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菲律宾漳州总商会:福建省漳州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变迁与传承

2024-06-12 09:11 阅读量:4k+

华人号:华人头条—宿务

菲律宾漳州总商会:在1949年前,福建省漳州地区各地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主要为驱邪避毒、做粽子祭神祭祖、有水的地方斗龙舟等,而且驱邪避毒有多种手段,如挂艾草、菖蒲等、贴符、戴香袋、茧虎、绑五色丝、烧替身、采药、喝雄黄酒、打午时水收藏备用、午时水沐浴等。偶有几个地方认为端午节与祭祀屈原有关。而在1949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与现代化的影响,虽然主要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但某些方面各有消长,如驱邪避毒的许多手段趋于消亡,只剩挂艾草菖蒲、系五色丝、挂香袋等有所留存。做粽子也多不用于祭祖,而成了节令食品。斗龙舟转化为龙舟竞赛和体育化。还有就是更多地强调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图片
图片

大明漳州府志·漳州府地图

根据《大明漳州府志》的记载,在明代正德年间,漳州府有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等6个县。“正德十四年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县。嘉靖九年析漳浦地置诏安县,凡领县八。(嘉靖)四十四年,析龙岩地及延平府大田、永安二县地置宁洋县。隆庆元年析龙溪、漳浦地置海澄县,凡领县十。”所以在明末清初,漳州府有龙溪、海澄、漳浦、诏安、平和、南靖、宁洋(1956年撤县,其地归漳平、龙岩、永安)、长泰、漳平、龙岩等十个县,但也包括云霄、东山(当时为镇海卫之铜山千户所)在内,当时应在漳浦县内。清“雍正十二年,总督郝玉麟酌核海边情形,请陞龙岩县为直隶州,领漳平、宁洋二县从之;今郡之县凡七云,”即在雍正十二年后,漳州府只剩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七个县。清雍正十二年设龙溪分县(华丰),1928年设华安县。嘉庆三年,建云霄抚民厅,1914年改为云霄县。1916年5月在铜山所的基础上设东山县。因此,在民国期间(1911-1949年)漳州地区有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云霄、东山、华安十个县。1960年8月龙溪与海澄合并为龙海县,1993年又改县为市。故当下的漳州市(地区),除市区外,还辖有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平和县、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等九个县市。而在漳州市的范围中,除南靖、平和、诏安的部分乡镇居住部分客家人外,其余都居住着闽南人,是故本文所谈论的漳州人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是指现漳州市中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

另外,因明清时,龙岩、漳平曾属于漳州府,故在叙述明清时期的漳州人时,我们列举了龙岩、漳平的资料。尽管在清代雍正十二年龙岩设立直隶州,成为与漳州府并列的行政单位,所以在民国以后的叙事中,就不再讨论龙岩、漳平的资料,尽管如此,由于龙岩县(现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县的居民仍以闽南人为主,故他们的习俗仍与漳州人(闽南人)更接近,而与客家人的有些差异。

图片

清光绪·漳州府地图


图片

清光绪•漳州府志

 在漳州府志与各县的县志中有的没有记载岁时风俗,如明代正德八年漳州府太守武陵人陈洪谟修的《大明漳州府志》的《风俗志》中,我们没有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漳州地区端午节活动情况的记载。有的则简单地记述了明清时期漳州各县县城附近的端午节习俗。如明万历元年四川忠州人知府罗青霄修的《漳州府志》提到漳州府各地的端午节时云:“端午,水乡闹龙舟,妆采莲女,凌波鼓棹,歌句相荅,作角黍,系以五色线为节物”。这主要抄录嘉靖十三年《龙溪县志》的记载。而到清代晚期光绪三年湖南岳阳人知府沈定均修的《漳州府志》时则载:“五月端午,悬艾插蒲,蒸角黍,服雄黄酒,儿童带茧虎。俗斗龙舟,富人放标,持豚酒饷之。”比明代多了“悬艾插蒲”“服雄黄酒”两项内容,而且儿童不是系五色线,而是戴茧虎。

