺术团)指挥沈涛(Tao Shen),以及东道主长江艺术团(Yangtze River Performing Arts)指挥王燕樵(Yanqiao Wang)与高硕(Shek Ko)。(图片来源:YRPA)
同心协力,声声共鸣:成功来自于艺术团众多成员的坚持与奉献
长江艺术团的故事,是一群热爱音乐文化、热爱合唱事业的人共同书写的篇章。他们来自不同背景,却因对合唱艺术的热爱而相聚,用歌声传递文化,展现出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艺术团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在社区内产生广泛影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素养优良、志同道合的团员。
除了投入时间和精力,许多团员还在经济上给予艺术团大力支持。由于团内经费有限,很多成员都慷慨解囊,无私资助,毫无怨言地承担部分费用。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求回报,只希望艺术团能不断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正是这份无私奉献与共同信念,让长江艺术团在多伦多的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合唱艺术中的双重奏:团员许姗姗与张俭的故事】
来自中国北京的许姗姗(Susan Xu)是长江合唱团的资深团员之一。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她主修英语专业,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先生张俭移居加拿大,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多年辛勤经营和精心管理,他们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到2012年,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们开始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于是决定逐步半退休,寻找新的兴趣爱好。
恰逢中国著名歌唱家李小护在他家临时借住,并在家中教授学生声乐课程。李小护是原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第三届梅花奖得主,亦是加拿大华人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随后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央歌剧院,成为主要演员,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李小护主演了《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费加罗的婚礼》等十余部中外经典歌剧,并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法国、芬兰、奥地利等国演出,与世界级音乐大师合作,展现了中国歌剧艺术的魅力。他的演唱风格高亢激昂、富有情感,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文歌曲,他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
1989年移民加拿大后,李小护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与华人合唱团合作演出,并在北美各大城市巡演。他不仅致力于推广音乐艺术,还投身音乐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歌唱人才,推动华人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除了专业演出,李小护长期热心华人社区活动,积极参与侨界和慈善演出,以精湛的技艺和幽默的舞台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
在李小护的熏陶下,张俭夫妇对声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小护注意到张俭长期受到胸膜炎的困扰,便建议他尝试学习声乐。彼时,夫妇二人事业有成,时间较为充裕,便决定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于是,2012年,他们加入了长江合唱团,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合唱之旅。
图片说明:2016年《歌声飘过20年——庆祝长江艺术团建团20周年音乐会》演出结束后,部分团员在舞台上的合影。照片中央的长者为著名歌唱家李小护,站在他左侧(观众视角的右侧)的是来自中国北京的团员许姗姗。(图片来源:YRPA)
在加入长江艺术团之前,许姗姗和张俭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格外用心。相比之下,许姗姗在中学时曾学习过简谱,因此还可以跟上团里声乐课学习的节奏,而张俭则完全从零开始,不识乐谱。为了尽快掌握合唱技巧,他经常会在上班前,或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独自在家里客厅对着乐谱反复练习。他意识到自己的基础较弱,因此给自己定下目标,认为别人用一个小时学会的内容,自己花费三倍的时间,一定能够掌握。
张俭的坚持与努力不仅让他在声乐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也打动了与他同住的著名歌唱家李小护。一天清晨,李小护下楼时,看到张俭又在专心练习,不禁被他的坚持不懈所感动。李小护告诉张俭,他对音乐的热情令人深受触动,他的嗓音条件极佳,是难得的浑厚男低音。以他如此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李小护相信张俭一定能学有所成。
张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也为艺术团的其他成员树立了榜样。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不懈的努力,即使从零开始,也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许姗姗谈到,长江艺术团的团员们都秉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许多人仍在全职工作,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和学习。尽管如此,大家的热情始终高涨。每周一次的排练不仅帮助他们在音乐上不断进步,也成为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
她还提到,艺术团的演出任务较重,每次演出后,团员们都会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力求不断提升。在她看来,声乐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是这种不断学习和精进的动力,使合唱艺术长期吸引着大家,也让艺术团始终保持活力和凝聚力。
