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生活红山:古老文明的日常生活掠影

2024-09-11 15:47 阅读量:3.9万+

华人号:侨园杂志社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 壁画残件

 

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 玉蚕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 壁画残件

夕阳掠过林梢,洒下斑驳的光影,红山人踏着最后一抹余晖回到住处。灶坑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食物填饱了他们肚子的同时也温暖了他们的身体。……你听,有人在说话:谁收割了最饱满的粮食,谁是最勇猛的猎人……声音忽高忽低,模糊地缭绕在烟尘中,像是对今天的总结,更像是明日的计划。没有人害怕即将来临的夜晚,他们早已习惯昏暗与宁静的迫近,他们从女神透闪的眸光中得到启示,黄昏会孕育灿烂的日出,于是,在每一个黄昏,他们都满怀期盼,期盼黎明的到来。

这是红山人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也正是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袅袅的生活,支撑与延续了距今约6500—5000年的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放异彩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辽河流域,包括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红山人根据山地丘陵、河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多选择居住在临河且较为平缓的台地、坡岗或山坡上,并以河流为纽带,成群分布。这些被称为生活遗址的聚居区域数量丰富、分布密度高,但规模普遍较小,还存在多处地点相邻分布的情况,因此当时在各个地点生活的人口不是很多,不会因为争夺资源产生激烈的矛盾,可以和平共处,邻近分布的遗址之间可能也有紧密的联系。红山人在依山傍水的聚落中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展现出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协作能力。
在选好位置后,他们建造了许多房屋,这些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外形相近,最常见的是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很少见到圆形房屋。所谓半地穴式房屋就是利用地面的断崖或坡度挖一个洞,或者在地面上挖一个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坑,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地面铺垫一层较为平整、坚硬的垫土。地面内外挖柱洞,柱洞内立木棍为柱,柱上设梁,搭起架棚,屋顶覆盖茅草或泥土。有些会在房门口修建一条门道。与之相对的,常有一个圆形或瓢形的灶坑,不论是取暖还是生火做饭,都可以在室内进行,把灶坑靠近门道,更利于排烟和助燃。这种房子的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御野兽的侵袭。房屋的面积10—100平方米不等,大部分为10—20平方米的小型房屋,以居住为主;面积较大的房子,可能还有其他用途。在房子周围,还会修建丢弃垃圾的灰坑和储藏物品的窖穴。为了安全考虑,红山人有时还会在聚落外围修建环壕深沟,将所有房子围绕起来。
红山人很早就开始种植谷物类农作物,考古现场曾出土过成套的农业工具,表明其农业很发达。他们日常食物比较丰盛,经常吃小米(粟)和大黄米(黍)等主食。平时还会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果,比如栎、胡桃楸、小叶朴、山核桃、山杏等;狩猎梅花鹿、狍、獐、黑熊、野兔、狗獾、东北鼢鼠等野生动物;开始狗、猪等家畜的驯养;大量的鱼骨和软体动物甲壳及部分动物骨骼被发现,也显示出渔业经济在红山人的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
红山人掌握了纯熟的烹饪技术,他们使用自己制作的容器煮米、炖肉、烤鱼等。这些容器多为陶质,器型以筒形罐、钵为主,可盛放粥类、肉类等食物,也可盛水。红山曾出土过器型较小的三足小陶杯,也发现了器型较大、容积约20升的彩陶瓮,可见红山人当时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储酒和酿酒的活动。这些水果酒的原料应该是山楂、梨、山枣、桃、李子、山杏和沙棘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自然生长的野果至今仍常见于辽西地区。不同于中原地区大规模用粮食酿酒,这种果酒的出现或许是红山人在采集的过程中将采摘多余的水果加工成酒,其目的除了饮用,或许也有祭祀的功能。

辽宁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F1发掘全景
当红山人不再为吃喝发愁时,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更加关注自身的状态。陶纺轮的出现意味着人们不仅简单使用动物皮毛保暖,还能穿着纺织物做成的轻便衣服。红山文化中有雕刻精美的玉蚕,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大麻的踪迹,表明当时红山人可能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织。他们还制作了骨针和木钉等缝制、固定衣物。除了穿衣,红山人也开始了打扮,他们使用骨器和玉器来打理自己的头发,比如束发器、发卡、骨笄、三孔器等,推测当时还存在复合型发梳。他们还制作了蚌质、骨质、玉质的手环、耳珰、坠饰等,对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修饰与装点。从单纯的梳发工具到绘制纹饰的玉质、骨质的精美饰物,装饰功能突显,展现了红山人的审美意识。不仅如此,只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葬中的马蹄形玉箍,学者多认为是固发器一类用具,往往伴随着其他精美饰物一同出土,也具有礼仪的功能,规格不同,表明其所有者社会地位不同,是身份地位差别的标志,显示出红山人多层的社会结构。
目前关于红山人的艺术活动的直接证据较少,不过从考古发现和对同时期其他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推测。通过发掘,人们认识到新石器时代存在音乐舞蹈等活动,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遗址中出土陶鼓、石埙、骨笛等简单乐器,我们推测红山文化也有类似的娱乐形式,红山人也会制作和使用类似的乐器。虽然没有被证实,但红山人的画技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在陶器上绘制精美的红黑彩纹饰,还留下了壁画的痕迹。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赭、红、黄、白等色绘成的三角纹和勾连纹墙壁残块,是辽西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壁画遗存。作画应是一次成型,未见底稿。画面图案和色彩较为简单,但对三角和勾折形式的图案描绘却十分精准,斜向成图以及平行线间错向构图的技巧体现出红山人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对实物的精准认识与表达。

赤峰红山远景
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从燕山到医巫闾山,红山人翻山涉水,在草木葱郁、动植物繁茂的环境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足迹遍布辽西大地,考古学家通过对实物遗存的艰苦发掘与不懈研究,将无数的信息碎片串联成历史图景,还原了红山人日常生活的点滴时刻,完成对红山文明的考古展示。站在考古的视角回望,6000多年的深厚积淀塑造了今天的辽西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森林与草原,交流碰撞,创造了兼收并蓄的多元文明;聚落与人群,相映成辉,形成了向内凝聚的人文精神。在过去与现在的氧化之中,红山文明的活性逐渐凝结、沉淀,呈现于眼前,揭示我们的来路,启迪我们的新途。

 

来源:《侨园》杂志2024年第8期(总第280期)

作者: 毕桐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张艳红  责编:王春棠  审核:孙海燕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生活红山:古老文明的日常生活掠影》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罗马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