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09:32 阅读量:8k+
华人号:社会能见度2024年,人民法院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司法理念,始终聚焦创新保护,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法治保障。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法院2024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情况,介绍了人民法院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反垄断审判工作、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方面推出的有力举措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李剑介绍说,人民法院坚持以严格公正司法“强保护”,以健全制度建设“增激励”,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裁判规则体系不断健全,审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首先是强化制度供给,夯实法治保障基础。今年1月,最高法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25条98项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为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性的司法指引。近年来,最高法先后制定药品专利链接、植物新品种保护司法解释,出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见,推动构建涉及医药、种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体系。
其次是坚持严格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发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集中审理优势,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不断完善高新技术成果和新业态新模式的司法裁判规则,持续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和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有力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剑举例道,如在“无创产检诊断”发明专利授权案中,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创造性判断中技术启示认定的司法裁判标准,依法保护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做实定分止争,助力创新主体轻装前行。”李剑进一步介绍说,合理认定技术成果开发、转让、许可等环节形成的利益分配及责任承担,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法确定科技成果权益归属,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运用;在保护企业技术秘密的同时,保障科技人员择业自由和后续创新。
四是坚持利益平衡,防止权利滥用。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准确把握私权保护与公益保护、促进创新与维护公平竞争的关系,准确把握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权利滥用、支持行使知识产权与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间的法律界限。在强调严格保护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等阻碍创新的行为。依法适用滥诉反赔制度,支持胜诉被告向滥诉原告索赔合理开支。
加强反垄断审判工作
强化反垄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介绍说,最高法始终坚决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强反垄断民事和行政审判,强化规则引领,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执行,依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依法审理好各类垄断案件。据了解,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垄断案件呈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至2024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垄断民事一审案件1145件,审结1071件。自2019年1月1日成立至2024年12月底,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垄断民事和行政二审案件282件,审结243件,其中2024年审结97件。2024年全国法院认定构成垄断的案件31件,同比增长2.1倍。其中,一审法院认定构成垄断案件14件,同比持平;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二审认定构成垄断案件17件,同比增长4.6倍。
强化对重点领域反垄断行为的司法规制。加强对民生领域、互联网平台、医药、通信等重点领域的反垄断司法力度,营造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就民生领域而言,案件涉及教育、医药、食品、供水供气、出行服务、建材供应等行业。”郃中林介绍说,在“米线生产商”横向垄断协议案中,查明润某公司等8家米线厂商达成并实施固定价格、联合抵制其他厂商的协议,依法认定构成横向垄断,判定该垄断经营者赔偿遭受排挤受到损失的易某公司110万元,通过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充分彰显反垄断法治精神,生动体现保障民生的司法价值。
努力统一裁判规则。2024年6月,最高法发布《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51条,对司法反垄断从程序操作到实体法律适用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最高法先后公布反垄断指导性案例3件,发布6批共37件反垄断典型案例并均已纳入人民法院案例库,其中2024年分两批发布9件反垄断典型案例。
在郃中林看来,这些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发布,对于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垄断民事案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就是加强反垄断执法司法协调配合。”郃中林进一步介绍说,通过积极受理和裁判反垄断执法后继民事诉讼、积极将民事诉讼中发现的垄断违法线索移送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审理反垄断行政诉讼案件等,促进反垄断行政查处与民事赔偿有机衔接,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协调统一,切实形成反垄断执法司法合力。
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人民法院在适用惩罚性赔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人民法院严格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惩处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李剑介绍说,2024年,全国法院对恶意侵权情节严重的460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有力震慑了侵权者,有效维护了权利人合法权益,大大提升了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首先是坚持依法严格保护理念。人民法院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运用,坚持法不溯及既往,坚持积极审慎,坚持过罚相当。在案件裁判中依法认定主观故意构成,不断细化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充分运用法官释明权,积极适用举证妨碍制度事实查明机制,准确确定计算基数,合理确定赔偿倍数,不断提高损害赔偿数额计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充分尊重和体现知识产权价值基础上,发挥惩罚性赔偿对故意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遏制作用。
其次是不断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李剑认为,从党中央决策部署到法律规定,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日臻完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价值意义日益凸显。
据李剑介绍,目前,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种子法等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条款,最高法专门制定了司法解释,发布了涉惩罚性赔偿的指导性案例1件、典型案例6件,案例库收录案例12件,法答网解答218条,进一步明确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标准和裁判思路。
此外,人民法院切实加大对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
李剑举例说,审结“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余元,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审结“离心压缩机选型”软件及技术秘密侵权案,对隐名设立同业公司,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长达10余年的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1.6亿元,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
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蔡长春 杜洋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