许姗姗认为,合唱的最大乐趣在于排练过程,而不仅仅是演出。从学习新曲目到声部的完美配合,每一个进步都充满成就感。排练中的每一次调整、每一次突破,都是最令人满足的时刻。她认为,合唱不仅提升了音乐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教会人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要展现个性,也要与团队和谐共处,真正做到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许姗姗特别提到,王燕樵和高硕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使团员们的音乐修养不断提升。每当演唱欧洲经典曲目时,王燕樵老师都会详细讲解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技巧。这不仅帮助团员们掌握了演唱方法,还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素养。她特别强调,通过合唱,她学会了欣赏音乐的多层次美感,了解了西方合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也更加珍惜与团员们共同努力的时光。合唱不仅使他们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也成为了维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她说,人的声音衰老的速度比身体其他部分慢,即使到了八九十岁,依然可以从合唱中体验到温暖和喜悦,因此她坚信合唱是一种可以持续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许姗姗特别提到,在加入合唱团后,先生张俭感觉肺活量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充分体现了合唱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张俭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多伦多华人社区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与引领者。他全力支持并深深认同妻子对合唱艺术的热爱。他为人厚道坦诚,待人谦和,毫无架子,却兼具果敢与魄力。面对不同声音,他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并蓄,同时凭借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精准把握全局,既让人如沐春风,又令人对他的远见卓识倍感钦佩。
作为加拿大华人艺术团体联谊会(加华艺联,Canadi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erforming Arts)的主席,张俭率领其团队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加华艺联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服务社区”,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不仅弘扬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为社区注入了满满的活力和正能量。张俭与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一座座文化桥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紧密相连。作为多伦多华语文化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不仅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更凭借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力,使文化事业在海外焕发新生。
在长江艺术团学习期间,因为个人的不懈努力,从最初不识乐谱,到后来能够娴熟地演唱,张俭的进步令人惊叹。他与合唱团的其他三位成员张炜(David Zhang)、黎明(Ming Li)和从锋(Feng Cong)共同演绎的歌曲《故乡的云》,已成为多伦多华语社区男声四重唱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图片说明:长江艺术团四位成员共同演绎男声四重唱《故乡的云》。这一经典曲目以深情悠扬的旋律,唤起海外华人对故乡的思念,成为多伦多华语社区男声重唱的代表之作。从左至右分别为:张炜、黎明、张俭及从锋。(图片来源: YRPA)
【音乐的传承与奉献:团员张炜及小钢琴伴奏义工们的故事】
这首《故乡的云》的演唱者之一张炜,也是张俭多年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曾执导过数百场高水准的文艺演出,被誉为北美华人社区最具才华的著名导演之一。他与张俭并称为多伦多文化界的“二张”,二人携手合作十余年,共同策划并完成了许多大型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炜在艺术团期间担任高音部的演唱,其音乐素养深受团员认可。同为团员的许姗姗评价他音乐功底非常扎实,并回忆道,指挥高硕曾在排练时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只要张炜在哪个声部,哪个声部就不会跑音,那个声部她就不用管了,张炜管着就行。
作为一名优秀的合唱团员,张炜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鼓励孩子加入艺术团。他的女儿 Helen Zhang 曾在艺术团担任了两年多的义务钢琴伴奏,对每次演奏都极为用心。许姗姗在采访中提到,Helen 是一个对自我要求极高的孩子,虽然钢琴水平已经十分优秀,但仍不断追求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失误,她下台后也会难过落泪,充分展现了她对自己钢琴伴奏表现的严格要求。
谈及为何鼓励孩子参与长江艺术团的钢琴伴奏义工工作,张炜表示,这样的音乐实践对孩子至关重要,比单纯在家练琴更具价值。他提到,音乐是用来 play(演奏、体验) 的,而不是仅仅用来 practice(练习) 的。张炜还提到,孩子在为艺术团担任钢琴伴奏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并对这一经历深感认同。
张炜的这番话,不仅道出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也让人联想到那些真正将音乐融入生活、用行动诠释热爱的年轻演奏者。正如长江艺术团的钢琴伴奏义工们,他们不仅仅是练琴者,更是音乐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这些义工中,Yisi Huang 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年纪虽小,却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尽管家住 Oshawa,每周往返近百公里,她依然坚持义务为合唱团伴奏,用音乐诠释着坚持与热爱。她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团员们的认可,也为音乐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她的背后,家长的默默支持同样不可忽视。每逢排练日,家人总是准时接送,确保她能顺利抵达并全身心投入排练。
正是这个集体的投入和团队精神,让这次音乐会得以圆满呈现。在采访中,张炜表示,对音乐会的成功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介绍说,长江艺术团是多伦多历史悠久的华人艺术团体,在华人社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他感到非常幸运,不仅在这个平台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探索合唱艺术之美,也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音乐经验。
