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23:58 阅读量:2.6万+
华人号:文舞霓裳【作者 王冠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
多年前吕红博士在读时,我正读硕士,在校园里曾经和她有过一面之缘,不期多年后再次碰面,有了较深入的交流。吕红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俊秀弱女子,实际上她可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多面手,既是美华文学重要刊物《红杉林》的总编,又是高校客座教授、美国大学研究学者,同时还创作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及散文作品,其作品曾获世界华人文学奖、女性文学奖、华文著述奖、写作佳作奖、首届新移民文学突出贡献奖等。
一、主编《红杉林》:廿年辛苦不寻常
吕红担任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刊《红杉林》的总编已近20年时间。赴美最初主要是在大学做当代华裔历史人文及女性创作的学术研究。在那个期间也写了些文章发表在海内外报刊,其中有《世界科技论坛》《世新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星岛日报》等。后应聘为报刊编辑记者,业余创作小说、散文等,投稿作品获好评。她也担任《美华文学》的编委,包括撰稿、推荐及评论作品等,后因经费问题停刊。2006年春季由柏克莱大学王灵智教授牵头创办《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季刊,邀请她担任刊物总编。该刊有国际刊号,是公开发行的连续性的中英文刊物。她说:“那时年轻,有时为了赶稿子就会熬通宵,否则那些纪念性文章错过了时间点就没有意义了。”还有一次她向人约稿,已经留出了版面,但因他人有事交不了稿。无奈之下作为总编她只得亲自上阵,通宵赶稿把版面补齐。再就是刊物经费也是个棘手问题。“头两三年几乎是社长自己垫付的,他也通过个人关系向朋友募捐。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好在随着刊物知名度的提升和发行量的提高、董事会襄助,经费问题才得以缓解,尤其在APAPA及相关慈善人士鼎力支持下,董事会及各界精英成为促进文化艺术发展之坚强后盾。美华文协及《红杉林》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会议和活动。包括与总图书馆合作举办名家王蒙先生、诗人舒婷等演讲会;严歌苓新作《米拉蒂》签售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著名评论家公仲教授演讲会;联合新作文杂志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亚太公共事务联盟、仁德慈善基金会、美国中药联商会、北加传媒协会等举办青少年大赛等获得很好的反响。从2012年到2022年《红杉林》以两年一届的方式举办了五届中美国际青少年大赛,吸引了北美各地、中国及澳洲等大中小学生参与。首届参赛人数逾一万五千多;之后参赛范围和地域也越来越宽。”当然,举办这些活动都是非常劳心耗神的。吕红说她作为总编感觉很多事情责无旁贷,其实她“更希望钻进象牙塔里写作,沉下心来将自己多年的观察、阅历转化为精神产品。但事实上又不能甩开会务刊物等诸多烦琐事。曾经有人郑重跟她说‘文坛不缺好主编,缺的是好作家’,以此激励她全心写作。但目前很难找到合适的接替者,这不仅需要编辑经验、写作能力,还需要担当意识,是三者的综合。”事实上,她认为“担当意识”是最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很多幕后事情,现在很多人都更喜欢推脱而不是承担。
当然,长年的辛苦付出后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为表彰《红杉林》在推动文学创作、华文教育及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成绩和贡献,美国加州议会和旧金山市政府颁发多项嘉奖。2011年新春获美国国会议员赵美心颁发嘉奖及加州州长议会副议长马世云致贺。”2014年荣获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荣获第20届北加州华人传播媒体协会颁发的传媒大奖,2021年于《红杉林》创刊15周年之际,总编吕红获得“杰出成就奖”。
