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10:46 阅读量:9k+
华人号: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进入郑州大剧院戏音阁之前,先在外面的空地上转转看看。一张演出海报的设计格外出挑,漆黑的背景下闪烁着两只淡黄色充满魅惑的猫眼——世界经典巨作,英国原版引进的音乐剧《猫》12月要来郑州了,不错不错,这是我想看的。而接下来的豫剧呢,说实在的,还真不是我的“菜”。
年轻时对豫剧无感,一个是觉得它“土”,粗声大嗓,大红大绿,二是咿咿呀呀听不清,节奏太慢,让人着急。及至到了中年,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身体里蛰伏的戏曲基因被莫名唤醒,再听戏时,竟有几分共情,然而,仍说不上喜欢。
戏音阁是个不大的空间,有50多平吧,没有台上台下之分,因为根本就没有“台”。演出区的标志就是一套悬挂在背景板上的戏服,观众席就是两排简易的座椅。环顾四周,二三十个人中谁是演员,谁是幕后,谁是观众,傻傻分不清,在暖暖的灯光与简单的寒暄中,演出很松弛地开始了。身着便装,妆容朴素的主持人对大家参与“谢彦巧戏曲圆桌派”表示欢迎,并发给每人一副眼罩。随着眼罩一点点发热,大脑也一点点微醺,顺着她的旁白指引,慢慢走向故事发生的那个古早年代。坦白地讲,在最初的几分钟我有些懵懂,连故事主人公的名字都没记住。这么说可能会引来戏迷的不屑:“拜托!这可是家喻户晓的‘对花枪’啊!这可是豫剧大家马金风的代表作啊!”但没办法,这真是我的盲区,或者说是我以前选择性忽略的部分。情况在摘掉眼罩看到谢彦巧那一刻发生了改变。眼前的姑娘把眉清目秀与珠圆玉润两种风格混搭得天衣无缝,这种气质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而她又非常聪明地穿着一袭并无多余装饰的月白色长袍,妥妥的中国美学“淡极则艳”的高阶境界,这下子颠覆了我对豫剧服化道的固有印象。至于唱腔,无法做出专业评价,只觉得虽然高亢饱满,却很滋润细腻,关键是气息很稳。而身边的观众早已不知不觉脚下打着拍子,跟着哼唱起来……
在谢彦巧用豫剧表演的方式讲述了《对花枪》的故事桥段之后,转身又变成了圆桌派的主持人,和围坐的观众一起进入了故事主人公姜桂枝“六十岁的爱情”的主题讨论。关于忠诚,关于背叛,关于坚持,关于放过,大家开始借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心事。你来我往的发言中,看见了别人,也看清了自己。
如果用关键词为这场演出做个简单概括的话,可以是“实验”与“互动”。以前买了《戏剧艺术十五讲》和《中国古代剧场史》两本书,用于提升自己文化通识素养,此时正派上用场。关于“实验”,戏剧史研究专家告诉我们,除了传统的拱框式、伸出式、中心式舞台样式,其他的多属于实验性质。“如20世纪30年代熊佛西、杨村彬等在河北定县搞农民戏剧时,就曾设计使用了与自然同化的多点式舞台,剧场一面是主台,周围再加几个辅台,将观众包围中间,造成裹胁互动之势,效果很好。”而随后出现的机遇剧、环境剧、街头剧等实验形态,尽管难成主流,却使得人类的戏剧艺术变得丰富多采。回观今天谢彦巧的圆桌派表演,亦可视作活化戏剧生态的一种积极尝试。
关于“互动”,戏曲研究者说:“生活就是一场大戏,观众与演员扮演着不同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观众进入剧场,就进入了某个规定情境,作为一个特殊角色参与到戏剧当中。”这种互动,可分为“直接参与”与“精神共享”两种,“直接参与”很好理解,如观众叫好鼓掌等,又如今天观众围坐讨论的形式;“精神共享”难以描摹,不妨找出两副清代的戏台楹联加以说明。一副是“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另一副是“你也挤,我也挤,此处人无立脚地;好也看,歹也看,大家都有下场时。”仔细品来,虽然时空迥异,但当年楹联中的思绪与惆怅不依然弥漫在今天戏音阁的空气当中吗?