张炜形容艺术团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挚友,大家在艺术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尤为珍贵。他表示,这次音乐会不仅通过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特别邀请了其他族裔的合唱团参与。演出现场的互动交流,让人真切感受到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精神。他认为,这样的跨文化合作意义非凡,既加深了不同社区间的理解,也展现了音乐作为沟通桥梁的强大力量。
图片说明: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上,加拿大前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观看了演出,并与长江艺术团的团员们亲切合影。这不仅是对艺术团精湛演出的肯定,也展现了加拿大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图片来源:YRPA)
对于艺术团的未来,张炜充满期待。他希望艺术团能够再接再厉,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的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继续丰富华人社区以及其他族裔社区的文艺生活。他强调,希望通过音乐和艺术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让多元文化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更加繁荣昌盛。
【张俭:携手长江艺术团,共谱多元文化新篇章】
尽管因社区事务繁忙,张炜和张俭二人已先后退出了合唱团的排练与演出,但他们始终心系长江艺术团,并在各自领域持续提供支持。每次演出,张俭都会第一时间向妻子许姗姗了解情况,尤其是此次与外族裔合唱团的合作,他更是全程关注,紧密跟进每个环节。他表示,这场音乐会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多元文化的舞台上奏响了和谐的乐章。长江艺术团的出色表现和专业水准赢得了各方高度评价,让他倍感欣慰与自豪。
在采访中,张俭也特别感谢长江艺术团长期以来对加华艺联举办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认为,正是这种彼此间的支持与合作,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也让中华文化在多元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张俭还透露,加华艺联将于今年5月18日主办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长江艺术团将参与其中的《黄河大合唱》演出。对此,他充满期待,坚信长江艺术团会再次用音乐展现华人社区的艺术风采,把中华文化的魅力带到更大的舞台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同心共创辉煌——2025长江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功臣江利华与张东峰的故事】
长江艺术团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离不开每一位团员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提到这次合唱音乐会,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长江艺术团目前团龄最长的江利华(Lihua Jiang),另一位则是虽加入时间不长却为这次音乐会立下汗马功劳的张东峰(Hill Zhang)。
江利华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活动的资金正是由她向政府申请并成功争取到的。自2005年加入以来,她已经陪伴艺术团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江利华在国内完成初中学业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岁月,1978年考入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一中教授英语数年。1994年,她自费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居住工作了一段时间。2002年,她移居多伦多,并于2005年加入了长江艺术团。她的坚持和热情令人钦佩,除了回国探亲或偶尔因重要事务缺席外,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她都会准时参加排练和演出。
江利华回忆道,当年多伦多的华人合唱团并不多,长江艺术团最初在市中心的Bloor地铁沿线附近排练,随着北部华人居民的增加,排练地点也逐渐迁至城市北边,延续至今。她提到,长江艺术团一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其中一些活动意义深远,令人难忘。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赈灾义演,团员们不仅登台表演,还纷纷捐款,支援灾区。
江利华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热衷于参与各种华人社区的活动,因此交际面广泛。然而,这次音乐会她却只能以特殊的方式参与——坐着轮椅登台。由于刚接受了髋关节手术,她在音乐会当天仍无法站立,但依然坚持完成了表演。她的坚韧和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成为本次音乐会感人至深的一幕。
图片说明:在著名音乐艺术家王燕樵的指挥下,长江艺术团的全体成员配合默契,舞台上的演绎充满感染力。在舞台最右侧坐着轮椅参与演出的江丽华,是目前团龄最长的团员。她因髋关节手术无法站立,但仍坚持坐轮椅完成演出,其坚定的艺术追求令人动容,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敬佩与掌声。(图片来源:YRPA)
此外,江利华还是此次活动政府资助的申请者。2024年4月,长江艺术团首次参加了由非华裔组织者举办的 “Singing Together ”合唱音乐会。由于历年来受邀参与的华人合唱团较少,江利华在2023年有机会随另一家合唱团参演后,便积极推动长江艺术团加入“Singing Together”音乐会。在她的努力下,长江艺术团成功参与了该音乐会2024年4月的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非华裔主办方甚至邀请长江艺术团加入主办团队,共同策划2025年4月的演出。来自其他机构的认可让江利华坚定了延续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这一主题的决心,于是她代表长江艺术团向加拿大政府申请资助,筹办一场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
据了解,艺术团此前曾多次申请政府资助,但成功案例较少。拥有二十年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的江利华深知,申请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展现团体的历史、成就及其对社区的贡献。因此,她精心准备了各类材料,最终成功获得政府资助。
为了确保多元文化的体现,在成功申请资助后,艺术团面临一个重要任务:必须邀请不同族裔的合唱团参与。2022年才加入长江艺术团的张东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知疲倦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邮件、电话和面对面沟通等多种方式,积极联系多伦多地区的不同族裔合唱团。他不仅详细介绍了音乐会的主题和意义,还耐心解答对方的疑问,并根据每个合唱团的特点提出合作建议。经过数月的努力,他极具策略地成功邀请了三支外族裔合唱团参与演出。