图片

龙溪县志

明代嘉靖十三年万安人知县刘天授修,邑人白石林魁等纂的《龙溪县志》记录该地端午节的情况时云:“端午,水乡闹龙舟,妆采莲女,凌波鼓棹,歌俱相答,作角黍,系以五色线为节物。”其为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所抄用。清代乾隆廿七年阳湖人知县吴宜燮修,永福人黄惠、秀水人李畴等纂的《龙溪县志》则记载详细些,其曰:“五月端午,悬艾插蒲,具角黍,服雄黄酒,儿童簪茧虎。是日竞渡,有至三四日乃罢者。”也是增加了“悬艾插蒲”“服雄黄酒”,儿童也是不系五色线,而是戴茧虎,另外,龙舟竞渡则强调了竞渡的时间的延长性,如“有至三四日乃罢者”。

图片

海澄县志

清代乾隆廿六年宁州人知县陈瑛修,南丰人邓廷祚等纂的《海澄县志》(明代隆庆元年建县)说:五月“端午悬艾叶、菖蒲、榕枝、稻穗于门,以五色长命丝系儿女臂,取茧作虎子、文狮帖小儿额,所在竞渡,浮酒菖蒲及雄磺,除百毒,人家共为角黍,夜半祭屈沈之,俾蛟龙无所得。”在这里,增加了“榕枝、稻穗”为驱邪物;并说所谓的“茧虎”,实际是用蚕茧剪成的老虎、狮子等猛兽形象而贴于小孩的额头;而且第一次出现端午“夜半祭屈”的说法。

图片

长泰县志

乾隆十五年浙东人县令张懋建修,邑人赖瀚顒等纂的《长泰县志》(南唐保大十三年建县,北宋乾德五年归属漳州府)云:“五月端午,家悬蒲艾于门,系五色线,作角黍,水斗龙舟,采草作药材。”

图片

漳浦县志

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陈汝咸修,邑人林登虎等纂、光绪十一年知县施锡卫续修的《漳浦县志》记曰:五月插艾,饮菖蒲酒,家作角黍,有丧者则否。舟人竞渡角胜,中流箫鼓,先抵岸者夺锦标为乐。又以五色长命缕系儿臂,复以茧作虎子贴额上

图片

铜山志

乾隆廿五年陈振藻修纂的《铜山志》记载,在东山县(明清的铜山千户所,1916年建县)的端午节情况为:铜俗端午插艾悬蒲之外,并以榕叶、稻穗缀于门首所在。竞渡有龙船歌,曼声高唱,语虽鄙俚,亦饶情趣,其词曰:

正月十五是元宵,周坚酒醉满街摇,谗臣岸贾害忠义,赵武把冤心正消。

二月节令是春分,同胞兄弟并五伦,田真田庆复和好,荆树开花万年春。

三月上巳过清明,关公送嫂去寻兄,过了五关斩六将,又斩蔡阳入古城。

四月初一闻鼓声,西厢月下有人行,君瑞哥哥吟诗赋,莺莺小姐依屏听。

五月初五端阳天,智远別妻十八年,咬脐打猎沙陀过,母子相会在井边。

六月炎热荔枝红,陈三骑马过楼东,因为荔枝打破镜,后来夫妻结成双。

七月七夕乞巧时,苏秦下第被人欺,妻不下机嫂不礼,六国丞相一家疑。

八月十五庆中秋,相府千金抛彩球,彩球抛于吕蒙正,父母打赶不收留。

九月初九是重阳,蔡邕进京中状元,贫图富贵又别赘,出路寻夫赵五娘。

十月天气小阳春,杀狗劝夫是贤君,玉环打破西胡柳,孙大饮酒弄迎春。

十一月大雪冷凄凄,世美薄倖不认妻,大公无私包文拯,虎头铡下命归西。

十二月廿四祭灶王,被害和番陈杏元,得遇神仙相搭救,二度梅开会团圆。

图片

云霄厅志

嘉庆二十一年知县薛凝度修、吴文林等纂的《云霄厅志》(1914年改为县)记录:端午悬艾插蒲,争角黍(蒲,邑志云:有丧者则否),服雄黄酒,儿童带茧虎,俗斗龙舟,富人放标,持豚酒饷之。(府志)

