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文化 | 交乐琴韵

2024-06-22 14:34 阅读量:4.9万+

华人号:多彩见地

古琴是什么?查阅知乎,明白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是国乐之精粹。那么,被称为夜郎国故乡的黔西南州有古琴吗?如果有,那么古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在古代,古琴不但是乐器,也是文人抒怀寄情之物,其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

   偏处贵州一隅的黔西南,位于珠江上游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优美的人居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便捷的交通条件,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历来就是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古琴艺术曾遍布这块神奇的土地。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居“琴棋书画”之首,作为“大雅之音”,与“圣贤之书”并重。黔西南州古琴艺术,主要分布于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等县(市)。
  常言道,说话得讲证据,要么得有物证,要么得有文字,当然还可能是人证。说古琴艺术在古代就曾遍布兴义,乃至整个黔西南州的广大区域,有证据吗?

   1987年,考古专家在黔西南境内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直接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它就是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东汉“抚琴俑”。这,足以说明古琴艺术在黔西南州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牂牁郡,是实实在在的最有力的“人证”。清咸丰年间,兴义知府张瑛主持编撰的《兴义府志》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诗句,这又是另外一个辅助的“铁证”。如《卷四十·风俗》中记载:“通志云,士安弦诵,农乐耕锄……化行俗移”等。从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古琴艺术在黔西南境内活动不断。《普安州志·卷之八·学校》《安南县志·卷之一·学校》,以及民国《兴仁县志·卷十九·列录志·祀典》等文献中,均记载了古琴在祭孔等活动中演奏的情况。到20世纪,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危机。

   进入21世纪,黔西南州古琴爱好人士纷纷重拾古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杨曼一家。她的母亲罗方美女士带领女儿杨曼、儿子杨雷拜浙派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君跃为师,学习古琴演奏。学成归来,就在黔西南州教授传承与推广古琴艺术,扭转了古琴在黔西南州几近断代的局面。
  作为徐君跃的弟子,杨曼对于古琴有着深厚感情,并执着于古琴演奏技艺的钻研和古琴文化的研究。她说,古琴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距今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不仅历史渊源久远,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因为它是古代文人必备的修身养性的一种乐器,位处琴棋书画之首,不仅仅承载着儒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思想,也承载着中国比较朴素的世界观和生态系统。
  在学习古琴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通过古琴,我们可以和先贤相往来,与天地相沟通,去感受古人那种悠闲自得和荣辱不惊的生活状态。杨曼一家学习的浙派古琴,主要起源于江浙地区,其曲风清微淡远,比较偏文人气息一些。学成归来后,她们便开始了非常艰难的古琴传播过程。因为最早的时候,黔西南州的古琴面临着一个断代,甚至在民国以后,这里基本上没有多少人知道古琴了。但是,非常幸运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古琴文化是有根源可溯的。在黔西南州博物馆里,那一尊抚琴俑就是最显著的文物(实物)证据。因为有了抚琴俑这一实物证据,就可以证明黔西南州的古琴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追根溯源,恍若隔世。在黔西南兴仁一个叫交乐幽深的汉墓中,一首名为《流水》的古琴曲子惊艳醒来。千年之后痴迷古琴的文人雅士,惊喜伴着一丝慌乱,竟迷失在夜郎国的神秘故乡,聆听着《流水》悠扬的旋律,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业内人士认为,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传统的古琴,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是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那么,古琴还有哪些神秘之处呢?我们将在下期接着讲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文化 | 交乐琴韵》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贵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侨见贵州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