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是一种深刻的美
拙,通常代表愚笨、粗略、不灵活、不纯熟、有缺陷……起初就是一个贬义词。
因而,“精”可以和“美”登对,“拙”却要与“劣”苟合。
在一些看似不美的事物中,他们发现了内蕴深刻的美感。
画家迷恋枯笔焦墨,诗人以拙句为奇作,匠人以粗朴成雅器……
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东西,在中国人眼中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甚至连做人也追求“拙”,在为人处事上,主张藏巧于拙、以退为进的智慧。
古拙,朴拙,稚拙,清拙……以“拙”为中心,中国人展开了广阔的审美视界。
做人做事都一样,都希望从原始的粗糙,逐步走向精巧成熟。
但是从自然之道上看,它超越了工巧,呈现出本真状态,蕴含着纯全之美。
苏轼流传下来一幅《枯木怪石》,画的是一棵枯萎衰朽的木头、一块又丑又硬的石头。
若以工巧为标准,当然比不上工笔画家笔下精致鲜艳的花鸟,但其中自藏生机和美感,更能够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苏轼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解读老子的“大巧若拙”。
傅山写书法,也讲究“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因为太甜腻的技巧,只会让东西变得俗。
要达到拙的境界,需要一种虚静的心境:无争,不强为,不造作,无机心。
今天一些心浮气躁的人,贪图名利,会对“拙”进行歪解,以为“拙”就是“不巧”、“不工”,所以只管标新立异,刻意做出粗糙的样子。
其实,这种钻营奔竞、矫情伪饰的行为,恰恰违背了“拙”的涵义,非但成不了“大巧若拙”,充其量只是“弄巧成拙”而已。
拙,常常有一种在时间里打磨出来的厚重感,因而附着了“古”的气息。
古拙之中,有时间的沉淀,有静穆的崇高,有超脱的情怀。
在斑驳的拓片上,历史的风蚀给文字带来了独特美感,沉寂的黑底白字,映出令人庄敬的单纯和从容。
虽然看似丑陋、颓废而无生气,但是“外枯而中膏”,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饱含着智慧。
然而,“老”并不代表额头上的皱纹、鬓边的白发,而更意味着一种天成之妙,在成熟和淳朴中,透着天真与烂漫。
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位艺术家越老越妙,其实真正的妙处并不在于他的学识更渊博了,而是人生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在返璞归真、发自天然的“拙”中,恢复了生命的童稚气。
如初生的婴儿,如初启的朝阳,是洗尽铅华后,复归人性最单纯、最真实的状态。
如此,便有了一双鲜亮的、充满活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如其真,如其性。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画得像个孩子。”
求拙,是境界的超越,不分时间和国度,总能遥遥相通。
在一个机械化的现代社会,也处于一个分外尚“巧”的时代,对“拙”的追求和审视,也有了反思的意味。
投机取巧,容易适得其反;奢侈浮夸,常常意味着攫取无度。
当我们只凭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那么,就算拼到精疲力竭,也无法获得超越的眼光,感受自然与天真的意趣。
真正的“拙”,是在艺术修为达到巅峰之后,不再依赖手上的技巧,而是通过内心,对世界重新审视和感知。
哪怕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能令人流连忘返,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
拙,是以生命本然的真实去印认世界,而不是以知识去分别世界。
“拙”,通常被当作一个美学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实是人生的命题。
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内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里的天真与纯净。
但也唯有拙于喧哗吵闹的世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包围下,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愉悦地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拙,是一种深刻的美》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纽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情感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