图片

诏安县志

康熙三十年知县秦炯修的《诏安县志》(明嘉靖九年建县)记载:“五月端午日,家食角黍,采艾与蒲共悬之,儿童臂系五色缕,復以茧作虎子贴额,具如他邑俗,而竞渡之风尤炽焉。其日,唐将军裨将祀于诏者,社中人鼓吹其仪,各导其神,觐于将军之庙,谓之‘贡王’。”与众不同的是,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的庙宇,这天会前往供奉陈元光的祖庙进香,其俗称“贡王”。

图片

南靖县志

乾隆九年知县姚循义修的《南靖县志》(元代至治年间建县,名南胜;至正十六年改名南靖)曰:端午,家悬蒲艾于门,饮雄黄酒为辟毒,作角黍,竞龙舟。亲友先一二日以殽果相馈,谓之送节。凡门楣必粘小红联,写:“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又写:“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门闾”,横粘其上。其表明贴门联与门符的行为,同时门联的内容表明,龙舟竞渡或“斗龙舟”是为了驱邪魔,故“龙舟下水千灾散”。

图片

平和县志

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李鋐修,昌无锦等纂的《平和县志》(明代正德十四年建县)云:五月端午节(五月五日也,亦名天中节),每家悬蒲(菖蒲)插艾于户牖间,饮雄黄酒,食角黍(俗谓之粽,以竹叶裹糯米而蒸之)。舟人竞渡角胜,金鼓喧闹,夺标为乐。或以茧作虎形贴小儿额上。午时则煎蒲艾水,举家洗浴。龙船潭,县东水门外,邑人端午节皆竞渡于此

图片

漳平县志

道光十年巡海道李鋐等修,昌天錦等纂的《漳平县志》(明代成化三年设立,清代雍正十二年归龙岩直隶州)记述:五月端午,先期互相馈赠。是日,采艾悬门,菖蒲泛酒,取菰箬裹米为粽,食之。以五色彩丝约小儿臂,即《风俗通》所谓长命缕。江干竞渡夺标,俗传吊屈,亦以宣达阴阳之气也

图片

龙岩州志

道光十五年知州彭衍堂修,陈文衡纂的《龙岩州志》(清代雍正十二年设龙岩直隶州,下属漳平、宁洋两县,开始与漳州府并立。1934年7月为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53年为龙岩专区。)记:端午,门悬蒲艾,泛蒲酒,荐角黍,结彩船竞渡,以时物相遗,俗曰送节

图片
图片

宁洋县志(2001年校注重印)

康熙元年知县邛州人萧亮修,莆田人张丰玉纂的《宁洋县志》(明代嘉靖四十四年设县,清代雍正十二年归属龙岩直隶州,后撤县归龙岩、漳平、永安)云:端午,插艾,佩菖蒲,以角黍相馈遗。光绪元年知县余杭人董钟骥修,邑人陈天枢等纂的《宁洋县志》曰:五月端午,门悬蒲艾,泛蒲酒,荐角[黍],结彩船竞渡。以时物相送,曰送节

根据上述这些府志、县志等的记载,我们把志书上叙述的端午节中的活动列一个表格,然后,看看漳州府各地的闽南人在明清时期端午节时所从事的活动有哪些异同。

图片

明清时期漳州府各地端午节活动一览

由此看来,在明清时期,漳州府各地的端午节活动都相差无几。首先,记录多的活动是辟邪祛毒的行为,如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条、菖蒲以辟邪,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地方如海澄、东山,还会悬榕枝和稻草等来趋避邪煞,而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保证邪与毒不侵扰孩童,都会让孩童手挂五色丝(长命缕)和用茧子制作一虎形或狮形的“茧虎”,贴于孩童的额上来抵御邪毒的侵扰。为了祛毒,人们也会喝点雄黄酒或菖蒲酒以防止物化的毒虫或意念化的毒的侵袭。有的地方,会用艾叶与菖蒲在午时烧汤来沐浴,以洁净身体,以祛邪毒,如平和县城。有的地方会在端午节期间去采集药材,以备用。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要换上端午节用的门联,如“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门闾”等来驱邪,此外,从对联所反映的信息与意义看,连龙舟竞渡,其主要的功能也在于驱邪祛灾,而非纪念屈原。