图片说明:2024年4月27日,Singing Together 2024 音乐会在圣帕斯卡尔·贝隆教堂(St. Paschal Baylon’s Church) 隆重举行。上会所有合唱团齐声演唱弥撒曲《携手和平》(Hands United In Peace)的精彩瞬间。此次音乐会汇聚了来自多个文化背景的合唱团,包括长江艺术团及来自拉美、乌克兰、意大利、菲律宾、韩国、加勒比等族裔的九个合唱团。下图展现了长江艺术团在本次音乐会中的合唱瞬间,由多伦多知名青年指挥家高硕执棒。(图片来源:YRPA)
张东峰移民加拿大已有二十年,目前是一名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本次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的筹备过程中,他分别联系了四家非华裔合唱团,尽管其中一家因圣诞假期暂停活动,最终仍成功邀请到三家外族裔合唱团加入。他表示,自己非常乐意推动这项工作,因为作为一名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老移民,他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张东峰坦言,新移民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逐渐淡忘甚至丢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提到如今自己写汉字甚至比写英语还慢。正是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感,让他积极投身合唱团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连接社区,传承中华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张东峰的英语表达能力极为出色,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也正因如此,这次艺术团团委特别推荐他负责与其他非华语族裔的合唱团沟通。他在与各团体的接洽过程中,无论是发电子邮件还是面对面交流,都能够精准表达想法,清晰传达活动的理念,并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与对方建立信任和共识。这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也成为促成三大族裔合唱团最终加入此次音乐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能够邀请到三个族裔合唱团参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挑战。例如,长江艺术团在去年四月份曾邀请过几家其他族裔合唱团参加夏季户外烧烤活动,期望以此建立联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然而,尽管发出了电子邮件并收到了一些回复,最终却没有一家外族裔合唱团真正现身。谈及成功邀请外族裔合唱团的策略,张东峰回忆道,最初艺术团计划通过电子邮件邀请其他团体参与,但他认为这种方式效果有限,可能会像上次一样不了了之。他意识到,其他族裔的合唱团大多是非营利机构,往往因人手不足而忽略邮件。因此,他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通过更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主动打电话并安排面对面的会谈。
他举例说,在联系意大利合唱团时,他特别提到长江艺术团学习并演唱了意大利歌剧片段,这立刻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对方惊讶于艺术团不仅演唱中文歌曲,还学习意大利歌剧,这种共鸣促使他们更愿意参与演出。不仅如此,张东峰并未止步于邀请层面,而是在与这些合唱团交流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式,例如共同演唱特定曲目,甚至考虑大规模无伴奏合唱的可能性。他认为,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打造更加丰富的音乐作品。这种互补合作的愿景,让其他外族裔合唱团看到了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更加积极地加入演出。张东峰的机智谋略为这次活动立下了不小功劳。
除此之外,在组织这次活动的过程中,张东峰不仅负责联系外团,还亲自制作节目单,设计封面和排版。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策划,确保每个细节都能体现活动的主题和多元文化特色。最终成品呈现后,他感到十分自豪,节目单也得到了其他族裔成员的高度认可。
此外,他还自掏腰包,为外团成员准备了简单的餐点,让外族裔合唱团的成员感受到来自艺术团的热情与尊重,也进一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活动结束后,他收到了外族裔合唱团的邀请,长江艺术团将参与他们主办的其他活动,而主办方也特别邀请他负责制作节目单。这让他深感欣慰。
在长江艺术团,像张东峰这样默默奉献的团员还有许多。他们用音乐搭建桥梁,连接不同族裔,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美好。正如张东峰所言,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觉得累,而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便是最大的满足。
结语:音乐的力量,文化的桥梁
这场多元文化合唱音乐会的圆满落幕,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演出,更像是一场文化之间的对话。长江艺术团成功地把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搭建起了一座真正跨越文化的桥梁。无论是中文、意大利语、乌克兰语,还是拉丁美洲的旋律,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了共同的节奏,唱出了和谐的声音。
图片说明:演出结束后,长江艺术团的团员们与部分来宾齐聚舞台,共同合影留念。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不仅是对精彩演出的完美收尾,也见证了音乐带来的交流与共鸣。(图片来源:YRPA)
音乐会虽然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感动却不会就此消散。每一位团员的努力和坚持,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都让人感受到合唱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方式。长江艺术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音乐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打破文化的隔阂,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同一个舞台上找到共鸣。未来,艺术团还会继续在这条多元文化的路上走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前行,带给大家更多感动和惊喜。虽然这场音乐会已经落幕,但那份激动人心的旋律和跨文化的温暖情感,将会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回荡。长江艺术团用歌声奏响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美乐章,也让我们看到,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