2024年,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节点,《红杉林》创刊也临近20周年,作为该协会会长和刊物总编,当吕红被问及是否会举办相关庆祝活动时,她谈起了初步打算:“还计划组织跨文化国际论坛。我为此已经联系了三所美国高校,但因为人事变动或时间等原因,目前场地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时间也没确定。原来打算今年暑假,不过有学者反馈时间太赶了,可能签证都批不下来。或许就到明年了。这次的会议主题也会突显包容性,上次的范围是‘北美华人文学’,这次准备就‘跨文化交流’的话题展开,不论文学、历史、外语等专业,都可以参加。”她认为就当下社会现实看,国际交流还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因此尝试突破文学等专业界限做更广泛深入的交流沟通。的确,只有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理解以及和平共处,而且当下学界也提倡打破学科边界的大文学、大文化研究。由此可见吕红的学术敏感性及其全球化视野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她也坦言自己实际上很怕举办这类大型国际性会议,“因大型会议操办太多困难,令人望而生畏。虽然2015年5月的‘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办得很成功的,邀请了不少知名作家、文学研究者及当地政要。如著名诗人舒婷,著名专家陆建德、陈洪、赵稀方、黄汉平、乔以钢、林丹娅、白杨、鲁晓鹏,韩国汉学家朴宰雨,资深教授江少川、邹建军、胡亚敏、胡德才等。有伯克利大学资深教授王灵智牵头,更多的北美作家如刘荒田、沙石、性初、弘晓、瑞琳、唯唯、陈谦、陈绮屏、秋尘、陈杰民、施业荣、刘源凯、曹树堃、吴彦伯、伍可娉、招思虹、许培根、梁应麟、平雅、吴彤、茜苓、为人、冰清、宇鹏、新影、柯领、江雪、时江、余洁芳、陈波生、陈国英、龙国慧、吴玲瑶、志申、李安、李庆安、李焕光、马慕远、张健、张菊如、章瑛、金娜、林双碧、林克明、王琴、孙燕、邹志强、卢慧芬等近百位文友参与。还有的学者是第一次到美国,因此也很感谢主办方组织首届盛会。当时的麻烦主要是办会前前后后的各种杂务和烦琐程序,比如资金来源、场地选择、吃饭住宿等相关安排以及学者们的报销凭证等,中间还夹杂各种手续、协调等,累到人头皮发麻,大脑停转……但这次毕竟是协会成立30周年,刊物也近20年,无论如何咱们都应该好好总结,拟筹办第二届甚至考虑颁奖给推动跨文化交流贡献卓著者。”
在出国前,吕红已经是省市作协的签约作家。旅美后她创作长篇小说《美国情人》以女性的细腻感受和丰富体验,细针密线地反映了移民生活的种种况味,特别是女性走出国门后在物质、情感和精神等各方面所承受的重压和磨炼,真实地再现了海外漂泊者的生活境遇和对人性、命运的多层次探索。如论者指出的,女性主义是其小说的鲜明特色。作者自己也说:“过去我比较关注女作家的作品,如张洁、王安忆、张辛欣、铁凝等以及稍后一批女性文学的冒尖作家,也很关注新写实文学,像池莉等人的作品。”不难看出,国内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已经具有鲜明的女性觉醒意识,特别是对情爱主题的探索已经颇多。这一主题同样体现在《美国情人》中,可以说是小说的主线。但《美国情人》并不是纯粹的情爱小说,主角芯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并非情爱,而是她对自我价值和梦想的不懈追求。但逐梦的过程不仅引爆了过去的家庭港湾而且诱使她陷入异域的情爱漩涡。这似乎再次印证了对女性而言事业与家庭、梦想与情感之间的永恒矛盾,而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男权主义。正如波伏瓦所言:“几乎在任何国家里,女人的合法地位与男人不一样,男人往往让女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处境。”20世纪初的女作家苏青在其自传性小说《结婚十年》中已深刻地体悟到:“我相信有志气的男人都是宁可辛辛苦苦设法弄钱来给太太花,甚至于给她拿去打麻将也好,没有一个愿意让太太爬在自己头上显本领的。”这可谓一语道破了男性给女性设置的附属的第二性的位置,因此一旦女性在才能、地位等方面有超越丈夫的可能,大多会遭遇婚姻破灭的结局。芯的家庭悲剧可以说是又一个例证,而她随后遭遇的情爱陷阱似乎是失去家庭后必然的续集,不管是遇人不淑还是人性自私,其中都不乏男权主义的蛛丝马迹,同时也敲响了女性应当觉醒的警钟。