其次,几乎所有的县市的闽南人都有制作碱粽的行为,用其敬神祭祖,有的地方如海澄,在夜半时用粽子扔到河中祭祀屈原,以“俾蛟龙无所得”,避免供品被“蛟龙”所享用。由于粽子,特别是碱粽,为端午节的仪式食品,故需洁净,因此,端午节前家有丧事的家庭就不能自己制作碱粽,所以其亲戚家或嫁出的女儿家就会馈赠一些给他们,以便他们也可以用此仪式食品来敬神、祭祖以及新近逝去的亡灵。这种行为也导致了端午节前的“送节”事项的实施。所有这些也表明,在明清时期的端午节中,诸项民俗活动中的重点还是祭祖与驱邪辟毒,如康熙十三年,海澄县城被郑成功的军队围困,城里“自四月初至月抄,米价斗二两,群藉马肉度日”。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海澄教谕李岱在五月中天节(端午节)还要用“鲨翅一块、麻一升、伏鸡一只以供先人”。显然,这说明,在端午节,祭祖与驱毒更重要些、更普及一些。

而龙舟竞渡在有河流的水网地带才比较盛行,这是因为城镇、县城、府城多临水而居,此既是为了饮水供应的方便,也是为了交通的方便,如漳州紧邻九龙江北溪、西溪,海澄、石码都在九龙江边上,有的则临海,如东山,等等,所以几乎漳州府的每个县城到端午节时都有龙舟竞渡,有的地方俗称“斗龙舟”(漳州市区、云霄县),有的地方俗称“闹龙舟”(龙溪县),有的地方称“竞渡角胜”(漳浦县、平和县)。竞渡多需先从事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水仙尊王、为龙舟“点睛”开眼和祭江、巡江等,祭祀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竞渡,有的地方龙舟竞渡三四日,有的地方竞渡十多天。竞渡时因为有“角胜”、“夺标”的缘故,故支持者甚众,不仅龙舟以锣鼓指挥,岸上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的还唱“龙船歌”等助兴,闹热滚滚。有的地方如海澄、漳平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但大多地方没有明确表示。有的地方竞渡使用的“龙舟”是平时使用的舢板类小船,有的地方则有专门用于“竞渡”的龙舟,有的龙舟特别长,可承载5、60位桨手。

比较特殊的是诏安县城,端午节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觐见陈元光的日子。是日,诏安县北关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武德侯)、李伯瑶(辅胜公)的信众,会扛着沈世纪、李伯瑶二公的神辇,带着丰盛的祭品,吹吹打打,前往南关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庙进香觐见,举办迎神赛会游街活动,至陈元光庙时,会高抬神辇,冲进庙宇中,俗称此觐见进香活动为“贡王”。

至民国时期(1911-1949年),漳州府各地的端午节情况如何?有些民国时期的府志、县志、镇志也记录了一些,有的续抄明清的府志、县志,并没有做什么调查与补充,如民国时期林凤声编纂的《石码镇志》记曰:“五月五日谓之蒲节,家家门前必悬青蒲,黎明汲井泉水调雄黄貌儿女,谓可辟疮疡,午时祭神焚纸虎于水,以解危,各乡竞渡,月尽乃罢。”其说在龙海石码,五月节俗称“蒲节”,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口悬挂艾叶、菖蒲,清晨打井水或泉水调雄黄为儿童点抹以避毒(避免他们生疮疡),午时在水边烧纸虎“以解厄”,驱邪驱毒仍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各村社的龙舟竞渡可以延续一月有余,如包括四月初一开始的训练等,龙舟竞渡的活动可以持续两个月左右,这种端午节特有的体育活动对提高人们身体健康和增强村社的凝聚了有着促进的功能。

