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
沈阳新乐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处聚落遗址。遗址分布面积17.6万平方米。自遗址被发现以来,经多次考古发掘,证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三种相互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最早的新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点,距今7000余年,被定名为“新乐文化”。迄今为止,这一文化已成为沈阳地区史前文化典型代表和历史源头。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陈列展示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出遗址区域内具有叠压关系的新乐上层文化、新乐遗址出土偏堡子文化和新乐文化三种文化类型的出土文物376件。新乐上层文化以磨制石器和鬲、甗等素面陶器为主要代表,距今3000—4000年。偏堡子文化为继新乐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以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罐、壶、钵为主要代表,距今约5000年。新乐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煤精制品、压印“之”字纹深腹罐为主要代表。新乐上层文化展示的是遗址分布、聚落形态、墓葬习俗、文物荟萃四部分,新乐文化展示内容包括文明伊始、日出而作、渔猎荒泽、图腾崇拜、文化之谜等单元。展陈采用幻影成像、虚拟互动等多媒体影像技术,以及辅助场景展示等多种手段,充分诠释新乐先民在生产、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创造的成就。
1978年,在新乐遗址二号房址的西北角发现一件炭化木雕艺术品,出土时已断为三段,长38.5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上半部扁平,通体双面雕刻相同纹饰,局部镂雕,下半部呈圆柱形。分为嘴、头、身、尾、柄五部分,图案以圆目、弯喙、菱形花纹的身体和细长的尾构成。其弯喙如鹏,尾长如凤,旋涡状的头部似羊角,又似鱼目,身上的菱形花纹似鳞又似羽,从宽到细的尾部与鹊雀的长尾相似。在雕刻技艺上,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态特异,充分展示新乐原始先民高超的雕刻工艺和审美艺术,成为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新乐遗址出土煤精制品311件,主要器形有球形、耳珰形(类似跳棋子,因形状似汉代的琉璃耳珰而得名)和泡形,除三种主要器形外,还出土有圆锥形、椭圆形、圆饼形。几乎每座房址都有煤精出土,又可分为坯料、半成品和成品。房址中还出土有少量的陶质地的泡形器和石制球形器。从坯料和半成品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新乐先民打制、切割、压琢、刮削、精磨、抛光加工煤精制品的痕迹,由此可以得知,煤精制品是氏族成员在他们的居住地加工而成。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是中国史前遗址独有的现象,它的发现将中国使用煤的历史上溯至7200年前。
斜口器又称为簸箕形器或异形器,多发现在新乐遗址每座房址的火膛附近,口沿有摩擦使用的痕迹,被认为是用来移植火种、保留火种的器皿。高在22厘米至31厘米之间,为夹砂红褐陶,陶胎薄厚均匀,扁腹、器物正面扁平,腹部中部外弧、椭圆形平底,器物正面有深浅不一上宽下窄的斜口,分别呈“U”形 、“门”字形、“倒梯形”,形制不一,在口沿两侧及正面饰有2行至3行压印“之”字纹,背部为素面。斜口可使器皿中保存的炭火与空气中的氧充分接触,能起到助燃的作用,有利于火种保存。除此以外,斜口器可能是一器多用,除保留、移植火种外,还兼作漂洗、舀水、撮搂杂物的功用。
磨盘、磨棒是人类使用最早、延续时间长、流传范围广的谷物加工工具。新乐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数量较多,可以认为新乐人已经掌握粮食加工的方法。磨棒除有加工谷物的功能外,也可能用来敲砸野果果壳或用于研磨制陶的沙土等,可谓一器多用。
新乐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根据形状、出土状况及生活实际需要,可以简单划分为盛贮炊饮用的深腹罐,饮食用的高足钵、撮取火种用的斜口器。新乐文化陶器普遍饰有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主,纹饰清晰、压印规整、排列紧密、富有美感,既增强陶器表面摩擦阻力,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纹饰以横排顺序居多,应为一种带弧度的骨片或是木板以两端为支点不断交替移动按压而成。由于压印得密集,坚实了陶壁,即使烧造温度在 700℃—800℃,仍然非常坚固耐用。深腹罐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具典型特征的陶器,在敖汉兴隆洼遗址和阜新查海遗址均有发现。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2期(总第286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辽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辽宁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