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人间至真是烟火——读《世景至好是清明》

2025-04-03 12:20 阅读量:3.3万+

华人号:福根一字乡愁

人间至真是烟火
——读《世景至好是清明》
             ◇瑽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读广敏先生《世景至好是清明》这篇散文,竟觉得这纷纷细雨里都浸润着古今文脉的清气。文章以“清明”二字为轴,将自然之清、人文之明、政治之朗串联成质朴的文化长卷,让我在氤氲的墨香中触摸到了国人的精神根脉。

      自然之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文章开篇便以《礼记》的雅言唤醒了沉睡的节气记忆。作者笔下的清明,是王维诗中“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的灵动,是《清明上河图》里“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的鲜活。这种自然之清,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生命的礼赞。

      当读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时,我想起了家乡的竹林。小时候总见父亲在雨后补种竹苗,他说:“竹子空心有节,做人要像它一样,留清气在人间。”如今漫步福地,看着漫山遍野的绿,终于懂得“生态高颜值”背后,是无数人如父亲般的默默守护。作者将福建的生态成就比作“最亮丽的名片”,这让我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感叹:“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人文之明:生死之间见天地

      文章对清明习俗的解读别开生面。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烟火气,到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的清寂感,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清明节的双重面孔:既是追思先人的肃穆仪式,也是踏青赏春的生命庆典。这种“慎终追远”与“向死而生”的辩证,在“前半生累积力量,后半生清空负担”的论述中达到了哲学高度。

      在福州三山陵园,曾目睹一位老者用毛笔在墓碑上描字。他说:“每个字都是血脉的密码,要让子孙知道根在哪里。”这种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恰如文中所言:站在先贤墓前,穿越时空与天地精神往来。当作者将清明节比作“生命的浩荡与清明”时,我忽然明白:祭祖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终极敬礼。

      政治之朗:人间正道是沧桑

      朱熹的“葱汤麦饭”与当今倡导“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呼应,让人会心一笑。这种跨越时空的清廉对话,揭示了政治清明的本质: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而是“前村还有未炊时”的民生关怀。作者以“贞观之治”等盛世为例,证明了“海晏河清”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清心明志”的实践结晶。

      在农村工作时,曾参与“四下基层”活动。当看到村民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听到他们说自己的烟火日常,终于懂得政治清明就是“浸润于细胞的自由呼吸”。正如文中所说:清明是海阔天空的远见卓识,这种远见,正在闽山闽水间化作生动的实践。

      清明之思:文明传承的当代启示

      文章结尾“清明自在,清明世界万里无疆”的期许,让我想起闽籍作家林语堂的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当代文明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既需要“清明上河图”式的市井烟火,也需要“留与子孙耕”的生态自觉;既要有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也要有“海晏河清”的政治担当。这或许就是清明节给予现代人的启示:在钢筋森林中守护一片心田,在快节奏里保持一份清明。

      不论世事如何变化,清明时节的雨,年年飘落,却永远滋润着新生的希望。

原文——

世景至好是清明
文/广敏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春分之后便是清明了。都说世景至好是清明,此话不假,因为清明二字可以通观自然、人文和愿治。

      自然之清明,让我们最先闻到了春的气息。

      作为节气,清明最直观地反映了天气症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形象的清明景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

      再从《清明上河图》看清明节的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斗草踏青,桐花烂漫,雨后郊野美若画屏。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不成为人们的终极梦想。清晨开门,最爽的莫过于呼吸新鲜空气。碧水、蓝天、净土……都是每个人心中最单纯也最诗意的追求。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自然之清明,实际上蕴含着恒常的新陈代谢、接续的生物链循环与源远流长的生态系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为地球之子,我们真该敬畏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善待生态环境,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心力,接力呵护,让大自然母亲休养生息,一天天健康起来,清新起来,明净起来。

      身处全国最“绿”的省份,绿水青山已然成为家乡福建一张最亮丽的名片,这是很值得庆幸的。生态的“高颜值”来了,生活的高质量还会远吗?

      人文之清明,每每让我们想起曾经的岁月与远去的亲人。作为习俗,清明节融会了多个古老节日的精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唐代两位诗人清明时节写出了两首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的诗歌。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王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杜牧)

      意境各有千秋,皆又以酒入诗,前者写透了情义不断的烟火,后者表尽了思故念久的心绪。

      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扫墓的习俗外,还有踏青春游、荡秋千、蹴鞠、拔河等户外活动,这些习俗,除哀思先人,表达一种不可忘却的记忆外,更张扬了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生命能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追问。站在先贤墓前,穿越时空,与天地精神往来,可体会岁月悠长隽永、肃穆庄严,可获得一种血脉传承的载体。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前半生应该不断累积可以远行的力量,后半生则可以不断清空得以放下归程的负担,用回报和舍得换来返璞归真。清明节,正是通过扫墓祭祀,追怀逝者,超然自我,在相对的存在中去追求绝对的意义,以达到生命的浩荡与清明。

      政治之清明,作为愿治,则蕴含着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理想社会之求索,蕴含着先贤朴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志。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盛世。其间统治者的清明励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介子推割肉奉君,不受富贵志在清气,鞭策君王政治清明,正是史上典范。

      朱熹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倡廉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先生言传身教的“崇尚俭朴,甘于恬淡”的气节,正是政治清明的外在表现。

      经过40年的发展变革,“中国速度、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世界瞩目,彰显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自信与从容,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首先得归功于政治清明。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政治清明是社会生态的首善条件,这需要民主法治的保障,也需要你我他从清心明志、清微淡远做起。清明是浸润于细胞的自由呼吸,需要远见卓识,更需要海阔天空。

      清明,很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对传统的皈依与对良政的憧憬。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入自然,亲近人文,善理政治,愿随景同,清明自在。我们更有理由自信,紧随英明的掌舵者破浪前进,清明世界万里无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人间至真是烟火——读《世景至好是清明》》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江苏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