民国廿五年(1936年)朱熙修的《漳浦县志》记载:漳浦县“五月插艾,饮菖蒲酒,家作角黍,有丧者则否。舟人竞渡角胜,中流箫鼓,先抵岸者夺锦标为乐。又以五色长命缕系儿臂,复以茧作虎子贴额上。”其基本抄录康熙年间修、光绪年间续修的《漳浦县志》的记载,没有什么变化,表明民国时期的漳浦的端午节习俗与明清时期没有什么区别。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陈荫祖修,吴名世纂的《诏安县志》记载:“端午节为天中节。家食角黍,采艾蒲悬门,儿童臂系五色缕,或以茧作虎子帖额,具如他邑俗,而竞渡之风今稍戢焉。是日,唐将军裨将沈、李二公,祀于诏之北关者,社中人鼓吹具仪,各导其神觐于将军之庙,谓之贡王。(按,《叶志》云:将军即威惠陈公元光也。庙在南内。而北厢祀沈、李二公者,端午迎神游街,社众金鼓前导,齐唱掉(棹)歌,未几舁神疾走入庙,未尝觐于将军,不知贡王之义何居也。今仍仿行故事。)”这条记载的前半部也是抄自康熙《诏安县志》的,只是后半部对所谓的诏安县城的“贡王”活动做了一些新的阐释,如其记载陈元光的祖庙威惠庙在县城南部,贡王活动主要是位于县城北部的供奉陈元光部将沈世纪、李伯瑶的宫庙前往其祖庙威惠庙进香的活动,其次,到威惠庙前,进香队伍需将神辇抬至高处而疾走入庙去拜拜,民国时期此现称之为“走王”的仪式举动仍称之为“贡王”,其与其他地方设宴祭祀代天巡狩王爷的“贡王”(祀王)的名称一样,但行为不同,意义也不同。

1949年后,漳州地区的端午节活动基本延续前代的情况,但有的可能有所简化,如在龙海市(龙溪县与海澄县的合并)“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民间多在门楣上挂艾叶、菖蒲、稻穗、榕叶,在小儿脸上抹雄黄。端午晒书籍和衣服,家家吃粽子”。又说:“五月初五日,吃粽子或卤面”。但有的则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如漳州文化丛书中的《漳州民俗风情》的岁时习俗中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一些漳州市区与郊区过去与现在端午节的活动情况,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漳州人称为“五月节”或“午日节”。

防疫:漳州民谚说“未吃五月节粽,破棉裘仔不甘放”,意思是端午之前,气候炎寒不定气温多变,端午节后,才算正式进入夏季,需要防止夏天的蛇虫疫病。这一天,漳州城乡群众以红纸束艾草、柳条、榕枝、桃枝、稻穗、蒜头、菖蒲或铁树叶等悬插门首以去秽辟邪。农户有的拔一丛稻带泥黏于门旁的墙上。农村熏烧艾草、蒲根、川芎或苍术以驱蚊除瘴。大人喝雄黄酒,小儿额上点雄黄,家人于午间用香草煮的水沐浴。各家清扫房间,清理衣服、床铺,以驱除蚊子跳蚤等,墙脚撒石灰,屋内喷洒雄黄水以祛湿辟疫。大人还要给孩子脱下衣服,拿到大门口抖一抖,口念“送啰送蚊虫,送去咬树丛”。

图片

民间在端午节午时正汲“午时水”来喝或者沏茶,俗称可保平安,以午时水浴身,俗称不生痱子。有的人于午时到河里沐浴,也有人带狗到河里洗澡。还有人将午时水贮于瓶中,以备和药治疗热毒诸症。

图片

辟邪:旧时,漳州的小孩在这一天要以五色的“长命线”系于腕上,男系左腕,女系右腕。也有的在胸前挂彩缎制成的小虎形、心形或粽形的小香囊,称为“茧虎”。还有在胸前挂用芒杆红线扎成的笛子和四方形的袋子,称为“虎仔平安袋”。这些都是用来辟邪,祈求小儿健康平安地生长。同样的茧虎,台湾称“虎仔香”。

图片

端午前数天,各中药店备有含白芷、丁香、雄黄等的香末,无偿分发给儿童做香囊。新媳妇要用彩布缝香囊分给邻近各家的儿童,各家都尽可能将香囊袋做得精美些,以显示自己家的媳妇手巧。

图片

以前,还有在五月初五日午时书写对联,内容大概是“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闾门”、“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之类,俗谓这种对联有辟邪祛魅的功效。

纪念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流传得最广的是起源于屈原。

漳州的风俗确实是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等同起来。旧时,漳州城在五月初五要祭祀“水仙尊王”,至今城内仍有水仙王庙。民间认为,水仙王就是屈原。

