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健康养生|分清4种脾虚证,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脾方法

2025-04-04 00:49 阅读量:3.9万+

华人号:华哥读报

在西医中,脾在人体左上腹,具有造血、储血、过滤、免疫等功能。但在中医中,脾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泛指大部分的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是一个整体概念。

中医认识中的脾,主要有三种功能

◆ 运化功能 

人体出生后,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通过饮食来获得,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形成微小的营养粒子,这种营养粒子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被吸收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人体各个角落,这个过程被称为“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功能。它像个快递员一样,每天负责派送营养物质到五脏六腑,以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

◆ 升清功能 

这里的“清”指的也是水谷精微等物质,脾能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心、肺、头面等等,再通过其他脏腑功能以濡养全身。

◆ 统血功能 

气血是人体的支撑和基石,气能推动营养物质的输送,血作为载体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而脾是气血化生之源,同时也是气血运行的管理者,起到控制、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气血逸出脉外的作用。

可见,脾与人体营养物质的生产、输送息息相关,甚至关乎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所以大家会有“脾虚百病生”的说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脾虚这种情况。面对脾虚,我们去选择提前预防远比虚后进补更加合适。

理清四种脾虚证,看你有多虚?

想要把脾养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证候理清,可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脾方法。

01脾虚第一证:脾气虚

脾气虚,是大家多少都会有的症状,比较普遍,症状也比较轻微,经常被大家忽视。

它其实就是“脾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脾运化功能减退,则饮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脾气虚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也可能是因为久病耗伤脾气。主要表现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痛,尤其是吃过东西以后,大便溏薄或者腹泻。

这症状可能大家都不当一回事,但千万不要无视它,因为被忽视的话它可能会报复哦。

02脾虚第二证:脾阳脾阴虚

得不到重视的“脾”相当不爽,继续在机体捣蛋,进一步发展为“脾阳脾阴虚”。

脾阳促进脾气的推动、上升、四散和温煦作用,而脾阴促进脾的宁静、濡养、收摄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脾阳虚,运化无力,就会出现泄泻,纳少,甚至会下利清谷、浮肿、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欢温暖和热食,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难受。

当然,除了肠胃怕冷,还会有腹泻、感觉腹部胀满、浑身乏力、消瘦、四肢冰冷、舌苔白等症状,这都是脾胃“虚”和“寒”的表现。

针对脾阳虚,我们中成药里对证的,就是理中丸。一般情况下,单纯脾阳虚,我们吃理中丸就可以了,它就是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药。

脾阴虚就是阴液不足,阴液不够的结果就是体内有热。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这就是脾阴虚的典型表现。

另外,由于阴不足使得阳相对过剩,于是,身体就会表现出咽干、口燥、颧红、潮热、盗汗、消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等症状。其中一部分看起来跟上火很像,但是另一部分则是虚的症状,所以是虚热证候。

这时候要以养阴为主,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是不错的选择。

脾阴与脾阳,既相反,又相成;既互相制约,又互相协作。如阳欲温,阴欲凉;阳主动,阴主静,是相反制约的一面。

这只是“病邪”吹响进攻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严重的。 

03脾虚第三证:脾不统血

《金匮要略》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来实现的。脾之所以能统摄血液,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的固摄血液功能能正常发挥,血液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如果脾气亏虚严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气血生化就会不足,气的固摄血液功能减退,就会使血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也就是“脾不统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不循经的症状。脾不统血以补气摄血为法,服用人参归脾丸有很好的疗效,特别对月经过多的女性。

这时候的“脾”开始鼓吹其他器官一起造反,情况越来越不妙。

04脾虚第四证:脾气下陷

除了演变成“脾不统血”外,“脾气虚”还可能恶化为另一个大怪——“脾气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然后营养全身,所以说:“脾宜升则健”。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与糟粕浊物就会混杂,会导致完谷不化飧泄的症状。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气不上升,中气会下陷(又称脾气下陷),就会出现久泻脱肛,甚至会出现内脏下垂如腹部坠胀、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推荐食用补中益气丸,这是一种非常“提气”的方剂,对中气不足的患者有帮助。

这症状,想想都可怕!所以说疾病要防于未然,不要等到恶化了才想起治疗。

食补是养脾最好的方式

饮食对脾胃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食补是养脾最好的方式。

要养好脾胃,切记不宜暴饮暴食,不宜三餐不规律,忌口生冷冰凉食物,饮食七八分饱,肥腻油腥有所节制,给胃肠留有空间,这些都是养脾胃的关键。

日常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品,比如粳米、糯米、薏米、山药等。

按揉脊、脐、小腹、足三里健脾胃

下列方法,选择第一个加上其余三法中的任一个,都能帮助健脾胃。

01
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

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02
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

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03
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

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04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

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

养脾胃,就是养命。要想脾胃好,三分靠治,七分靠养。但养脾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健康养生|分清4种脾虚证,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脾方法》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健康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