在表现技巧上,吕红小说的首要特点应该说是写实加新感觉,尤其是大量类似新写实小说的原生态细节描写,这可能与作家早期阅读有关,这一写实技法已经化入作者的创作思维中。如《美国情人》中对芯初到美国时租住的简陋房屋的描写、对百老汇红灯区的细节展现、对花园洋房的精写细摹……繁复的细节铺陈似乎要逼真再现生活的原貌,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视觉化现实感。其次是心理刻画。如果说写实侧重外在的客观现实的还原,那么心理刻画则侧重人物主观的、内在的心理感受的呈现,特别是女主角在感情受挫或工作遇阻时,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如沸腾的开水一样到处蒸腾,烟雾弥漫,纷扰纠缠,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物内心所经受的煎熬和撕扯,真实地披露了女性在异域环境中所承受的痛苦和重压。这是男性作家难以感同身受和微妙传达之处,也是女性写作的优长所在。同时,小说中也有不少叙事者直接跳出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理性思考的内容。不论在长篇还是短篇如《午夜兰桂坊》《绿墙中的夏娃》《曾经火焰山》等小说中,总会时不时穿插一段或长或短的议论或理性感悟,犹如盈盈灯火闪烁在繁复的叙述中。如《曾经的火焰山》中的一段:“思考会让人痛苦,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会让人干什么都觉得累。有时人做的种种努力也像希腊神话,石头不停搬上又落下。所以有时人不能太清醒,不能无所事事,而必须忙和累,在累了一天之后倒头便睡,既不是得过且过,也不是向往太高。”这些理性内容或借人物之口表达,或直接对相关人物、现象或场面进行评论,体现了作者试图超越迎合读者的通俗性文学作品而力图展现出作品严肃性的纯文学追求。当然,如果这些理性内容能自然无痕地溶解在文本中,或许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小说之外,吕红的散文创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旅美后她曾在《星岛日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侨报》《国际日报》等刊发作品,并结集出版《女人的白宫》《让梦飞翔》两部散文集。散文的内容或写人、记事,或抒情、写景,大多为旅美后的见闻感想,追忆国内生活的相对较少,这也体现了新移民文学超越乡愁主题转而开放探索的精神情怀。其中尤以写人的散文曲折入微,一方面是如同短小说的散文,如《美国梦寻》《英姐》等,展现了移民域外生活的种种艰辛苦楚,具有透视人心、人情、人性的内在力量,颇为震撼人心。另一方面是传记类散文。大概是记者的职业关系,吕红交友广阔,特别是结识了不少作家名流、政坛精英,并对他们多有采访记录。在此基础上写出人物传记是吕红的一大优势,她的名人传记散文如《茫茫太空永恒闪烁的“田长霖星”》《美丽女部长赵小兰》《陈树柏:以松柏之志育桃李万千》等,既抓取了典型事例和细节,又突显了人物精神和品质,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如果这类人物传记和《红杉林》中的人物访谈结集出版,应该是面向学生和大众的很有普及教育意义的作品。另外要指出的是,吕红在写景类散文中体现出的诗性意境是又一闪光点。《走过四季》《花园随想三则》以及旅游随笔《南行记系列》《九寨沟系列》《天高水长》等都是代表作。除了旅游随笔,吕红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本来较少。这一方面和作者的个性及经历有关,或因生于都市长于都市,较少接触田园、山林等自然环境,而不像乡土作家那样和大地自然有天然的连接,因而更多的是写人心、人性。另一方面大概也在于北美工作压力,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快速从而缺乏悠游于自然的闲情逸致。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作者并非不擅长写景,女性作家与生俱来的自然本真和直觉敏感让她一接触自然景物,就能直观地呈现本真物象并把握蕴藏于景物中的无穷意蕴。
难得的是,在创作的同时,吕红也是一位文学研究者。以博士论文为主体内容,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其实,早在1996年,吕红已有研究成果问世,她的论文《从情感到欲望:女性文学的流向》就在《文艺评论》上发表。后来还先后发表了《女性异化:论苏青的创作特色及影响》(2006年)、《海外移民文学视点:文化属性与文化身份》(2006年)、《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边缘写作及身份透视》(2007年)、《华人女性影像嬗变的多重解析》(2018年)等多篇论文。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吕红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女性文学和移民文学。在《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这部专著中,虽然也不乏对男性作家的论述,但着墨更多的还是女性作家。