图片

裹粽: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称为“裹粽”。有碱粽子,系用糯米浸泡草木灰水后做成,可贮藏多日不变质;也有咸肉粽子。当年有丧事的不得包粽子。在漳州,五月初一就有人开始制作端午的粽子了。俗谚云:“初一裹芳粽,初二裹乖综,初三裹送人,初四裹敬尪”。

图片

漳州城区居民端午节还要吃“卤面”。一些地方还有祭江之俗,祭毕将部分祭品投入江中。

图片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漳州杂诗》中的“角黍蒲觞午节临,龙舟吊古典重寻。年年白鹭洲前闹,谁识离骚报国心?”《漳州四时竹枝词》是这样描写龙舟竞渡的:“端阳佳节可人天,溪北溪南竞斗船。金鼓声喧齐喝彩,锦标争夺看谁先。”

漳州地区下属一些县市的水乡地带,也多在端午节期间有民间自我举办的龙舟赛,如云霄县漳江两岸的许多村落从农历四月初一开始,就要举行“箍龙鼓”仪式,敲打龙船鼓叫醒龙神,云霄人称之为“践鼓礼”。从这一天开始,漳江沿岸各村里的村民就开始自发进行划龙舟集训,从五月初一开始陆陆续续举行龙舟比赛。在端午节前后半个月期间,是竞渡氛围最鼎盛的时候,其中阳霞、洲渡、下河、上窖、西林、荷步等村的“扒龙船”龙舟竞赛更是热闹。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凌晨,村民们就划着龙舟巡游江河,并到特定的地段燃放鞭炮,向江中投掷粽子,焚烧金箔,当地人称为“献江”或“祭江”,主要是祭奠水仙尊王,当然也包括水仙尊王之一的屈原。

该地的赛龙舟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平常看到的龙舟赛都是齐头并进比赛,而云霄人则采取“划围(维)青”的形式进行,用你追我赶的绕圈竞渡形式,进行“扒龙船”龙舟赛。即在江面上的两个点插上榕树枝叶,两船各以一个榕树枝为出发点,同时逆时针开划,遇到下一个榕树枝时则在外围绕过,很快两船就围着两个榕树枝划出了一个个椭圆形,两船你追我赶,没有限制圈数,直至有一船赶上另一船为止。这种比赛方式非常考验划手的体力,只有一强一弱的两船才可能较快分出胜负;如果是势均力敌的两条船参赛,则有可能一直在那里打圈圈僵持下去,所以其竞争比较激烈与热闹。

总之,在漳州地区,端午节的习俗中,驱邪辟邪祛毒去蚊虫的居多,如插艾、菖蒲,甚至更多,如榕枝、桃枝、柳条、蒜头、铁树叶等,这不论山区与江边、海边都如此。而在一些江边、河边的城镇与水网地区的城镇与乡村,才有较多龙舟竞渡、夺标角胜的活动,如漳州、龙海的九龙江边。其次,端午节祭神孝祖的现象也是普遍的现象,无论山边或水边的村落,都有这一行为。并非斗龙舟时才祭祀神明。当然,斗龙舟时所祭祀的神明除了村庄的境主外,人们多会祭祀水仙王或水仙尊王。水仙王一般都是五尊,其为大禹、伍子胥、屈原、项羽、鲁班等,水仙尊王虽包括屈原,但并不以他为主,通常水仙尊王的主神是大禹,也就是说,他摆在神龛的正中。所以,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无关,纪念屈原而有端午节的说法,是后代逐渐建构的。

图片

供稿来源:菲律宾漳州总商会

PHILIPPHINES-ZHANGZHOU CHAMBER OF COMMERCE,INC.

2024 年 05 月 31 日

地址:12th Flr.Aseana 3 Bldg.Aseana Ave.Cor.Macapagal blvd.,Aseana City,Paranaque City,Philippines

电话号码:+63-2-3186100 Local 106 Globe: 0967-1757888 / Tnt: 0985-5551177

商会官方网站:www.pzgcci.org

电子邮箱:pzgcci@yahoo.com pzgcci@163.com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菲律宾漳州总商会:福建省漳州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变迁与传承》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宿务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本地华侨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