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长期身体累、精力差、爱内耗的人,改命最快的办法,就2个字

2025-04-05 18:30 阅读量:2.4万+

华人号:书写人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近几年,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人,都越来越死气沉沉的:

长期感受不到开心,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生活明明没发生大事,但就是筋疲力尽,不管怎么休息,都觉得很累;

脑子永远停不下来地转,越想越焦虑、内耗;

一直喝中药调理身体,但依旧气血不足,身弱体虚。

这种状态,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叫“活人微死”:

人明明还活着,却失去了本该有的精神气儿。

这自然源于越来越卷的外界环境。

但如果往内看也会发现:

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被物质欲望、和旁人攀比、奶头乐、无效社交等等裹挟着。

因为过度向外追求,背负了太多欲望与干扰,因而不停内耗,越活越累。

所以我们想要改命最快的办法,就是学会清理。

及时扫净身边的“垃圾”,便能收获更轻盈的生活。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在生活的风浪中,我们应像船长一样,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网友余元在过去,曾有过一段热爱“买买买”的时期。

经常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就已经为了购物刷爆了信用卡。

直到一次,她临时被房东通知:

“我要卖房了,你赶紧搬家吧。”

在收拾行李的过程,她陷入了极度的烦躁:

明明房间很小,但东西却堆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没完没了。

单单衣服就有四五百件,其中大多没穿过几次。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既没存款,又没快乐。

有的只是一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杂物。”

于是,余元决定学习“断舍离”。

她先是只带了20%的生活必需品去往新住处。

然后又为自己定下了4个“生活原则”:

1、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不论是买东西时的小赠品、买菜的塑料袋,还是亲朋好友送的礼物。

只要自己不需要,都一概拒绝,不带回家囤积。

2、精简物品,只留下必需品和最喜欢的。

例如,衣服,只留最常穿的;

食物,不囤货,吃完再买;

同种用途的东西,只买一个。

3、重复利用旧物。

像是大衣,即便样子有些旧了,但只要没坏,依然可以继续穿。

4、修理坏掉的东西,最大程度榨干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一有问题就丢掉。

一番调整下来,余元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未因为东西变少,而有丝毫不便。

反而因为房间干净宽敞,无需费心收拾,心情变得舒畅许多,也更能专注做事了。

以前,我看似是东西的使用者,其实更像是奴隶。

我为了买更多的东西,要疯狂地加班,赚更多的钱,租更大的房子。

然后还要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收拾。

到头来,身心俱疲,没钱没闲没快乐。

不像现在,东西少了,快乐和充实感却多了。”

哈佛大学的研究曾表明:

杂乱的空间会增加我们身体里的压力激素。

让我们更容易焦虑、分心,无法专心做重要的事情。

同时,环境脏乱会让我们更容易“自暴自弃”,开始拖延、熬夜、暴饮暴食等等。

房间就像一个能量场。

越是脏乱,越散发着负能量。

久而久之,也会影响着我们变得混乱、烦躁、不自律、没动力。

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话:

“扔掉半柜子的衣服,才能看清自己是谁;少囤点没用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所以啊,中年人想改命的第一步,就是清理房间。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超载。

很多人都像电量只剩20%的老损电池,常年身心俱疲。

因此,无处回血的身心会报复性地渴望一些垃圾快乐:

刷短视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抽烟、喝酒、打游戏......

这些快乐如果只是偶尔享受,并不成问题。

最怕的就是上瘾。

之前加州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

受邀参加的是一众硅谷高管。

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高压、高竞争、快节奏。

所以一有空放松,就会去抽烟、喝酒、逛社交场所。

但在实验期间,高管们被要求戒断这些快乐。

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他们个个注意力涣散、记忆衰退。

要么开会开到一半,就走神溜号;

要么材料没看两行,已经无法专注;

又或者独处时感到莫名烦躁,坐立难安。

实验结果表示:

“垃圾快乐”往往会刺激大脑里的多巴胺加速分泌,让人快速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但这是大脑制造的“虚假满足感”。

因为用不了多久,这些快乐就会消失,随即我们会跌入更强的空虚感。

此外,一旦离开这些快乐,我们将变得极度不适应,进而感到焦虑。

所以,如果想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需要一点点地清理“垃圾快乐”。

例如,每次想抽烟减压时,都可以嚼口香糖+深呼吸10次;

把酒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增加我们喝酒的难度;

家里完全不囤零食和饮料;

