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非文艺科班理工男崛起背后的“产业进化论”

2025-03-31 11:05 阅读量:6.8万+

华人号:国际在线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当下,具有跨界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和稀缺。在国产影视动画游戏行业,有多位亮眼的跨界人才和成功的跨界案例,揭示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逻辑——始于技术突破,成于人文觉醒。

  跨界奇兵的人文密码

  中国文艺界人士的跨界基因早有脉络:鲁迅弃医从文,以《狂人日记》反抗封建礼数;余华从牙医转型作家,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写就《活着》……这种“医文互通”的现象,本质上是系统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创造性转化。

  聚焦当下文化科技领域,《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导演“饺子”(药学专业),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的传奇,更将东方文化的艺术表达水平提升到新高度;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深海》的导演田晓鹏(软件工程专业),带领团队攻克了粒子水墨渲染技术难题,为动画电影的技术创新树立了新标杆;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主创冯骥(生物医学工程),以独特的视角和制作水平还原中国古建筑场景,引爆全球游戏圈……

  这些非文艺科班理工男的崛起,既是百年跨界传统的当代延伸,更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产业进化,折射出跨界人才在文化科技领域中的独特优势,体现出文化科技融合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在跨界创新中的突破性作用,为培养兼具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典型样本。

  跨界人才通常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和系统思维方式,能在艺术创作中激发出独特的创新潜能。例如,“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刻画哪吒“魔丸”能量暴走时血管凸起、瞳孔收缩的细节,变身时肌肉膨胀与骨骼变形的动态设计,都是对药物副作用引发的病理反应和组织异变的艺术化转译。

  众所周知,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艺术编导,都需要系统思维的叙事赋能,这种系统思维恰是理工类人才的学科背景优势。比如,有法学专业背景的郭帆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构建“行星发动机运作规则”“地下城抽签制度”,以法律框架支撑科幻叙事的可信度。这种能力与人文艺术强调的“体系建构”高度契合。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技术美学新范式,这要求创作者除了具备传统美学思维之外,还得兼具艺术直觉与技术攻坚力。田晓鹏在《大圣归来》中运用软件工程专业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动画的制作瓶颈,实现了流畅的动作设计和细腻的画面表现;《黑神话:悟空》主创冯骥的生物医学背景,助力其以实验科学思维推动“硬核国风”在全球游戏市场的“破圈”。

  非文艺科班背景的创作者常能以“局外人”的视角颠覆一些行业惯例。余华弃医从文后,用极冷峻的叙事方式剥离了文学叙事的情感冗余;毛不易护理专业训练带来的临床观察力,使其音乐作品在情感共鸣中透出更深的人文洞察。

  人才培养机制需跟上产业变革

  这些现象级案例好似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体系与时代需求的鸿沟,也折射出当前文化科技融合大趋势下的人才需求现状——传统人才培养机制滞后于产业变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突破5.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40%。另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查数据,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其中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87万。

  据腾讯互娱的招聘数据,72%的岗位要求同时掌握编程技能与文化IP开发能力,影视特效行业的AI工具使用率3年间从28%升至82%。当技术化浪潮将Blender、UE5等专业工具送入一般创作者的电脑,掌握“技术语言+人文密码”的跨界者,正在对传统科班人才形成降维打击。

  通过这种“外行颠覆内行”的奇观,可以窥见背后文理分科的知识鸿沟。据教育部统计数据,78%的高校仍维持严格的文理分科,艺术类院校的数字技术课程占比不足18%,而顶尖工科院校的人文通识学分仅占3.2%。这种割裂导致了“半部《论语》治AI”的现象——清华北大两所高校联合调研发现,65%的工科生认为文化素养无关职业发展,而艺术专业学生对UE5引擎、Houdini特效软件的掌握率不足30%。

  更深层的问题是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体系的严重滞后。智联招聘数据显示,86%的企业仍以单一专业证书筛选人才,导致29%的跨界求职者初筛即遭淘汰。令人困惑的是,国内高校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却平均需要3.7年才能实现产业转化,时间成本比国外同行多耗费近200%。这种体系性脱节,使国内数字文创专利转化率(11.7%)仅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一半(23.5%)。

  在产业生态层面,这种表现更加突出,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人才要素的流动。更为严峻的是,72%的科技人才将与文化的融合视为“非核心业务”。某211高校动画系主任曾坦言,学校教学生用MAYA做建模,企业却需要他们懂AI生成和区块链确权。这种供需错位,让影视特效企业不得不为新员工支付人均6到8个月的岗前培训成本。

  技术是新画笔,文化才是真颜料

  2024年,“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被纳入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部署,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遵循。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诉诸长远的视野与情怀。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亟待从树立协同理念、构建交融课程、强化实践创新等方面探索实践。

  在认知层面,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文理二分法”的思维定式,推动科技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础教育阶段可通过科普活动、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从小了解文化、热爱文化,培养对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兴趣。高等教育阶段需将人文素养纳入理工科培养方案,将科技思维融入人文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交融。例如,北京大学推出“博雅科技讲堂”,邀请院士与人文领域专家对话,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

  在培养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整合多学科资源,重新建构科技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推动由“单科专精”向“能力立方”转变,构建“技术为骨、人文为魂”的育人生态。在理工科课程中增加“科学技术史”“科技伦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社会、伦理和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AI艺术”微专业,要求算法训练与艺术创作学时比例为4∶6;浙江大学开设“数字人文”微专业,要求学生完成至少2个跨学科项目。

  在产业层面,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通过实践创新落到实处。利用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实验室、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将科技与人文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共建了“科幻电影工坊”,让学生参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特效制作,技术转化周期缩短至6个月。

  在政策层面,需通过制度创新为跨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平台。设立跨界人才认证体系,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试点的“数字技术工程师”认证,构建编程能力、美学素养、文化IP开发的三维评估体系。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教育部2017年启动的“新工科”建设规划提出,支持50所高校设立交叉学科创新中心,覆盖人工智能艺术、数字文化遗产等新兴领域。

  推进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战略,既是优化专业学科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今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核心正是破解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卡脑子”创新困境与“卡嗓子”文化失语难题,其目标直指技术突围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

  当前,这场变革已悄然渗透教育各阶段、全链条。截至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已有45%的中小学(约8.7万所)引入AI教学工具,2025年有望逐步实现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化;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主导建设的40个交叉学科创新中心已培养超6万名复合型人才,预计2025年中心总数将达50个,新增人才规模约4万人。

  可以预见,在“四新”建设蓝图的指引下,在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战略的推动下,这种理念一定会“种进”课堂,教室里既有敲代码的键盘声,也有读古诗的诵读声。以后,当小学生用AI画《山海经》神兽前,一定先弄懂传统纹样寓意;大学生设计游戏角色时,一定要摸清《西游记》里妖怪的脾气。因为在未来的数字文化产业中,技术成了新画笔,文化才是真颜料。(王  军)

  药学专业背景的“饺子”及其代表作《哪吒》系列

  软件工程专业背景的田晓鹏及其代表作《大圣归来》《深海》

  热能动力专业背景的梁旋及其代表作《大鱼海棠》

  法学专业背景的郭帆及其代表作《流浪地球》系列

  本版图片由“三川汇文化科技”提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非文艺科班理工男崛起背后的“产业进化论”》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拉斯维加斯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