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11:38 阅读量:8k+
华人号:华人头条-陕西“书香映非遗 文化共传承”
——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关博院隆重举行
最美人间四月天,热拥世界读书日;
千年雅韵关博院,共赏非遗绽彩时。
4月23日,青山绿水在红日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让人赏心悦目。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高朋满座、嘉宾云集、文人汇聚,古色古风与书香墨韵珠联璧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书香映非遗,文化共传承”主题活动在这座儒释道文化交相辉映的关博院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资讯中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西安市作家协会诵读文学委员会、西安市灏文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
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陕西省人大原秘书长桂维民,中国哲理画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原书记王家春,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原主任、省作协原党组书记雷涛,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陕西经济研究》总编孙杰,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播音指导、著名朗诵艺术家海茵,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胡安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仓颉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功振,兰州军区政治学院原政委、著名文化学者、儒释道文化研究专家、书法家薛方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理工大学书画院院长王家民,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首届研究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馆员兼太华诗社副社长路毓贤,著名词作家、诗人、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神农诗社名誉社长党永庵,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樊列武,陕西省少工委原副主任、《今传媒》杂志主编陈希学,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王庆,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播音指导、陕西广电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主任陈洁,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学院教授陈斌,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莹,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史飞翔,西安市多元创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芮耀军,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资讯中心主任付银安,中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弘扬传承第一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王勇超,国家级非遗“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关博院副院长王顺利,神农诗社副社长白小利女士等专家、学者、诗人、非遗大师、艺术家百余人出席活动。
活动在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的激昂表演中拉开序幕,粗犷的唱腔与铿锵的锣鼓声,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主持人:凌霄 肖鑫
王栋先生
灏文书院院长助理王栋先生在欢迎辞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智慧。让我们以书为友,以非遗文化为魂,共同开启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传承非遗文化中体会阅读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付银安先生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资讯中心主任付银安先生饱含深情的致辞,字里行间皆是希望此次活动能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新书发布环节,王勇超先生对主持人的多个采访话题逐一回答:
诗集取名《五台吟》,因为诗集中的作品创作时间基本都在五台建院以后,而且诗作所涉地域范围也以五台为主。五台建院,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是我文化事业中的转折点,是我思想境界中新的标志杆,是我精神生活前后发生重要变化的分水岭。我是在关博院创建开院之初、彼时生活逐步安定、且阅历与文化积累日渐丰厚的情境下创作的。
王勇超先生
时隔9年之后,同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五台吟(第二集)》共分八篇,录诗312首。除了延续第一集的基本风格和元素外,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较之前者均有显著提升。
我习诗、吟诗,并非哗众取宠,绝非不务正业,也非附庸风雅,实为坦露心声,抒发感情,表现思想,传达愿望,叙述体会,诉说领悟,宣泄不平,描绘世态,评价历史,褒贬是非而已。举凡我数十年之所经所历,所思所感,虽无所不写、无所不包,但又惟以我诗传我心,惟以我诗抒我情罢了。说到底,我就是要借诗以抒发报国之情、敬业之意、感恩之心、文化之梦。
四十年来,我始终把“存天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视为座右铭,将儒释道文化和王阳明心学思想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关博院的创建和运营。用地500亩、古民居千余间、藏品五万件,抢救保护、研究展示、弘扬传承“双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博院,是关中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正在深化由“物”到“人”的重大转型,即以物育人、以文化人,广大文化工作者应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积极发挥培根铸魂、弘道化人的主体作用,努力为文化强省、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紧接着,《秦岭望长安》《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新书及作者桂维民、史飞翔相继亮相,并接受了主持人现场采访。
作家、诗人们引导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坚定文化自信,从书香中汲取前进力量。这场新书发布,终以笔墨为舟楫,载着长安城的晨钟暮鼓驶向当代文坛的浩瀚星海。
雷涛先生
现场访谈环节,雷涛先生表示,陕西是文化大省,文学强省,如何持续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继续加强营造利于文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发现和培养作家,三是,加大对作家的扶持力度。他强调,要厚植作家的家国情怀,要关怀作家的创作,关心作家的生活,强化读者的文学情结、阅读情结,让放下手机,捧上书本,多读经典成为风尚。
雷涛先生 傅功振先生 薛方复先生
傅功振先生说,举国上下,非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非遗已从过去的抢救保护逐步转化为传承创新,即活态保护、动态保护、生产保护。未来,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可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进行深度融合发展。
薛方复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生读两本书,一本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
第一,上半辈读有字的的书。文学、历史、经典著作、人物传记。我的藏书大概有五六千册。史记汉书到清史稿,诺贝尔文学奖200多册,中外名著,国学、诗词经经典基本都有。我爱买书,也挑出版社,现在网上买书方便,认为好的就买,这几年主要是买新中国成立以后大事件的书,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抽空就翻几页,收获不小。
第二,下半辈子读一本无字的书,那就是王勇超这本书。
这本书很深、很难读!也很难读懂!一己之力,搞这么个惊天地的事情,是怎么做到的!哪来的那么大的心力?