好了,以上都是班门弄斧,急学先用的文字,下面从媒体人与传播学角度的思考,才是活动主办方邀请我这个“非戏曲爱好者”看戏的初衷。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化产品,要想生存下去,都不得不重视并遵从这个操作系统的逻辑和规律。即便线下演出,也要用线上思维打磨,通过线上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戏曲与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微短剧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而也可借鉴这些艺术形式的实践反观自己的道路与选择。
《AIGC传播时代》一书中的一项调查给人以启发。它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代际之间的部分媒介特质认知差别较大,1970年以前出生的群体更重视真实性、实用性、方便性,而最不重视有趣性;反之2000年前后出生的群体更加重视有趣性、互动性,美观性。”这一结论对于目前文化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首先是“有趣性”。电影《满江红》的编剧陈宇认为,“故事的最终效果由创作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一起完成,这种参与文化和共同制作正是互联网的基本逻辑。”他在深入学习叙事心理学的基础上,加快了《满江红》的叙事节奏,层层翻转,信息量为一般电影的2-3倍,并由此问鼎2023年电影票房冠军。当今微短剧市场体量庞大,发展势头迅猛,无疑是对陈宇主张的又一次佐证。回到戏曲,结合前文调查可知,对“更重视真实性、实用性、方便性,而最不重视有趣性”的1970年以前的群体而言,看一出《对花枪》的传统大戏可能并无问题,但同样的做法却会让长在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深感乏味。正因为了解这一点,95后豫剧演员谢彦巧才会用实验的方法对传统经典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然而,从现场的观感来看,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年轻观众或许不是那么容易听得明白并产生兴趣,创作者在情节设计,节奏把握,语言表达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再来说“互动性”。与前文所说在演出环境中与观众互动不同,这里的互动还包括在传播环境中与网友及流量的互动。怎样才能达成理想效果呢?《流浪地球3》的导演郭帆的做法是,在剧本中增加两个维度:一是传统叙事之上做到和“我”有关,这个”我“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上“微粒化”生存的个体,二是营造话题,让观众看完电影后能产生想和谁聊聊的冲动。如果用这两个维度检视下谢彦巧的戏曲圆桌派,就会发现她在整个表演的叙事环节并未与“我”产生某些必要的勾连,而“六十岁的爱情”这个话题是否具有足够的传播热度,也还需要在比较视角下做进一步考量。
接着说说“美观性”。年轻人对美的追求超于前辈,而审美水平不俗也是这场戏曲圆桌派给我的突出感受。演员妆容简洁,扮相利落,却不失内在韵味。表演现场的一盏灯,一束花,一把椅,乃至一个坐垫,看起来都像是被精心挑选且备受呵护的样子,氛围感拉满。在“美”的方面,谢彦巧团队的小伙伴可谓训练有素。然而,“美”中也有不足,现场观众中一位灯光牛人表示,布灯有些问题,他会帮忙调下,倘若如此,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留念。
2014年,传播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二人合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到“场景”一词,他们认为“场景是特定时间、空间和行为及心理的环境氛围。”现在看来,谢彦巧所做的不正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建构“戏剧新场景”的事情吗?又看到央视频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正热衷“学术酒吧”,这也算是搭建“学术新场景”的表现吧。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一定会有不少质疑、担忧,甚至是指责,但就像对待许多新生事物一样,观察,容错,不武断下结论都是应有之义。最后祝没有“爹味儿”,“班味儿”,充满美好“趣味儿”的“新场景”们哪怕磕磕绊绊,终能健康成长,因为在这些无论真实,虚拟,抑或是兼而有之的新场景里,孕育着最多“破圈”的可能,而只有让“破圈”真正发生,作为中老年标配的戏曲,作为象牙塔里的学术,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好地生存、发展、延续。
·END·
作者简介:
赵昱,河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导。专业方向:传播学;中华传统文化;纪录片;口述史。
图片:张雪雪
编辑:陈彦波
校对:原紫娟
审核:蒋愈红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