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阅读是一种“反算法”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当然,读书日我们要讨论的还是阅读这件事。
但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坚持阅读,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阅读,这是一个严肃问题。有媒体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以“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者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商家的嗅觉是敏锐的,许多阅读类APP已经开始AI布局,有的电子书平台增加了“AI问书”的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电子书平台即将上线书籍解读AI工具、AI伴读工具。
这个调查结果与大众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体观察到,目前KIMI、语鲸等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力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立。
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注意力稀缺到撑不起看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一篇公众号上三千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二十万字的文本。还记得那部被文艺青年们追捧的《爱在黎明破晓时》么,这个电影记录了在火车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长达一夜的深度对话和由此引发的灵魂共鸣。要用现在流行的两分钟解读短视频,这个电影就会变成“男孩被女孩的美貌和气质吸引,主动搭讪一路”的烂俗故事。又有多少人就是从这样的短视频了解这个电影,并由此认为这又是一部徒有虚名的文艺片?
我们真的能毫无节制地在阅读上依赖AI的辅助,甚至让它主宰我们的阅读、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么?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读书报告的人,基本的观点都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认知深度。AI可以替代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看看现在走在科技前沿的大佬们都在担忧什么?物理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约书亚·本吉奥公开呼吁暂停开发更强大的AI系统,认为有潜在的社会风险。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想,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尽管部分担忧带有未来主义色彩,但不得不承认人类与AI的博弈确实是值得关注且警惕的。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正是发展主体性的环节。换句话说,谁还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AI时代,阅读是一种“反算法”丨光明网评论员》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西班牙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