一是读他出生之地。他出生在十三朝古都长安赤兰桥,古语有“南有韦杜,离天尺五”,幼染皇诸之气,人杰地灵,乡情郁积,少年情怀,学而弥坚,有秦汉大唐开疆扩土之气魄。
二是读他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不光是盖了五十几座院子,收藏了多少拴马桩、民俗古董,更重要的是他抢救了文化遗产,珍藏了民族记忆,守护了民族文化,诚为中华在民俗文化战略的研究者、实践者、保护者。
三是读他的诗词。他的五台吟两集及其它诗词文章,实属其几十年的生活工作的心声坦露,抒发感情,表达思想,褒贬是非的叙说领悟,可说是崇文尚道,以德化人。
四是读他的书法。王先生篆隶书法,追秦慕汉,师古临帖,每书写必成局在胸,姿意挥洒,魄力沉雄,笔力遒劲古朴,线条婉转灵动,字字皆有金石之气,观其所书,尽显深厚文化积淀,实践了其借古开今的历史使命。
五是读他的为人。王勇超先生幼承家训,继圣贤之德,颂太平之治,老者養,幼者孝,贤者親,愚者化,廉让敦厚之风铸其品格。其志益笃,学益勤。对政事,知轻重,而不惑;於人交,不以势力轻重、厚薄待之;为人质厚,平而言真;谨於自修,不苟毁誉,是其做人根本也!
读王勇超先生这本书,其实就一个字。心!心好,则事成也。
党永庵先生认为,从事文学工作,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写作者,都需要“双开”,即读万卷书为开卷,行万里路为开路。现在的作家行万里路不足,读万卷书量更是不够。目前的新诗快餐化、口水化严重,已处于谷底。即便如此,作为诗人,在低谷中依然要努力地吟唱出希望之歌。
王家春、王家民、路毓贤、陈斌、杨莹等先生女士也围绕“阅读,感受传统文化之光”“沉吟,触摸典籍温度之脉”“书写,接续千年文脉之河” 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海茵女士
读书分享环节,王勇超先生的诗作《大风歌》《关中文化赞》,经著名演播艺术家海茵女士饱含深情、极富有感染力的朗诵,让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不觉间,典籍文字似已挣脱宣纸束缚,化作可触摸的文化磁场——白小利女士抚摸着脸颊上随声波震颤的泪水惊叹:“原来诗中的‘大风’,真能刮醒血脉里的文化记忆。”
凌霄 王芳
诗词朗诵环节堪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雅集。《秦岭》《醉长安》《风入松·秦岭望长安》《五言·华夏龙脉》《杏花八首(之二、之八)》等诸多诗歌力作,被何明家、王芳、凌霄、孙凯、陈洁等朗诵家演绎得精彩绝伦。
秦腔《飘彩》选段听得观众如醉如痴。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恰似秦岭山涧的春潮,为这场“看得见的诗歌,听得见的文脉”写下鲜活注脚。
沙莎女士
时隔20年,重来故地的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沙莎感慨万千,情难自已。忆起当年与王勇超先生在关博院初见的情景,再回想后来的20个春秋,王先生依然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培根铸魂、弘道化人的伟大事业,其“卫道士”式的文化坚守与“苦行僧”般的传承实践,让人心疼、令人敬佩。飘飞的思绪、由衷的感动让她热泪盈眶,几度哽咽。
平复下来,重回舞台中央,由一代大诗人、名作家、好记者薛保勤先生作词的歌曲《关中关中》,被沙莎演唱得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活动尾声,嘉宾们更亲手体验非遗拓片制作,将“4·23世界读书日”的祝福印刻于宣纸之上。
众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举办“书香映非遗 文化共传承”主题活动意义非凡。通过艺术展演、新书发布、深度对话及非遗体验等环节,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助力全民阅读与非遗发展“双向奔赴”。多位学者强调,活动将经典书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以阅读为纽带,不仅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让非遗文化“活”在书页间,更通过沉浸式互动打破时空界限,助力年轻一代在书香中感悟中华文脉的延续。
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理事长张燕表示:活动创新融合阅读与非遗,以文为媒,为文化传承创新与全民文化提升开辟新径。通过将阅读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承的路径,也为全民阅读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陕西建设,促进社会各界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增进理解、共创和谐。
关博院中,红日当空、碧空澄澈、鸟语花香、翰墨氤氲,拴马桩林立的广场、雕梁画栋的古宅与琅琅书声交织,构成一幅“活着的文化地图”。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各主办单位将继续同心携手,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温润书香与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尽绵薄之力。
笔者以《七律·读书日关博雅集》为本文作结:
《七律·读书日关博雅集》
深春学者聚秦川,四秩芳华镌锦笺。
震瓦老腔诗卷破,非遗融墨雅俗欢。
真知灼烁萦银汉,妙谛连环震紫垣。
更待芸香熏九域,文明薪火永相传。
文字:禾麦
图片:赵泽元 秦声 张璇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