论著不仅涉及严歌苓、张翎、虹影、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周励、吕红、张慈、唯唯、施玮、施雨、陈谦等华文作家,还谈及华裔英文作家汤亭亭、谭恩美、李翊云,更有中国大陆现当代作家张爱玲、苏青、张辛欣等,并从族裔身份、艺术身份、性别身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女性文学的特质。她认为:“女性文学作为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化视域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由于海外华人女性这个特殊群体(少数边缘族群),在特殊境遇(身处异质文化包围,身负双重或多重文化传统)下,从特殊视角(女性视角)展开的自我历史的写作活动,折射出一个独特的世界——海外华人女性自我的探求,身为移民的海外华人女性在异文化包围中更加关注‘失落的自我’,于是在写作中去追溯女性曾经失落的自我,来建构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建生活经验,确定自我身份。”
吕红作为一个移民作家,在华人移民文学的研究上如她所言更有亲历的“现场感”。她个人的移民生活经历典型地体现了大部分新移民的生活历程,因此她的研究视角和视野与国内的华文文学研究有较大不同。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大多将这一领域视为中华文化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一个分支,而吕红似乎更强调国际性视野,认为海外华人文学是“具有世界性的新的学术领域”,应该逐步“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文学圈”。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有待学界的开垦与拓展。同时她也指出了海外华文作家在人生形态和文学创作中所拥有的双轴:“一是与自己有着深刻历史联系的故土;一是与自己存在现实密切联系的新地。”这种跨国属性也决定了海外华文写作跨文化的特质,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和文化构建问题。全书从不同角度梳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演变,总结了海外移民从难以接受异国文化,希冀“落叶归根”到“像美国人那样生活”的“落地生根”的基本脉络,其中还夹杂着“异域失根”“问祖寻根”等枝节杈叶。在艺术创作上,吕红认为海外华文作家在内容上大多赓续中华文脉,书写中国故事,但也自觉吸收借鉴西方各种现代叙事方式。同时这种跨文化语境也意味着“触动了回忆、想象、构筑世界的创作灵感和叙事的愿望。经过西方艺术思想冲击,头脑中原先的观念被颠覆和解构,已经浑然不分,便形成新的艺术视域及现代意识表述”。这种新的“艺术视域”似乎就是影像视觉艺术,其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非同一般,特别是对那些艺术感觉敏锐的作家如严歌苓、张翎、吕红等女作家,她们的小说多少都融入了影像叙事的因素,尤其是严歌苓的小说作品,因强烈的故事性、传奇性和影像化表述,致使她的小说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并受到大众青睐。总之,海外华文写作不可能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吸纳西方文化的精神,自然地担当起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使命与角色,促使东西方文化在互补互鉴中走向融合共通的和谐愿景。
“人的生活就是找到或建立与世界的关系,找到其中能够支撑其生命的真正联系和其中的界限,也就是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吕红正是以自己的激情和生命跋涉在寻找的路上,跨越重洋千山,历经千磨万击,但她终究还是以柔弱之身在异国他乡打拼出了自己的天地,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以文字、文学安身立命。在物质繁荣而精神贫乏的年代,这是多么不易,然而她终究做到了。
【吕红 简介】文学博士。美华文协会长、《红杉林》杂志总编。华侨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著有《美国情人》、《女人的白宫》、《曝光》等。主编《女人的天涯》、《跨越太平洋》、《蓝色海岸线》等。曾获各类文学奖及传媒奖等。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