每晚刷短视频前,先翻10页的书。

等等。

想起《原子习惯》中曾说:

“你不需要改变自己,只需要改变系统。”

我们沉迷垃圾快乐,是因为大脑养成了固定的条件反射:

例如一感到压力,就想吃高热量的东西。

因此,我们只需要给大脑换个“条件反射”。

以后如果感到压力时,不妨出门走路放风10分钟。

多坚持几次,渐渐就能替代掉垃圾快乐。

作家梁军曾说:

“很多人之所以废掉,是因为他烂在了底层的生活圈里。”

回顾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发现不少这样的社交关系:

在公司为了合群,总是在下班后加入大家的酒局、聚餐、各种团建;

每次回老家,都要和各路朋友喝到不醉不归;

为了拓展人脉,一遇到新朋友就要加个微信,还要定期在朋友圈为他们点赞,刷存在感。

然而这些努力换来了什么呢?

时间没了、啤酒肚大了、身体累了、个人能力废了......

老舍的《离婚》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大哥是财政所的科员,平时没事就爱奔赴各种宴会,结交人脉。

又或者,谁遇上点难处,他都会拼尽全力地帮忙。

他总觉得,只要多认识人,多帮助人,以后别人也会为自己所用。

那时,张大哥身边总围着一群朋友,夸他仗义、热心。

然而不久后,张大哥突然失业了。

儿子也因为惹事被抓了。

为了救出儿子,张大哥到处找人帮忙。

结果呢?

过往的那些朋友,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推脱自己无能为力。

不论看起来多热闹,成年人的社交终归只有一个原则:

价值决定关系。

能够长期保持的关系,都需要双向为彼此提供价值。

美国学者亨利·亚当斯曾说过:

“一生交一个朋友称得上充足,交两个朋友称得上众多,交三个朋友称得上难得。”

其实我们这一生,真正能拥有的朋友是很少的。

绝大部分都是过客,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一些价值。

所以,差不多就行了。

就像钱钟书所说: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毕竟,只有删除100个点赞之交,才能留出时间给1个真正重要的人;

远离了酒桌上的称兄道弟,才能拥有独处时的平静自在;

不再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才有功夫自我精进,在生活中活出存在感。

清理底层社交,把时间“浪费”在重要的人事物上,才是中年人真正的清醒。

如今应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总觉得大脑很累,停不下地思考。

越是希望自己不要想,要休息,脑子就转得越快,头痛得更厉害。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焦虑内耗导致的思虑过度;

也可能是刷太多碎片化信息,造成了大脑的信息过载;

还可能是作为脑力工作者,过度用脑。

其实让大脑静下来的方法并不难:

规律作息,戒断干扰,专注当下。

像近来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去寺庙做义工,短期生活几天,

在庙里,他们需要遵循严格的作息:

早上5点半起床,6:30做早课,7点吃早餐。

中午11点吃午餐。

下午4点做晚课,5点吃晚餐。

晚上9点半睡觉。

此外,每天早晚还要各抽2个小时,去打扫禅堂。

不仅如此,义工还要遵守严格的“庙门规矩”:

例如,严格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

到点了就要睡觉和起床。

等等。

如此老古董的规矩,虽然不符合咱们现代人的习惯,却真正治好了不少人的内耗。

让他们开始吃的香,睡的好。

其实很多人的内耗,都源于要么活在对过去的懊悔中,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

却唯独没活在此时此刻。

但在寺庙里,在清规戒律的要求下:

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

吃饭就专心吃饭,睡觉就踏实睡觉。

该用功时用功,该休息时休息。

少低头玩手机,多抬头看天空,放放空。

我们其实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1、给自己定一个大致的日常作息时间,训练自己“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

2、每天晚上定时放下手机,关掉社交软件,戒断外界信息的干扰。

3、每天选一件小事专注,训练自己“专注当下”的能力。

像洗碗时感受水流的温度,或者剥橘子时观察脉络走向。

4、把脑子里纠结的事情写下来,找个时间专门去解决它。

5、用具体的行动代替抽象的纠结。

例如,立刻做5分钟的家务,比思考2小时“要不要做”更能缓解内耗。

归根结底一句话: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说:

人生唯有学会修剪“边角料”,才能轻装上阵,全力争取真正重要的东西。

希望每个人都能越活越轻松自在。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死气沉沉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聊聊~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长期身体累、精力差、爱内耗的人,改命最快的办法,就2个字》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老挝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